锻造学生健全的人格(1 / 1)

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了的,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

——老舍:《猫城记》

老舍曾经提出:“欲社会国家之昌茂者,必以发展教育为首务。”而发展教育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与理念。老舍开始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蓬勃发展时期,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老舍自然也受到了五四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上。

老舍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旧式教育观的改造与革新上。旧式教育观的核心是追求“学而优则仕”,认为“仕”和“禄”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动力大多来自做官的愿望。老舍痛心于旧式教育的脱离实际,痛惜于受这种教育残害的学生们的幼稚行为。他呼吁教师不能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挣饭吃的职业,而学校也应该保障教师的待遇、地位,使教师们安心教学。

与此同时,老舍认为,传统的风俗教育比旧式学校教育更可怕。中国是个颇为重视风俗的国度,在世代相传中产生了具有巨大制约力量的风俗,可以说在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自始至终都进行着特殊的教育。而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积淀的历史因素在无形中塑造着国民人格,其力量似乎远比政治、经济与法定的教育制度来得阔大而稳固。家庭教育是我国风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舍看重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关心“怎样教育”的问题。他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腐朽、落后,是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初源。在老舍的小说中,他批判中国封建家教“长者本位”“长者意志”的传统:《四世同堂》的祁老人虽已老得无力理家论事,可“绝对权威”的地位不可动摇。二十几岁的李静没有了父母,她须照着姑母的意志嫁给五十多岁的老张做妾。老舍指出,正是中国伦理制度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形成了一种服从、依赖、缺乏勇气和创造精神的性格。因此,新的教育观必须以塑造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为重,以此提高整个中国的国民素质。

所谓良好的人格,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老舍最重视的便是学生的爱国心与自尊心的培养。爱国热情与民族自尊心是每一个国民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人们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基础。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每个国民都应当挺身而出,关注国家的命运并团结一致,贡献自己的力量。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老舍,认为教育就是要教人如何提高自身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意识,除了用先进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要有坚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在这一点上,老舍批评了那种视学校为“新式的饭铺”的态度,摒弃以赚取金钱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而作为教育者的知识阶层则更不应该以金钱至上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如果知识阶层软弱卑微,那么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老舍提倡教育者应以身作则,通过教育的渠道向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宣传进步思想,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强烈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态度,投身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

老舍19岁便已走上教育岗位,他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性,因此十分关注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老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教育就是应该顺其自然,保证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达到最佳的发挥程度,让儿童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是对他们教育的重要一步。在发展儿童兴趣方面,老舍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他曾经提到如果儿童对所学课程有实地观察的兴趣和需要,那便应该组织考察或郊游,利用实际情境进行教学。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校园环境对儿童学习的影响,认为环境总是先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而存在,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身心影响。

老舍在任教时期,还将语言革新的实践带到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这期间,老舍曾担任“校长”“劝学员”等职务,并且担任国文教师,在他所管辖的学校推行白话文教材,为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革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老舍也曾从事“国音、国语文法”的补习,对当时的语言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