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现今的世界上,协同生长,挣一地位,即须有相当的进步的智识、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够站得住脚:这事极须劳力费心。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
鲁迅用他甘为人梯的精神、疗救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犀利的笔锋发出了对社会教育的呐喊。鲁迅的教育理念总体说来,在于强调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他将矛头直指封建陋习,讨伐不合理的社会教育,并吹响了社会德育、社会智育、社会美育的号角,启迪后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鲁迅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接触校外,了解社会。他指出:“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4],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这是他智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0年6月,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南洋劝业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博览会,也是一场规模空前、展品丰富的博览会,展览设有教育、工艺、器械、卫生、武备(即军事)、农业等分馆。鲁迅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与学校领导商量,主张带全校学生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进行爱科学和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对于这个活动,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一共有二百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鲁迅是这支初出远门的队伍的总领队,他精心安排了行程,选择了一条适合学生们集体出行的路线。由于鲁迅先生早年在南京求学,非常熟悉当地情况,加之悉心准备,整个参观非常顺利。十多天的参观,学生们个个满载而归,大家纷纷表示:“百闻不如一见”,南京“一行胜读十年书”,“我们这些绍兴‘井底蛙’已经游过汪洋大海了”[5]。
这次的南京之行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虽然只有一年之久,但他却带领学生们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兰亭、快阁、柯桥、七星岩、大禹陵、东湖……每到一处,鲁迅总要给学生说明古迹的来历及名人轶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关心社会、思考人生。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将整个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将整个世情万物都当做教育对象,这样才能摒弃传统死读书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益的,而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学生。
鲁迅不仅注重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习得,还关心学生思想品行的养成,从不忽视学生的品德教育。
针对封建的奴化教育,鲁迅曾毫不留情地指出:“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6]
因此,鲁迅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提倡对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张扬,并加强对学生理想情操的关怀,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锁。他经常亲自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一次,鲁迅发现有几个学生连续违反校规,夜间私自外出。于是他将这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他说:诸位都是师范生,将来要去做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如果学校开除了你们,你们的名誉要受到影响,再说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此时开除实在可惜。这几个学生为鲁迅的诚恳态度所感动,于是老实交代他们到亲戚家打牌的事,并表示悔过,以后决不再犯。鲁迅表示,只要学生们能真心悔改,学校可以不给予处分,并且叮嘱他们将这次犯的错误记一篇日记。学生们心服口服地回去照办了。
除了智育和德育外,鲁迅对美育也同样重视。民国初年在教育部,鲁迅是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主张的热烈拥护者和坚定执行者。美能够涵养性情,启发微妙幽玄的人生真理,因此鲁迅一直把美育看做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开发民智、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一靠教育,二靠文艺。他曾积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组织筹备了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又积极参与筹建了面向普通群众和儿童的通俗图书馆,并多次向图书馆捐赠自己的图书。力图通过艺术和美的发展,让人们的思想得以升华,精神得以涵养,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也由此上一个台阶。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整个民族的希望都在青年身上,鲁迅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出要培养“独立的人”,“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7]。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永不过时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