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延续的教育生涯(1 / 1)

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想的目标。

——鲁迅:《华盖集·补白》

十八年的中小学教育经历,鲁迅为人师表的风范足见一斑。之后,鲁迅离开中小学教育界,走上大学讲坛。从1927年10月起,鲁迅偕许广平开始定居上海。此后,鲁迅虽然没有再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对教育的热情和关心。他的教育思想蕴涵在他众多的文学著作中,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评论以及书信中。从大学讲坛上的教授,到专业的文学大家,鲁迅从事的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开启民智与教育国民的工作。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作品和人格。

不论是中学讲台,还是大学讲坛,鲁迅对于教学工作始终严肃认真。他一直把讲课、编讲义、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比如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就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典范。鲁迅研究小说史,自日本回国后就开始了。他广泛地收集资料,细心地抄录并加以考订,以后辑成《古小说钩沉》一书,打破了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后来到北京大学讲授小说史,为了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这本教材,他走遍了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查阅了上千种原始资料,做了详细的笔记。有时为了一个字的考订,要查好几个版本,最后终于写成《中国小说史略》一书,成为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正是由于这样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效果。

在鲁迅兼课最多、最繁忙的1925年,“女师大风潮”正处于最紧张阶段,他也从未放下笔。这时的他写了《华盖集》《彷徨》《野草》,和后来收于《集外集》中的大量文章。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他写了五篇《旧事重提》、两篇《故事新编》。此外,还编了《坟》《华盖集续编》,校阅了《争自由的波浪》和《卷施》等书。在广州中山大学期间,他完成了《野草》《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等著作,还写了三十多篇杂文、散文,写了有关教育的文章《读书与革命》《读书杂谈》等。1927年定居上海后,除到各级学校作演讲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教育的文章,例如《我的种痘》《智识过剩》《上海的儿童》《我们怎样教育儿童?》《新秋杂识》《看图识字》《“此生或彼生”》《从孩子照像说起》《考场三丑》《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立此存照”(七)》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遥远的征程,单靠轻轻一跃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才能登上梦想的巅峰。鲁迅当年从日本归国时已经是一位在文学、历史、哲学、美术、地理以及自然科学和外语方面都有深厚积淀的博学者,但是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在身为人师的岁月里,鲁迅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培养了一代新青年,也精心栽培了自己事业园地中的文学奇葩。他还留下了许多扶持新人的佳话,这成为他教育生涯延续的主要方式。

鲁迅的字典里没有“休息”二字,每逢写作劳顿之时,他便抽出空暇,接待亲朋好友和来访的学生,互相砥砺,取长补短。翻查《鲁迅日记》,可以发现,同鲁迅交往的有1947人。仅1919年到1927年的日记中就有600多人,他们主要是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及慕名而来讨教的文艺青年、中共地下党员等。当许多教授拒绝学生来访时,鲁迅的大门总是向学生敞开。他帮助学生们看稿子、改作文,亲自拆阅和回复全国各地相识与不相识的青年们的信件,帮助一大批文学青年实现了文学之梦。除此之外,鲁迅还在自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竭力帮助贫困的学生。当时鲁迅常常帮助作家叶紫批阅稿件,联系出版,帮他看清样、画版式、跑书局、催稿费,帮助他渡过人生中的磨难。鲁迅曾经怀揣着烧饼走进叶紫贫困的公寓,将冒着热气的烧饼分送给他嗷嗷待哺的孩子,使叶紫夫妇深受感动。

鲁迅就是如此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地进行文学创作与教学研究,提携新进,扶持后学。教育信仰和教师道德已经深深地融入他感时爱国的胸怀和热血中,积淀为鲁迅式深沉的爱。

鲁迅曾有一段话论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不仅是讲“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在讲“我们现在怎样做教师”,鲁迅用自己的教育生涯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他温情、他认真、他革新,他点燃了一把爱与希望的火炬,刺痛了黑暗中无数人的眼睛。他是青年学子身边默默无闻的“孺子牛”,他是我们心中满腹学养、耿直无华的“先生”。

附录

彻悟了又回到人间,彷徨之后不是躲在院墙内谈龙说虎,饮茶避世,这才真伟大。看破了还积极地生活着,没有矫情,不唉叹,参加左翼,培育青年,不妥协地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才是鲁迅。

——李泽厚、刘再复:《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2期

这个巨人,这个有着伟大心灵的瘦小的老人,他一生教导青年教导同胞反抗黑暗势力,追求光明,他预言着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新中国的到来,他为着这个前途用尽了他的心血。他忘了自己地为着这个前途铺路。他并没有骗我们,今天他所预言的新中国果然实现了。

——巴金:《忆鲁迅先生》,《人民文学》,1949年第1期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作巨星,比他作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巴金:《悼鲁迅先生》,《文季月刊》,1936年11月1日

后期鲁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光辉的榜样。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前期鲁迅,他的斗争的经历,他的现实主义的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五四运动的史页上,也将以它的杰出的历史意义与强烈的时代精神,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楷范。

——唐弢:《“五四”时期的鲁迅》,《学术月刊》,1959年第5期

[1] 参见马建强:《鲁迅先生的中小学教育实践生活》,《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6期。

[2] 参见俞芳:《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11~1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参见《鲁迅全集》第1卷,134~14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鲁迅论教育》,12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5] 马建强:《鲁迅先生的中小学教育实践生活》,《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6期。

[6] 鲁迅:《论“赴难”和“逃难”》,参见《鲁迅全集》第4卷,48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参见《鲁迅全集》第1卷,134~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