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亲以教书谋生的老路,要与他同行不同路。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涯很快就结束了,赶在第二个五四运动纪念日之前,徐向前正式从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毕业。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徐向前心里依然有些恋恋不舍。想当初刚走进来时,他身材瘦小,浑身乡土味,加上高小尚未毕业,对外界一无所知,很不受那些城里的同学待见。还好,徐向前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功课每期都是一流,如鱼得水;加上五四运动的洗礼,对思想有很大冲击,他再也不只热衷于读小说了,开始关心社会政治,阅读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开阔了视野,他相信自己可以“应付”那些孩子们。徐向前很快就被分配到阳曲县的太原第四小学任教,重新踏进了校园。
徐向前所教的班是一年级,有30多名新生。这些娃娃来自不同门户,家庭情况不一,男生女生不同,年龄大小也不一致,智力不齐,性格各种各样,要把他们都教好有很多困难。“孩子们像田间的禾苗一样,小苗是很弱的,经不起强风和暴雨;然而,小苗又是有生命力的,它要在风雨中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他们当中,说不定有未来的国家栋梁。”[1]徐向前很快认识到,从学生到先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要开始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启蒙者的责任。
徐向前想把课教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30多个孩子,有的不来上课,他就跑到孩子家里去查问明白;有的孩子在课堂上生了病,他会抱起生病的学生将其送回家。有时,他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是讲些励志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多讲些课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狭隘的视野。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徐向前也讲得兴致盎然。孩子小,难免犯些小错误,对孩子们的错误缺点,徐向前从来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细致耐心地讲道理,分析原因,启发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师范学校老师的教导:“师范,师范,出去之后,一切得为人师表,对高小课程要会讲、会示范。”
转眼数月过去,学校放了寒假。徐向前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资办了年货,满心欢喜地回到了五台县老家。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了新年,谁会想到,正在徐向前准备返校时,邮差送来一封信,他拆开一看惊呆了,竟然是太原四小校长署名的辞退信!真是晴天一声霹雳,徐向前被震得有些头晕,心里十分委屈:苦口婆心教学生,彬彬有礼对待校长和同事,从没得罪过任何人,没少上过一节课,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姐姐是急性子,说要找学校去,徐向前说:“什么讲理不讲理,人家就是不要你了。”
与徐向前村子一河之隔的河边村,有阎锡山创办的中学和附小,老父亲四处托人,给儿子在这所附小谋得了教职,教小学六年级。命运好像注定:这一生就要像父亲,教书的路走定了。从此,徐向前早起晚睡,备课认真,上课专心,生怕得罪了什么人再次失业。
他教书一向不喜照本宣科,喜欢讲点学生愿意听的故事。这期间,在他思想中,打倒军阀、改造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教学中,他常讲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巴黎和会等历史故事,引导孩子们认识中国、认识社会。这些故事孩子们很愿意听。然而风声传到校长段葆藩的耳朵里,徐向前被叫去训话。徐向前认为学校无理,当面和校长争了几句,结果校长留下一句话:“你不好好教书就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