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岁月出任抗大校长(1 / 1)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

徐向前连受两次打击,心冷了。他教书是有理想抱负的。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他心里逐渐萌发了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他暗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然而没有想到,学校却断了他的路。徐向前以为此生与学校和讲台生涯再也无缘了,却没想到后来竟走上了校长的岗位。

1943年初春的一天,已是著名将领的徐向前正在审查军旅生产规划、检查春耕准备情况,突然接到通知,说毛泽东要找他谈话。徐向前不敢耽搁,快马加鞭来到毛泽东的窑洞。毛泽东见到徐向前赶来,递给他一支烟,开门见山地说:“向前同志,今天请你来,是要交给你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徐向前眼前一亮,以为是要他上前线:“是让我上前线吧?太好啦!”事出意外,毛泽东是让徐向前出任抗大校长。他说,抗大总校要从邢台搬回来,目的是大量培训干部,为抗战战略反攻作准备。抗大缺个校长,党中央决定要你代理抗大校长。徐向前感到很突然,忙说:“我恐怕不行,挑不起来,还是派我到前方带兵打仗比较合适。”他是觉得自己缺乏办校经验。毛泽东笑着说:“向前同志,你是师范生,当过先生,又是黄埔生,指挥打这么多年的仗,有作战经验,办学校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决定你去就去吧!将来有的是仗打,我们还要总反攻!”徐向前只得表示:“既然组织定了,我就去搞一段,有了合适人选,再接换我。”

虽说自己是师范生,做过先生,然而那都是老久以前的事情了,况且当初教的都是小学生,如今却是各色各样的人物,有从前线来的,有从后方来的;有从敌占区来的青年学生,有从各根据地来的青年学生;有老干部,有新干部;有军队干部,有地方干部;有男学员,也有女学员。学员一批批涌入抗大,多达6000余人。徐向前和抗大领导何长工、李井泉等人一合计,确定当前要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编机构,端正大家的思想,建家立业。

很多学员来到抗大,看到学校白手起家,一无校舍,二无教材,三无毕业期限,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还犯起了嘀咕:在这里没有在前方打仗光彩照人。针对此种情况,徐向前和校领导决定,要首先展开端正入学态度的专题教育,要求学员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反对无组织、无纪律,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主观主义思想,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克服形形色色的旧思想和旧观念。强调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思想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徐向前一有空就到学院,和大家谈心,很多来自敌占区的学员说:“到抗大的第一课是端正了我们的思想,时间不长,胜读十年书啊!”

徐向前为抗大制定了七条教学原则:“第一,根据敌后作战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第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照顾对象的特点,要因人施教;第三,军事、政治、文化教学既要按比例,又要相互结合;第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第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第六,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第七,坚持教学上的群众路线。”[2]抗大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是闭门读书,而是以“实践”为学习,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中提高为国为民的觉悟,在实战中增长指挥作战、善于作战的才干。当时的抗大,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训练器材,都紧缺得很。但师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徐向前带领大家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建立革命家业。窑洞自己挖,教室自己盖,粮食蔬菜自己生产。徐向前身体很弱,腿脚行动不很方便,仍然跟学员一起劳动,带领学员在劳动中成长。这期间,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蒋介石令胡宗南集中重兵压向陕甘宁边区。徐向前组织抗大教职员工,边教学边投入到紧张的自卫备战中。学员都发了枪,按一线、二线的防御作战梯次配备。由于边区军民准备充分,国民党的第三次反共浪潮终被成功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