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紫式部和《源氏物语》(1 / 1)

紫式部(约973—1014)是日本平安中期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也被视作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

一、 生平与创作

紫式部是著名汉学者藤原为时的女儿,自幼丧母,由父亲抚养成人。据《紫式部日记》记载,她幼时常常旁听父亲为弟弟讲解汉籍,因为天资聪颖,很多难解难记的部分总是比弟弟领悟得快,以至于父亲经常叹息她不是一个男儿。在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紫式部精通汉籍、佛典与音乐,这为她日后创作《源氏物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紫式部在大约26岁的时候,与45岁的藤原宣孝结婚。藤原宣孝当时已有好几个妻子,长子的年纪几乎和紫式部相当。紫式部在生下女儿贤子后不久,藤原宣孝因感染疫病而死去,他们的婚姻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三年。据说,紫式部就是在幻想破灭、孤独无助的守寡期间开始写作《源氏物语》的,与现实生活中年长于自己的丈夫形成鲜明对照,主人公光源氏是一个丰姿俊美、秉性多情且富有才华的理想男性,这也反映出紫式部对无情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婚恋的憧憬。

紫式部因出众的才学得到当朝实权人物藤原道长(966—1027)的赏识,并在1006年被送入宫中,担任中宫彰子(藤原道长的女儿)的侍读女官。紫式部为彰子讲解《白氏文集》,并在阅读《日本书纪》方面受到一条天皇的赞赏,被誉为“日本纪之局”。宫中生活给紫式部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宫中她的知识和才能得以发挥和承认,从中多少实现了部分自我价值,这给她凄苦的生活以安慰。从她的日记和和歌中可以看到她对这段生活的留恋。另一方面,在宫中她亲眼目睹皇妃和各门才女的争妍斗艳,后宫的钩心斗角,整个贵族集团内部的复杂矛盾,上层贵族的腐败堕落等,她敏锐地感受到平安贵族作为一个阶级的可悲,在豪华的宫廷生活中隐藏着气数将尽的兆头。这更强化了她个人生活所形成的哀伤、寂郁的内心感受。在日记中她记录了这种痛苦体验:“每当看到和听到一些喜庆的事,有趣的事,反而深深勾起我平素出家遁世的思想,增加我的郁闷、忧然之情,这真是再苦恼不过的事。还是将一切忘却吧,想也无用,而且徒增罪孽。唯于清晨观看池鸟戏水无忧无虑之状而已。”正是这种见闻和体验,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过,紫式部也因为其他宫廷女官的嫉妒而备感压抑,她是一个外表温和但坚强隐忍的女性,她以宫廷生活为创作源泉,继续着《源氏物语》后半部分的写作。

除《源氏物语》外,紫式部的作品还有《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 同时还有优秀的和歌流传于世。《紫式部日记》是平安时代女性日记文学的代表作,记录了作者从宽弘五年(1008)至宽弘七年(1010)期间在宫中生活的见闻与感想。日记前半部详细记载了敦成亲王(后一条天皇)诞生时宫中各种庆祝仪式和风俗习俗、主仆的言行;后半部是对中宫彰子和宫中女官的容姿、性格的品评以及对和泉式部、赤染卫门、清少纳言等女歌人、作家才能和性格的评论,内容从单纯的记录转向自己内心世界的告白,这篇日记对了解《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的宫廷生活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紫式部集》是其晚年编撰的私家集,收入了作者少女时代至晚年创作的和歌约120首,内容有抒发亲情、爱情、友情,反映越前国风情、描写宫中随侍经历等,对了解作者的生平、感情经历以及歌风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其中近60首被收录于《后拾遗和歌集》等勅撰和歌集。

紫式部因《源氏物语》在日本文学及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古代和中世时期,人们甚至将她视作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加以膜拜。当然,自古以来也一直存在对她的负面评价,例如,佛家认为她因玩弄“狂言绮语”之罪而堕入地狱,儒家也多贬斥其书诲**导欲。昭和初期,政府还以对皇室“大不敬”为由禁止其现代语的翻译等。

二、《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丰富多彩、优雅感伤的恋情世界,记录了主人公光源氏与藤壶女御、葵姬、六条妃子、紫姬、明石姬等多名女性的恋情。第二部分是一个苦恼日渐袭来、逐渐走向幻灭的世界,正妻三公主与柏木私通且最爱的紫姬也抑郁而终,光源氏的精神世界最终崩溃。第三部分是光源氏的子孙所面对的充满苦恼的世界,薰大将、匂(音xiōnɡ)皇子与美女浮舟之间展开了痛苦的恋情纠葛。

《源氏物语》的创作主旨在于展现平安贵族难以排遣的深刻哀愁。哀愁既起源于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也是作者对贵族及宫廷生活所见所闻的高度浓缩。当然,本身即为贵族社会一员的紫式部,不可能清晰地意识到导致人们生活不幸的根源,当她的笔触不可避免地写到那些不可解决的矛盾时,就不禁发出悲哀的叹息,而这就是经本居宣长提炼而成的物哀情绪。可以说,紫式部是在主观抒发物哀感受、期待读者共鸣的同时,客观上揭示了平安朝逐渐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以及蕴含其中的种种矛盾(宫廷政权争夺、贵族内部的森严等级、一夫多妻制度的弊端等)。

《源氏物语》哀愁主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平安朝的摄关政治是导致大部分宫廷婚恋悲剧的根源。摄关政治指藤原氏以外戚的地位实行寡头统治的政治体制,当然,紫式部并未聚焦于激烈的政权争夺,而是以政治联姻为背景描写了贵族男女悲苦的恋情;第二,平安朝浓郁的佛学氛围使作品始终笼罩着一层沉重的感伤。《源氏物语》通篇弥漫的净土往生、因果报应、宿命意识、人世无常等佛学意识,进一步烘托出因人生苦恼而产生的悲哀情绪;第三,以《长恨歌》为代表的中国诗歌的感伤审美对《源氏物语》起到了重要的浸润作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与开篇桐壶帝与更衣的面影交叠在一起,以“恨”为精髓的审美情趣被自然而然地移植到《源氏物语》的行文脉络中。

光源氏是《源氏物语》前两部分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理想化的平安贵族形象,作品的哀愁主题通过这一形象的刻画得以表现。“容华如玉、盖世无双”的他似乎一生都在寻觅容貌酷似母亲的女性。光源氏的母亲是一个出身低微但深受帝宠爱的更衣,在皇子三岁时便因心情抑郁而过早离世。光源氏最早恋慕的对象是年长自己五岁的继母藤壶女御,藤壶女御就是因为容貌肖似当年的更衣才入选进宫的。成年后,光源氏邂逅了藤壶女御的侄女、当时年仅十岁的紫姬,于是设法将她抚育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藉以弥补难以与藤壶接近的寂寥之情。四十岁时之所以动心迎娶了三公主,也是因为她和紫姬一样都是藤壶女御的侄女,光源氏试图以此慰藉对于逝去的藤壶女御难以抑制的思念。可以说,对于生母的眷恋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于继母藤壶的爱慕,成为贯穿光源氏婚恋故事的一条基本线索。

光源氏的内心深处始终笼罩着“因果报应”的佛教式阴影。他时常担心早年与继母藤壶私通生子的真相败露,也为自己给藤壶带来的伤害而遭受着良心的谴责。他在胧月夜事件中坦然接受了被贬至边鄙之地的惩罚,就是希望借此来为当年的轻狂之举赎罪。晚年时期,正妻三公主与柏木有染并生下一子,当光源氏看到婴儿的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这就是自己早年劣迹的恶报,并由此逐渐步入忧伤与幻灭的深渊。

中国的一些文学评论对光源氏的风流好色行为多持批判态度,但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不难发现那时对男女交往还没有严苛的道德约束,一夫多妻及“夜访婚”(妻子仍住在娘家,男子夜晚造访清晨离开)的婚姻制度,使当时的婚姻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这客观上为男性好色的社会风习创造了条件。《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对众多女性并非始乱终弃而是始终照拂,如将落魄而丑陋的末摘花接入东院共享荣华等,作者将光源氏的风流行为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紫式部只是典型记录了平安朝贵族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无须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加以过多苛责。

紫姬是《源氏物语》中最重要的女性,光源氏对她的宠爱是其他女子所望尘莫及的,她实际上享有正妻的尊荣。然而,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紫姬,内心的苦恼其实同样深重。她忍受着光源氏不断传出风流韵事的精神折磨,但自幼来自光源氏的教导又使她要表现得隐忍顺从。自从晚年时期的光源氏迎娶了正妻三公主后,紫姬在心理上开始疏远光源氏,她痛感人间盛衰无常,后来因心情抑郁而盛年辞世。紫姬的一生表明,在一夫多妻社会背景下,女性很难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只能在真实情感与伦理枷锁的冲突中饱尝苦痛。

六条妃子是《源氏物语》中很特殊的一位女性,她生前及死后数次发生的“怨灵作祟”,彰显了当时女性的极端嫉妒与苦恼。她是先朝东宫的太子妃,与光源氏结合后却又遭到冷遇,她终日担心自己成为世人的笑柄,不仅死后折磨光源氏最爱的紫姬,而且在活着的时候就化为生魂导致夕颜和葵姬的离奇死亡,这使得光源氏更加厌弃和疏远于她,世间四起的流言也使得六条妃子最终选择了出家遁世。在当时的社会,女性不仅在事实上承受着被遗弃的痛苦,而且在社会舆论中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一旦情之所至而有过激行为,便会招致周遭环境的谴责和镇压,作者似乎意在表明,这些女子的悲哀之情其实总是处于无可发散的困境。

浮舟是《源氏物语》第三部分的女主角,一个充满悲伤色彩的女子。她最早曾因出身低微而遭到退婚,后来薰大将之所以钟情于她,是因为她的容貌与逝去的姐姐大君相似,匂皇子也是出于同薰竞争的念头而设法接近她。夹在两个男人看似真挚实则虚无的爱情中间,浮舟终因难以抉择的苦恼和背叛的负罪感而投河自尽,获救后毅然地舍弃凡尘出家为尼。浮舟的结局仿佛在暗示,这是一个无法获得救赎的黑暗的世界,唯有专心念佛以求来世的解脱。

光源氏的一生邂逅了众多女性,她们的结局大都十分凄楚,仿佛是平安朝贵族女子不幸命运的缩影。藤壶女御、空蝉、六条妃子、三公主、浮舟等都选择了出家遁世以逃避现世的痛苦,夕颜离奇夭折,葵姬则在难产后死去。其中,只有明石姬的人生轨迹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她的女儿后来荣升皇后并且生下皇子。不过,低微的出身和穷乡僻壤的成长经历使她一直心怀谦卑,为了女儿的未来着想,她不得不将女儿自幼托付给身份高贵的紫姬抚养,骨肉分离的痛苦也曾经长久地折磨着明石姬。

《源氏物语》以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细腻的心理及性格刻画、情景交融的自然风物描写、含蓄优雅的文体、各卷独立成章而又紧密结合的结构等,获得了日本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广泛赞誉,并被视作日本“古典中的古典”。虽然也存在角色单调、过度朦胧、事件繁杂、叙事冗长等缺点,但这仍然不能遮掩其杰出的艺术光芒。

首先,《源氏物语》因其“写实性”而被称为“平安朝文化的集大成之作”。紫式部以宫廷生活为中心,展现了平安朝前期和中期贵族社会的真实的生活画卷,小说中以光源氏和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与以弘徽殿及右大臣为代表的外戚一派轮番执政,就起源于道隆派与道长派交替兴衰的历史事实。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也能找到原型,像光源氏与现实生活中的道长、伊周、赖通等人在性格、言行、境遇上很类似,可以说是扎根于真实人物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典型。此外,作者对于当时婚姻形态的记录,对祈祷安产、驱逐怨灵等民俗仪式的讲解,对白马节日、踏歌会等宫中节日的描绘,对男女之间互赠和歌唱酬习惯的记述,对房屋陈设及贵族男女服饰妆容的刻画等,都对了解平安朝贵族社会的生活实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源氏物语》非常注重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紫式部借鉴了《蜻蛉日记》等女性日记文学的心理写实笔法,致力于展现人类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并赋予了人物以典型的性格,这正是《源氏物语》截然不同于以往传奇性物语的特质。它超越了对于事件本身单纯的猎奇性描写,转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更加丰满和立体,高雅而冷淡的葵姬、理智而坚决的空蝉、怨恨多疑以致生灵作祟的六条妃子、从娇憨隐忍发展到妒忌绝望的紫姬、温顺谦卑的明石姬等,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像这样,紫式部细腻而真切地描绘出贵族女性或悲哀或嫉妒或绝望的内心情感,并由此唤起了千百年来读者的强烈共鸣。

再次,《源氏物语》通篇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特定景色的选取和渲染,进一步凸显人物当时的心境。例如,桐壶帝派遣命妇前往已逝更衣的娘家探望,“车子一进门内,但见景象异常萧条。……加之此时寒风萧瑟,更显得冷落凄凉。只有一轮秋月,繁茂的杂草也遮它不住,还是明朗地照着”。庭院内萧条荒芜的景象越发衬托出主人失去女儿后凄凉的心境。在“夕颜”卷中,当夕颜怪异地惨死后,众人惊恐万状,“时候已过夜半,风渐渐紧起来,茂密的松林发出凄惨的啸声”。恐怖诡异的景色描写,越发衬托出光源氏等人身处怪异院落的凄凉与无助。总之,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对展现主人公的性格、情感、命运变迁等具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最后,《源氏物语》全篇穿插的近800首和歌深化了作品风雅的情趣。和歌擅长表现刹那间情绪的感动,平安贵族多借和歌倾吐心曲、传情达意。例如,当玉鬘跟随乳母离开故乡乘船前往京都时,听到艄公苍凉的歌声不禁唱和道:“舟经大岛船歌咽,想是艄公也怀人?茫茫大海舟迷路,苦恋斯人何处寻?”远赴他乡的离愁、对未来命运的不安以及对逝去母亲夕颜的怀念,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首伤感的和歌中。此外,和歌唱酬也是男女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优雅仪式。光源氏试探性地想与明石姬交往:“未闻亲笔佳音至,只索垂头独自伤。”明石姬无奈地提笔回复:“试问君思我,情缘几许深?闻名未见面,安得恼君心?”信写在一张浓香熏透的淡紫色纸上,墨色忽浓忽淡,优雅的笔迹中流露着不逊色于京都女子的风韵与闲雅,随信附上的还经常有一束白梅或几枝荻花。像这样,适时插入的优雅和歌进一步增强了《源氏物语》的艺术色彩。

思考题

1.《源氏物语》的哀愁主题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2.如何认识光源氏形象的复杂性?

3.《源氏物语》艺术上的成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