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千零一夜》(1 / 1)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中古时期一部著名的民间神话故事集。故事成文前,早已在民间口耳相传,广为流播,高尔基誉之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一千零一夜》的形成

《一千零一夜》成书过程复杂而漫长。故事雏形在阿拉伯国家的流传始于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书名“一千零一夜”正式出现于约12世纪,而最后定型成书则在16世纪上半叶。它的故事最早来源是一部名叫《赫扎尔·艾夫萨那》(即《一千个故事》)的波斯故事集。这部故事集除了波斯故事外,还有源自印度的故事与传说。《一千零一夜》的第二个来源是以中世纪的商贸中心巴格达为背景的阿拉伯故事,讲述的主要是富足强盛的阿巴斯王朝哈伦·拉希德(786—809)和麦蒙(813—833)两位哈里发统治时期的故事。故事的第三个来源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流传的故事。这三种来源的故事,经过历代阿拉伯说书艺人及文人学士反复加工与再创作,以阿拉伯语最终定型,充溢着阿拉伯帝国时代的浓郁风情,成为阿拉伯民间文学的著名代表。

《一千零一夜》的书名源自全书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相传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因王后与人私通,愤怒之下将其杀死,并从此对女人怀有仇视与报复心理。他每夜娶一位美少女,第二天早晨便将其处死。整座京城笼罩在血腥的恐怖中,美丽聪慧的宰相之女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姐妹,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讲故事吸引国王,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感悟,放弃了杀戮。这个故事既是书名的由来,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全书的故事连接起来。山鲁佐德讲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并非讲了一千零一个故事,因为她每夜可以讲若干个小故事,同时一个大故事也可以涵括若干夜。全书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大故事共有134个。

《一千零一夜》故事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道德训诫、经商冒险、航海奇遇、爱情婚姻、宫廷趣闻、名人逸事等。它的故事背景广阔,涉及亚洲的巴格达与中国、非洲的埃及、欧洲的希腊等地。故事中的人物除了神魔、精灵之外,几乎涉及中古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阶层,如帝王将相、太子嫔妃、富商巨贾、窃贼强盗、裁缝师、理发匠、托钵僧、手艺人、渔夫、医生、脚夫、奴隶、女婢等,这些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生活的故事构建了一幅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风物人情、宗教信仰等,可以说是一部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颂扬美好纯真的爱情,表现人民大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贯穿《一千零一夜》许多故事的主线。《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描写了人与神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明显的象征寓意。银匠哈桑和海中神王之女买娜伦·瑟诺玉相爱结合,并生养了两个儿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因思家心切,瑟诺玉携子返回仙界瓦格岛。哈桑为了寻回爱妻娇儿,不畏艰险,跨过七道深谷、七个大海、七座高山,穿越飞禽走兽难以生还的死亡地带,终于来到瓦格岛,救出陷入围困中的娇妻爱子,重返美丽的家园。女主人公瑟诺玉对爱情自由的那份忠贞与坚守,使她勇敢地承受神魔世界的迫害,毅然抛弃神界的优裕生活,追随哈桑回到幸福的人间。这个故事歌颂了坚贞的爱情,艺术地表现了中古阿拉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婚姻自由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的故事》描写阿里与祖曼绿蒂追求真爱的故事。故事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开始:阿里与卖身的女奴祖曼绿蒂在人贩市场相遇,一见钟情,很快结为幸福伴侣。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他们遭歹人暗算,祖曼绿蒂被盗匪劫持骗卖。机智的祖曼绿蒂女扮男装逃出虎口,又幸运地在异国被奉为国王。阿里四处寻觅祖曼绿蒂,历尽艰辛,最终辗转来到祖曼绿蒂居住的城邦,与娇妻破镜重圆。为了甜蜜的爱情,祖曼绿蒂毅然抛弃王位,与阿里重返故土,生儿育女,尽享天伦之乐。

《一对牧民夫妇的故事》描写了一对牧民夫妇对爱情的坚贞与守护。牧民之妻苏尔黛美若天仙,与丈夫相亲相爱,幸福度日。天有不测风云,因遭旱灾与瘟疫,牧民饲养的骆驼全部死了,牧民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牧民因此被他的岳父所厌弃,妻子也被岳父强行带走。牧民上诉县官,却反遭好色的县官阻挠,结局更为凄惨,好色的县官与贪财的岳父沆瀣一气,勾搭成奸,强娶了美丽的苏尔黛。牧民不服,为申冤雪恨,他向哈里发上诉。未曾想到,秉公执法的哈里发一见到天姿国色的苏尔黛也生起歹念,欲占为己有,他声情并茂地劝诫这位频遭祸端的牧民:“年轻人,你是否愿意忘掉苏尔黛?我补偿给你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奴,她们还都是处女哪!每个女奴随赠一千金币,我还每年从国库里支付给你足够的金钱,保你一生过富贵的生活!”更未曾料到的是,这位一无所有的牧民义正词严地回答:“以安拉起誓,你就是把哈里发的权位让给我,我也不要,而要我的苏尔黛。”无奈之下的哈里发转向苏尔黛,引诱道:“喂,苏尔黛,你究竟喜欢谁?是具有至高无上权力、拥有无数财富、可保你一生荣华富贵的哈里发呢?……还是那个贫穷无依、饭都吃不饱的可怜巴巴的游牧阿拉伯人?”苏尔黛却正色道:“我不因时光灾祸而背弃他,也不因岁月的无情而抛弃他。依依旧情不可忘,拳拳深意应珍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要和他甘苦同舟,休戚与共,世世代代为夫妻。”哈里发为牧民与苏尔黛对爱情的忠贞而感动,他赏赐给他们一万银币,送他们回家团聚。无疑,《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的故事》与《一对牧民夫妇的故事》两则故事,不约而同地诠释了同一个主题,即爱情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金钱与权势;它们彰显了中古阿拉伯社会人们勇于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此外,讴歌美好、纯真爱情的故事还有《卡玛尔王子和白都伦公主》《乌木马的故事》《赛义府·姆鲁可和白狄尔图·赭曼丽》《麦斯鲁尔和载玉妮·穆娃绥福》等。

第二,表现商人经商活动及其为寻求财富航海冒险的故事,占据了故事集的主要篇幅。中古的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尤其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十分繁荣。远航冒险、经商成为人们发财致富的捷径。在航海探险与经商贸易中,尽管许多人历经磨难,但总能得到巨额财富的回报,还能耳闻目睹许多新奇的事物。作品中有很多故事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种生活,其中《辛伯达航海旅行故事》最具代表性。辛伯达先后7次出海经商,每次都要经历许多奇遇和险阻。他是个不知疲倦、永不满足的冒险家,为了寻求财富,一次次离开安乐的生活投身于冒险活动。在艰难危险面前,他从不灰心气馁,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与机智,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克服险阻。最终每一次出海归来,他都能赚回巨额的财富。在辛伯达身上反映了新兴商人创业的积极性,探求新世界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在他身上也折射出那个时期商人贪婪自私、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本性,比如辛伯达为了活命,在埋葬死人的坑洞中毫不犹豫地打死其他陪葬人,夺取他们的食物,从死人身上搜扒名贵的珠宝。《辛伯达航海旅行故事》故事情节惊险曲折,生动地描绘了辛伯达的一次次的奇异经历以及他所目睹的众多奇异事物。比如,辛伯达时而在大海上漂泊,时而在洞穴中航行,时而在沙漠中逃亡,时而在密林中赶路……映入他眼帘的新奇物种五彩缤纷,使读者颇生眼花缭乱之感,诸如小岛般的大鱼、圆顶房屋般的神鹰蛋、吞食大象的蟒蛇、食人的黑色巨人等不一而足。故事中的这些描绘虽有夸张与想象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海上生活的艰辛、凶险以及大自然景色的奇异、壮丽。此外,表现商人生活的故事还有《商人阿里·密斯里的故事》《商人和王妃的故事》等。

第三,揭露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残暴、贪婪成性、骄奢**逸的丑恶罪行,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批判精神。《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中的国王为报复与人私通的王后,每天要宰相给他选一个少女,供他玩乐,第二天一早便将其处死。3年来,成百上千的无辜的少女惨死在他的**威之下。显然,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残暴的本性。《女人和她五个追求者的故事》写国王、宰相、省长、法官不约而同地调戏一个上诉申冤的弱女子,淋漓尽致地讽刺并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荒**无耻的丑恶灵魂。《窝尼姆和姑图·谷鲁彼》故事里,哈里发宠爱一位婢女,王后与之争风吃醋,最后竟将婢女活埋,哈里发竟然听之任之。《尔辽温丁·艾彼·沙蒙特》中,省长儿子为了霸占尔辽温丁美丽的妻子,竟然诬陷尔辽温丁偷盗而将其关入大牢,最后无耻地将他的妻子强抢回家。《艾彼·顾辽伯和金银城堡的故事》描写翁顿大帝之子尚多德刮尽民财,耗尽民力,花费四十年打造了一座由黄金白银构成、用珠宝装饰的豪华城堡。在《死神的故事》中,国王的行宫有40间居室,每间屋内有10名歌女侍候。

面对封建达官贵人们的横征暴敛、骄奢**逸、恬不知耻的滔天罪行,贫苦无依的人民大众怨声载道,时而发出不平之鸣的哀号,时而予以讽刺与揭露,时而表达愤怒与反抗的意识。在《渔夫与魔鬼的故事》中,渔夫像诗人一般吟咏道:“无所事事的人吃穿不尽,/ 辛勤劳作的人两手空空。” 《辛伯达航海旅行故事》中,脚夫辛伯达终日辛劳,疲于奔命,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不禁慨然吟咏:“人世间有多少可怜人,/没有立足的地方,/只能寄人篱下偷享余荫。/终日出卖劳动力,/生活越来越离奇,/压在身上的重担,/只是有增无减。”《三个苹果的故事》中的老渔翁生活穷困潦倒,不禁哀叹道:“如此惨淡生活,比睡在坟墓里还差得多。”《尔辽温丁·艾彼·沙蒙特》中,尔辽温丁的妻子亚瑟美娜面对省长儿子的欺凌,拔出匕首说:“你敢碰我,我先杀了你,再自刎而死。”《聂尔曼和诺尔美》中,诺尔美被卖进宫中,面对哈里发的垂青,却终日“忧愁苦恼”、“不吃不喝”,始终惦念着自己的情人,表现了毫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渔翁的故事》中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渔翁,对黑暗的世道发出愤怒的诅咒:“呸,你这个世道!/如果长此下去,/让我们老在灾难中叫苦,呻吟,/这就该受到诅咒。”

劳苦民众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惩罚残暴统治者的愿望,便在故事中借助其他力量来惩处统治者。《艾彼·顾辽伯和金银城堡的故事》中,那个用人民脂膏血汗建筑豪华城堡的国王尚多德最终受到上天的惩罚,正当乔迁之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横征暴敛、赫赫不可一世的尚多德大帝和他那些刚愎自用、无恶不作的僚属,以及他那骄奢****的眷属们不被雷劈电触,便叫山洪吞没,都同归于尽,化为乌有”。无疑,故事的结局处理反映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的仇恨情绪以及意欲严惩而后快的强烈愿望。

第四,对下层人民善良正直、聪明伶俐、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的热情礼赞,体现了《一千零一夜》来自底层、来自民间的草根情怀,也彰显了故事所具有的人民性特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女仆马尔基娜心地善良,疾恶如仇。她与40个穷凶极恶的强盗展开的较量,是故事中最精彩的情节。她机敏、沉着而又英勇、果敢,施巧计先后三次破坏强盗们的罪恶计划,用滚油烧死匪徒,用匕首刺死匪首。在充满惊险的斗争中,马尔基娜始终不露声色,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才智。在她身上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斗争智慧,显示出“卑贱者最聪明”。《一千零一夜》中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尤其是美丽、智慧的女奴形象。比如,《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的故事》中,女奴祖曼绿蒂生得美若天仙,她大胆而又非常机敏地追求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白马王子阿里·沙琳,后来虽遭强盗暗算,却能略施巧计,逃出魔窟。及至她女扮男装,幸运地被奉为某一城邦的国王的时候,她又能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安定祥和。最后她又运用计谋将一个个仇敌逮捕归案,绳之以法,并与丈夫团聚。许多女奴的形象,像上述女奴马尔基娜与祖曼绿蒂一样,无一不是美丽动人、智慧超群、胆识过人,而且具有高贵的品质,或者对主人忠心耿耿,或者对爱情忠贞不渝,无不善良正直,几乎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如此全面地肯定、赞美、颂扬女奴这一群体,无疑暗含着对中古阿拉伯社会的男尊女卑传统以及女奴被视作牲畜一般的任意买卖、处置的悲惨境遇的反驳和批判。

《渔翁的故事》中的老渔夫也是智慧的普罗大众的一个重要代表。一次捕鱼时,他捞到一只铜瓶,打开盖子,瓶中冒出的烟变成一个巨大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渔夫急中生智,告诉那魔鬼说,我决不会相信这个瓶子能装下你,除非我亲眼看见你钻进瓶子里去。结果渔翁以智慧和机谋又将恶魔骗进瓶中,彻底制服了凶恶可憎的魔鬼。

《一千零一夜》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思想。许多故事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封建阶级的思想烙印。比如,宣扬宿命论观点,有较浓的迷信色彩;歌颂帝王,把改变丑恶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贤明君主;宣扬富商巨贾的“美德”、发财致富的“奥秘”;鼓吹男尊女卑、蔑视妇女、丑化奴隶等。

三、《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结晶,它艺术地概括了中古阿拉伯广泛的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一千零一夜》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第一,朴素的现实主义与奇幻的浪漫主义有机结合。作品描绘了上自国王宫廷、下至奴隶乞丐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状况,既无情地揭露、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又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于故事中婚丧嫁娶、宗教礼仪、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的描绘,客观上再现了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的真实社会风貌。但故事展示的又不单纯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乌木马和飞毯载着人可以在空中自由来去;神灯能在一夜之间让一座宫殿拔地而起;口念暗语,巨大的石门就会自动开合;岛屿般的大鱼,房子般的神鹰蛋,闪光的魔法戒指,神奇的海中世界,奇异的磁石山峰……奇谲瑰丽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这些富有传奇性的元素赋予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与神怪世界的奇幻性巧妙地融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变人生境遇、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巧妙灵活的“框架结构”是《一千零一夜》叙述结构上的重要特点。所谓“框架结构”,主要指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将由一个线索串连起来,并被统摄、集结在一个完整统一的故事系统内;同时,系统内的诸多小故事依旧可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一千零一夜》以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荒**残暴的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为发端。她每晚为国王讲一段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关于山鲁佐德的故事便成了整个故事群的结构框架,大大小小的几百个互不相关的故事被镶嵌在这个框架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将内容不相关的故事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曲折多变,连绵不断,达到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比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里以航海家辛伯达与脚夫辛伯达的经历相对照,突出了两人性格的差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机敏的女仆马尔基娜与愚笨的强盗相对比等。

第四,散韵结合,诗文并茂,是《一千零一夜》语言运用方面的突出特点。作品在叙事、写景、状物方面以散文为主,其间又夹以诗句。有学者统计,《一千零一夜》中约有1400首诗歌,少量诗歌可以查明作者,大部分诗歌都是市井说书艺人所作。因此,故事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大众口语,散文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极富表现力;诗句优美生动、悦耳动听,极富感染力。比如,《一对牧民夫妇的故事》中,结尾时,女主人公苏尔黛面对哈里发的金钱与权势的**并没有立即作答,而是吟咏道:“这青年虽然贫穷无依无靠,/对我却无比珍贵胜似珠宝;/普天之下无人能与之相比,/金银财宝虽多又何足论道。/他胜似那哈里发和穆尔旺,/我愿和他破镜重圆直到老。”吟罢,苏尔黛又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与一无所有的牧民丈夫甘苦同舟、休戚与共、世代做夫妻的决心。这首优美流畅、悦耳动听的短诗,不仅在故事的节奏上产生了跌宕起伏的韵味,而且抒发了苏尔黛强烈的内心感受,渲染了环境气氛,又与下文她的作答相互呼应,相互衬托,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苏尔黛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一千零一夜》作为口耳相传的故事集,尽管经过历代说书艺人及文人学士的加工、再创作,却依然保留了许多早期口头文学的叙事特点,或者也可视作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有的故事情节的铺陈过于重复拖沓,叙述冗赘、烦琐,比如《卡玛尔王子和白都伦公主》;有的故事描写过于直露,尤其是故事中的许多**描写失之含蓄,有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之嫌疑;在用词修辞方面,有时过于浅俗、单调,如无论描写漂亮的男人还是美丽的女人,几乎千篇一律采用“如满月般美貌”。

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不仅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而且对各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大利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德国莱辛的《智者纳旦》、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不仅如此,许多文学之外的艺术门类,诸如歌舞、音乐、绘画、电影、戏剧等也同样从这块民间文学的瑰宝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思考题

1.《一千零一夜》的主题思想与结构特征。

2.《一千零一夜》的主要艺术成就。

3.《一千零一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