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1 / 1)

一、人体生物学因素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诸多生物学因素中,主要有遗传和心理两种因素。

(一)遗传因素

后代形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称为遗传特征。遗传不仅使后代在形态、体质以至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亲代相似,而且还把亲代的许多隐性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遗传病有两三千种之多。遗传病不仅种类多,而且患病率高(占一般疾病的20%)。某些遗传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虽然有些遗传病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治疗,但还有些不能够得到治愈,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如提倡科学婚姻,用法治来制止近亲结婚。

(二)心理因素

1.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

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黄帝内经》曾多处提到了“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心血管病、高血压、肿瘤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消极的情绪(如悲伤、恐惧、紧张、愤怒、焦虑等)能引起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失调,导致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尿急、月经失调等症状。在我国癌症普查中还发现,心理因素与食道癌、宫颈癌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2.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是人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

3.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

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疾病治疗中要打消顾虑,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坚强信念,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以保证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对由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引发的疾病,要坚持“心理治疗”,消除致病的消极心理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一)自然环境

人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空气、阳光、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粮食、蔬菜、鱼肉、食盐等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自然界不但为人类提供生存与生活的条件,还为人类提供了审美的对象。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精神振奋、呼吸畅通、内分泌协调,这些对人的身心健康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大自然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传播着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广泛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空气中的污染物、溶于水的有害成分等。另外,气候的异常(如酷暑、严寒、气压过高或过低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都希望有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环境,而环境的改善则需要人们的文明行为来支持和保证,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生产的成果,如科技进步、工业发展,使人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的加速,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值得研究的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

三、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发达国家疾病和死亡率的变化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中,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已变成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以及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等,而这些疾病的起因都与人们滥用酒精、药物、过度进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疾病主要是由贫困造成的恶劣生活条件、不良卫生行为和习惯所致。人的行为是人为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或一切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人的一些本能性活动,也包括人所从事的劳动和人际交往等高级的社会活动。人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及其组成人群中占优势的社会和个人的卫生规范,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文化、经济、习俗、规范以及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

四、卫生保健因素

保健是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显然,健全的社会保健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健制度涉及多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制度,它的特点是能针对本区域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相应地提供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伤病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卫生服务。例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改善食品供应及合理营养,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和外伤的妥善处理,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提供基本药物等。这样,使所有个人和家庭在能接受和能提供的范围内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

五、体育锻炼因素

人体在适宜的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良性变化,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然而,运动量过大,则可能因身体承受不了而导致伤害;运动量过小,又达不到刺激体内各组织器官以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要想获得健身效果,必须注意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