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1 / 1)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使心肺更健康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细胞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及营养供应,因而心肌细胞产生营养性肥大,使心脏重量增加,体积增大,搏动有力;经常锻炼的人,由于心肌收缩强而有力,每搏输出量多,因而安静时心跳次数比一般人慢。

锻炼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锻炼不仅使心脏功能增强,同时还改善体内物质代谢等过程,减少脂质在机体内的沉积。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心脏健康之路”。

体育锻炼还能大大增强肺功能。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活动需要更多氧气,因而呼吸次数增加,深度加大,肺通气量大大增加。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呼吸内肌力量增大,胸廓活动性增强,肺泡具有更好的弹性。

(二)体格强壮需要锻炼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实现的。运动系统由206块骨头、400多块肌肉和关节等组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关节使各部位骨骼联系起来,而最终要由肌肉的收缩放松来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可见肌肉的主要功能是收缩,它是人体实现各种运动的动力。

锻炼肌肉,增强肌肉力量,促进体格健壮,对人体健康有良好作用。两个体重相等的人不一定同样健壮,体内脂肪的增加也可以使体重增加。强壮体格需要的是体内适中的脂肪和较发达的肌肉,锻炼后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肌肉的发达。只有在进行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时,肌肉内毛细血管才大量开放,这就使肌肉获得更多血液供应,带来更多氧和养料,使肌肉内代谢过程大大加强。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身心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健康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它们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古代哲学家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强调了躯体是心理之载体。近30年来生理学及生物学研究也证实了生理机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例如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人体的新陈代谢,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个体便会产生紧张反应,表现为肢体颤动、情绪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焦虑不安和失眠等。心理健康也同样影响着身体健康,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一些生理疾病(包括冠心病、哮喘、头痛和溃疡等)和心理状况有关。例如,抑郁会增加肾上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还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使个体更容易患病。因此,保持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对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标准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评价规范受到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标准也迥然不一。综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有望取得成绩,并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智力正常者才有可能挖掘潜能,充分实现自我。

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是反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的晴雨表。心理健康使大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伤、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3.对自己作出恰当的评价

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是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未来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自信、自觉地发展自我。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

5.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而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常因学习压力,对前程担忧而持续产生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

2.提高智能

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

3.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客观上对自己特长、能力、身体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尊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自我评价和情感反应。由于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由许多方面的自我认识所组成,通常自我概念和自尊是同义词,它们在适应社会和人格形成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当个体对身体形象不满意会使其整体自尊降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对参加者的自尊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增强自尊。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心理、疲劳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5.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6.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如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适当的步行也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

三、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的社会价值取向

1.实现和平相处的愿望

实践证明,体育与文化的结合使人们得以通过体育锻炼,寻求友谊、合作、公平与和谐;从表现身体与健康观念相融合的生活方式中体察心态平衡与乐观欢愉的人生价值,并由此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交往方式相互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根据体育锻炼活动性质的动态性,追求目标的共同性,以及表现方式的群聚性等特点,体育在把握好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促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交往方面,大多数体育锻炼者都希望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合作,通过身体练习,或一起交流健身经验,或进行一场体育比赛,使同伴之间或对手之间进行的这种感情沟通,都可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的目的。

3.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个体行为,要想使它达到规范化要求,在寻求社会支持的努力中,除了需要加强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还必须提高主动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这种社会求助能力一旦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迁移作用,间接影响人们的其他日常生活与工作。任何个体行为,如不能打破自我封闭的生存、生活与教育环境,设法提高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就无法改变孤立无援的处境,难以使个体从汲取社会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4.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21世纪已进入人类精神发展的新纪元,要求每个体育锻炼者把自己的视野扩大到社会领域,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体育,了解国家的体育与健康政策,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意识与信念;与此同时,每个体育锻炼者还应提高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作为置身社会环境的一种集体活动,通过主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不断提高道德思想水平,懂得自己在群体中扮演什么角色,以何种态度处理活动中的纠纷,学会如何尊重对手,关爱自己的合作伙伴。

(二)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性培养

1.培养适应社会的参与意识

实践证明,经常积极地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的一员,不仅有义务为他人提供帮助,还要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接受公众的指导,乃至从精神上得到必要的鼓励。唯有培养这样的参与意识,才能使体育锻炼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使参与者利用各种社会交往方式,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并达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目的。

2.培养适应社会的个性特征

若将个体锻炼与集体锻炼相比,通常个体行为易表现控制性、冒险性、感受性、内向性、急进性和自我满足性等性格特征;而集体锻炼则更具有社会的外向性,参与者大都能表现比较开朗的性格,但想要取得主导地位的人过多,会使他们经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中。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特征,在参加集体锻炼时,强调相互协调与配合,加强个性的自我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公众意识、集体荣誉感、道德责任感等,才能在复杂情感的体验中,按照集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使自己的个性获得理性上的转移,最终在行动上达到与同伴合作的目的。

3.培养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

面对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不可逆转性,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产、生活的适应与耐受能力;人们通过户外运动拓宽生活领域,并以这种回归自然的活动方式,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烦怨和焦虑等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