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节奏
大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知识技能,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基础。不少同学为了早日掌握能够参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本领,考上大学后,非常勤奋好学,经常“闻鸡起舞”“披星戴月”地学习,忽视锻炼身体;也有的同学因为基础一般,于是抱着“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思想,起早摸黑,拼命学习,从不锻炼。这种学习精神是可嘉的,但这种违反身体健康规律,以付出自己身体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学习成绩乃至事业成功的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在校园中的另一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大学的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往往会出现平时松、考试紧的状况,因此,有些大学生平时不用功,到了考试前“临渴掘井”,不分昼夜地背书、记单词,考试结束时头昏脑涨,浑身没力。很多同学仗着年轻,认为考试后赶紧睡几天,补一补就能恢复。俗话说:“十补九不足”,身体经常处于这种松弛无度的状态中,是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状况的。由于年轻,机体暂时能恢复正常的状态,但给以后的身体健康留下隐患。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向全国广大师生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所以,任何把身体健康作为代价换取暂时的成功、快乐、幸福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和不明智的,只有遵循“文武之道,有张有弛”的规律,才能使身体立于不败之地。
二、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积极的休息是指通过变换工作和活动的方式,以协调机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和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转换过程,从而使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大脑得到休息。与之相反,消极的休息则是以静态为主,或坐或卧。休息的方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强求一致。例如,从事了体力劳动之后,休息方式最好采用文娱活动的形式,如听音乐,看电影等;而在从事了脑力劳动之后,休息时可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打篮球、游泳等。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休息,研究表明,充分的睡眠能恢复机体的疲劳,增加机体对各种紧张刺激的耐受程度,增进食欲,加速排泄,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使机体能有充分的精力去迎接挑战。
什么样的睡眠是好的?我国著名的睡眠障碍诊断医学专家黄席珍有个忠告:
(1)养成自己的睡眠习惯;
(2)假如睡眠出现问题,通过运动可以克服;
(3)先睡心,后睡眠;
(4)晚上要睡好,先把嘴管好;
(5)让环境伴你入眠;
(6)中午打盹,有益身心。
三、注意营养和平衡膳食
营养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营养是维护健康的物质条件和前提,相反,营养失调会引起多种疾病。如由于各种原因使机体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造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症,或者摄入的某种营养素超过机体的需要,过多的营养素储存在体内,也可以造成代谢紊乱而形成营养过多症。心血管疾病、癌症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营养的关键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首先要从一日三餐开始,它对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合理的三餐分配是:早餐与晚餐各占一天消耗食物的30%,午餐占40%,用餐量以七八分饱为度。
不少同学有不吃早餐的习惯,这是很不好的生活方式,因为上午能量的消耗占全天总能量的35%~45%,如果不吃或少吃早餐,那么早上活动的能量就必须靠前一天的晚餐来提供。机体经过近10小时的工作,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时大脑已经没有充分的血糖可利用,身体开始出现饥饿、头晕、胃痛、低血糖,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再者,为了偿还早餐的欠债,我们在午餐或晚餐时可能不知不觉就吃多了。这样时间一长,肥胖就会向我们走来。理想的早餐应该由肉奶蛋类、谷类、蔬菜类三部分组成,有条件的最好在餐后加一份水果。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活动,早餐吃的食物也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下午还要学习、活动。午餐既要补充上午的消耗,又要为下午消耗做准备,因此要吃饱,要摄入丰富的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午餐食谱中应该有一样荤菜、两样蔬菜以及足够的谷类主食。
晚上人的活动大大减少,消耗的能量比白天少得多。晚餐吃得过于丰盛,过多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长期这样,身体就有可能在美梦中悄悄地胖起来。但也不必为此因噎废食,身体机能的恢复主要靠夜间激素的分泌来完成,需要一定的营养。晚餐最好以蔬菜和谷类食品为宜。
四、科学调控情绪
人的情绪是反应,又是体验;是冲动,又是行为。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积极的情绪有高兴、愉快、自信、希望、热情、宽厚等;消极的情绪有悲痛、忧郁、厌烦、焦虑、抱怨、恼怒、沮丧等。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对其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良情绪的产生和持续,首先是干扰了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在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功能会失调,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疾病,进而影响内脏器官。其中,对内脏器官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例如,人在焦虑、愤怒、怨恨时,会使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长期处于这些情绪状态会导致胃溃疡。人在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这种情绪若持续下去,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加重,甚至死亡。
人处于快乐状态时,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改变,表现为肺部扩张,呼吸量增大,血液循环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多。快乐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神经,消除疲劳,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
一般地说,情绪健康有三个基本标准:
(1)情绪的目的明确,表达恰当;
(2)情绪反应适时、适度;
(3)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运动是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一句名言:“生命需要运动。”我国名医华佗也说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终于肯定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生命在于运动。
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为目的。在学生时代培养自己的运动行为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可以预防非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一生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保持运动行为,终身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放弃体育锻炼,中断你的锻炼计划或感到某种压力和困难,不妨试答下列问题,也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和帮助:
(1)你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坚持体育运动是困难的?是作业太多,身体不舒服,还是锻炼条件不完善,身体疲劳了?
(2)锻炼中或是锻炼后的感觉不都是好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在运动中有时可能会损伤肌纤维或内脏器官疲劳,这种感觉与运动后非常难受或严重损伤有不同区别吗?
(3)根据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你选择的运动强度合适吗?一次锻炼时间太长或运动量过大都会使你感到身体不舒服,循序渐进是重要的,你做到了吗?
(4)请你回忆一次运动后的愉快体验和一次运动后身体感到不舒服的体验,你分析过为什么运动后会产生不同的身体和情感体验吗?
(5)你去医院做身体检查了吗?医生对你是否应继续锻炼或暂停运动,提出意见或给予忠告了吗?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健康三维观?
2.人体健康包括哪些要素?
3.阐述身心的关系。
4.阐述目前我国国民健康素质存在的问题。
5.阐述体育的功能。
6.阐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7.阐述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8.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