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事物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体事物。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5.3.1 环境分类
环境分类一般以空间范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差异、环境的性质等为依据,人类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5.3.2 环境污染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自净的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①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水泥建筑物废料、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②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受到污染。
③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它们放出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④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层空间不断受到破坏。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由联合国列出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以下进行简要介绍。
1.气候变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也在逐年增加。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从全球看,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对高标准生活的追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从而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不断上升,从而使沿海城市受到被淹没的威胁。由于全球变暖,1880-1980年观察到的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4厘米。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干旱区更为干旱,多雨区更多洪涝;海平面上升,海水盐度变小,岛国难以生存,地势低洼的沿海区域将被淹没;淡水咸化,地下水污染加剧;全球干旱频率增大,中纬度地区更为干旱、酷热,森林失火,湖泊干涸,水资源更为紧张;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加剧。
2008年,全球极端旱涝灾害交替发生,世界许多地方均发生了极端气候事件,包括破坏性洪涝、持续性严重干旱、雪暴、热浪和寒潮,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到21世纪末,极端天气事件将更频繁,物种将大量减少,大多数生态系统已经超载并将不断变化,许多物种难逃灭绝的厄运,岛屿国家则面临被整体淹没的威胁。
2.酸雨蔓延
酸雨是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工业化的产物,是空气污染物积累性作用的结果,控制酸雨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等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半个多世纪以前,北欧、中欧、北美等地都明显出现过土壤酸化。其次,酸雨还造成水体酸化,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最后,酸雨还是污染海洋、造成海洋赤潮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全球酸化物排放量增加和酸雨区扩展的速度来看,酸雨会发展成普遍存在、影响广泛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而大气污染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所以,酸雨是涉及世界各国的灾害,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共同治理。
3.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
目前,全球最关注的是有毒有害废物,即危险性废物的安全处理和防止扩散问题,并将其列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加工和使用,世界废物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全世界每年新增废物大部分产生于发达国家。据绿色和平组织报道,发达国家所产生的废物,至少1/10是越境转移处理的,其中一些国家或其企业还将废物非法倾倒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或水域中。
废物之所以发生越境转移,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存在转嫁污染的动机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环境意识水平的不同会带来对有害废物贸易的经济价值评价观的差异。对发达国家而言,越境转移危险性废物不仅可以转移环境污染的风险,且在环境治理上能节省大量资金,还会带来国际贸易利益;而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危险废物不仅会立即带来大量金钱,且会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其次,不同的环境标准、法律规定及民众环境意识,也会带来处置费用的差别。
4.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新陈代谢的动态世界的重要保证,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但人**炸、环境恶化等人类的诸多活动,却从多方面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
《201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指出,富裕国家不可持续的消费大部分建立在对低收入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上,通常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获取。所以,低收入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非常惊人,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近60%。世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为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5.3.3 环境污染的治理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
1.生物净化
生物净化是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公顷柳杉林每个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例如,1公顷山毛榉林一年中阻滞和吸附的粉尘达68吨;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厂矿周围,种植一定宽度的林木,可以减轻放射性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第三,许多绿色植物如悬铃木、橙、圆柏等,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园空气中病原菌的数量比闹市区明显减少。总之,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净化大气的作用,特别是森林的净化作用更加明显,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
(2)微生物的净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将许多有机污染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从而起到生物净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况不同: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容易分解,如人畜粪尿等;有些有机污染物比较难分解,如纤维素、农药等;有些有机污染物则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龙等。
2.发展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绿色”二字,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将这类食品叫做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包括产地的选择,以及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减少污染。例如,农田的大气、土壤、水质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想确保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2050年全球人口达到93亿的预期需求,就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严峻的现实已告诉我们,人类如果继续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使环境单纯地满足我们目前的需求,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国际社会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只有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持续地利用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尽可能丰富的世界,人类本身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总体来看,全球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不仅未得到明显改善,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恶化。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是由工业化的发展和西方殖民活动的扩展而产生,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深化。国际社会已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一系列协调行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