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资源(1 / 1)

资源,一般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资源,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雨水、冰雪、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从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将其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①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另一类是生物资源。②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骸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等。

5.2.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它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有如下几个特征:自然的产物;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区位存在差异性;总量是有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1.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

2010年,全球土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其中亚洲最大,非洲次之。国土面积最大的是俄国,为1700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面积都在700万平方公里以上。

耕地多分布在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亚欧、北美大陆的北部和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是林地主要分布区,包括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0.6%,多年生作物土地占1.0%,其他土地占88.4%;其中以美国、加拿大、印度和中国等国的耕地面积较大。但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世界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正在不断下降,主要表现在:

①土壤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产量高的耕地面积大大小于产量低的耕地面积,投资也越来越大。

②土壤严重退化。主要是土壤盐碱化、沙化、沼泽化和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

③土壤遭受侵蚀。世界每年因森林砍伐而引起侵蚀的土地面积达数亿亩。

④农田被侵占。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约有数千万亩农地被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侵占。

2.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

世界大部分地区适合耕种的土地已经被利用。在亚洲,83%的可耕种土地被利用,在欧洲这个比例是88%,俄国的比例是60%,北美洲也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种土地已经被开发。世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锐减,土地资源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①耕地减少。耕地侵占导致可耕种土地减少,全世界有约2亿公顷的肥沃土地变成非农业用地。尚未开垦的土地已无太大的开发潜力,迫使人们向草原、森林要地。②森林砍伐、草原破坏和沼泽滩涂的围垦。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压力,人们盲目地毁林开荒,使森林、草地、沼泽和滩涂等类型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是土地资源的三大最主要问题。另外,地力衰退、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枯竭也是世界土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地力衰退。主要表现在养分的亏缺上。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热带地区表现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亿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占90%,缺K的70%,缺Zn的60%。

②水土流失。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0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占2.1%。有史以来,人类耕地总损失量为目前总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影响沿河生产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据世界观察学专家估计,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蚀量约为250亿吨,远远大于土壤的形成数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一项,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万~7万平方公里。

③土壤盐渍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均有盐碱土分布,其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非、北美西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错误灌溉而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各地仅盐碱化造成的荒废土地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现象也较常见。

④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1/3,据联合国资料,每年有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许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扩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为每年30~50公里,流沙长度约3500公里。

⑤土壤污染。随着工业的速度发展,“三废”的排放、化肥和农药在农业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地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降低,而且还会引起农产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威胁、危害人体的健康。污染的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选择。所以,在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其次,要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资源。再次,要加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最后,要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5.2.2 水资源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水按水质,可划分为淡水和咸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出现年内和年际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储存形式和运动过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所影响。

1.水资源的储量

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储存于地球的总储水量约13.86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水占96.5%在剩下的淡水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洲等地,人类目前所能开发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储水量的1%左右。

2.人类需水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不断增多。据联合国估计,1900年,全球用水量只有4000亿立方米,1980年为30000亿立方米,1985年为39000亿立方米。2000年,用水量60000亿立方米;其中以亚洲用水量最多,达32000亿立方米;其次为北美洲、欧洲、南美洲等。2000年,中国全国需水量6814亿立方米。其中最多为长江流域,达2166亿立方米,其次为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随着生产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

3.水资源的特征

(1)周期性、相似性及特殊性

水资源的基本规律是指水资源(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时段内的状况,它的形成具有其客观原因,都是一定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但是,从人们的认识能力来讲,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由于影响因素复杂,人们对水文与水资源发生多种变化的前因后果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故常把这些变化中能够作出解释或预测的部分称之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际间的丰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变化也具有类似的现象。由于这种必然性在时间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变化,故又称之为周期性,相应地分别称之为多年期间、月的或季节性周期等。而将那些还不能作出解释或难以预测的部分,称之为水文现象或水资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过程不会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泉水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差异。这种反映也可称之为随机性,其规律要由大量的统计资料或长系列观测数据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气候及地理条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与水资源现象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湿润地区河流径流的年内分布较均匀,干旱地区则差异较大;表现在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也具有这种规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如同一气候区,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的洪水变化特点不同;同为半干旱条件下河谷阶地和黄土原区地下水赋存规律不同。

(2)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物质,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它不停地运动且积极参与自然环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有流动性,它是在水循环中形成的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水循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自然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在开采利用后,能够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处在不断地开采、补给和消耗、恢复的循环之中,可以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和满足生态平衡的需要。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水资源具有“取之不尽”的特点,恢复性强。可实际上全球淡水资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且淡水资源的大部分储存在极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796%。从水量动态平衡的观点来看,某一期间的水量消耗量接近于该期间的水量补给量,否则将会破坏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环境问题。可见,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水资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1/3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总的来说,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4.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水和水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纯净的水是由H2O分子组成,而水体则含有多种物质,其中包括悬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体实际上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把水作为维持生活的源泉,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总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并开展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当前各国都强调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广,诸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运、港口运输、淡水养殖、城市建设、旅游等。防洪、防涝等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进退对未来水资源的影响,人工降雨和海水淡化利用等,都是今后有待探索的一系列问题。它们对未来人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5.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排在首位。

①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所以,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被破坏。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实现以量计征,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④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5.2.3 森林资源

狭义的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广义的森林资源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间内的一切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1.森林资源的分类

森林资源按物质结构层次可分为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林区野生植物资源、林区微生物资源和森林环境资源六类。

2.森林资源的覆盖率

2010年,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约为40亿公顷,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左右,其中针叶林占总面积的1/3,阔叶林占总面积的2/3。世界森林资源蓄积推算约为4300亿立方米,其中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另外,世界森林面积的分布极不均衡,俄国的森林面积最大,约占全球的1/5;其次为巴西、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这五个国家的森林总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一半还多。

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重要指标。覆盖在大地上的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又最可贵的财富。森林资源数量的多寡,直接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林业生产的条件、森林拥有量情况及森林生产力等。

3.森林资源的现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南美洲共拥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热带森林。仅巴西一国就占有世界热带森林的30%,该国每年丧失的森林高达230万公顷。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巴西仅2000年就生产了1.03亿立方米的原木。

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告,俄国2000年时拥有8.5亿公顷森林,占全球总量的22%,占全世界温带林的43%。俄国20世纪90年代的森林面积保持稳定,几乎没有变化,2000年生产工业用原木1.05亿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拥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热带森林的16%。1990年森林总面积达3.3亿公顷,2000年森林总面积3.11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190万公顷。东南亚拥有世界热带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积为2.35亿公顷,2000年森林面积为2.12亿公顷,10年间年均减少面积233万公顷。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森林资源消失速度更快。

4.森林资源的功能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5.森林资源的保护

森林资源的保护大致分为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森林灾害防治等。

(1)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

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计划,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种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大量减少和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完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3)森林景观资源保护

森林景观的美学、文化、娱乐、观赏等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森林旅游休闲已成当今时尚。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4)森林灾害防治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气象灾害等。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的森林病虫害应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虫情、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破坏性严重的森林火灾,除了加强护林防火规章执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预警系统和加强护林防火组织、工程措施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5.2.4 能量资源

能量资源是指在目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河流、海流、潮汐、草木燃料及太阳辐射等。大自然赋予人类多种多样的能源,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地热能和原子能;三是来自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1.煤炭

全球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目前,世界煤炭储量约为8474亿吨,按现在的煤炭消费水平计算,可供开采200多年。世界各地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

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80%以上集中在排名前八位的国家,其中美国占28.6%、俄国占18.5%、中国占3.5%,前三位国家煤炭储量达到世界的58.6%。前十位国家截至2009年具体煤炭储量如表5-1所示。

表5-1 2009年世界煤炭探明储量排行榜

从煤炭产量看,2006年世界煤炭产量增加到30.797亿吨石油当量,年均增长达3.2%;发达国家煤炭产量增速减缓甚至下降,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为-0.18%;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煤炭产量增幅较大,中南美洲年均增长达6.94%,亚洲太平洋地区年均增长6.07%,其中中国年均增长6.46%。当然,世界煤炭产量的地区分布情况与煤炭资源储量的分布情况相同,主要集中在亚洲太平洋、北美、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

2006年煤炭产量前七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39.4%)、美国(占19.3%)、印度(占6.8%)、澳大利亚(占6.6%)、南非(占4.7%)、俄国(占4.69%)、印度尼西亚(占3.9%),前七位国家的煤炭生产量为26.294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煤炭生产总量的85.4%。从煤炭资源消费量看,世界煤炭主要用于发电和炼钢,目前世界上64%的煤炭消费用于发电。

从消费地区看,亚洲太平洋地区煤炭消费量增长最快,北美洲次之,欧洲和欧亚大陆多数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南非是非洲主要的煤炭消费国,中美洲的煤炭消费十分有限,中东的煤炭消费量甚微。从煤炭消费量看,2006年煤炭消费量前七位的国家依次是中国(占38.6%)、美国(占18.4%)、印度(占7.7%)、日本(占3.9%)、俄国(占3.6%)、南非(占3.0%)、德国(占2.7%),前七位国家的煤炭消费量为24.041亿吨石油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77.8%。

2.石油

石油是发热量最高的矿物能源,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染料、医药、农药、炸药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武器装备等都需要石油及其产品提供燃料油、润滑油和原料。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迎来了能源消费的“石油时代”,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察活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因而迅速增长。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来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北纬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北纬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国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2008年世界石油储量分布见表5??2。

表5-2 2008年世界石油储量分布 单位:十亿桶

(1)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原油的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先前的115.0亿吨至143.1亿吨,跃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2)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3)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国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探明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探明储量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4)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

(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

(6)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7亿吨,其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1.9亿吨、7.7亿吨、5.8亿吨和4.1亿吨。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为40.28亿吨,比上年增长3.1%。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仅相当于美国消费量的一半。

分区域来看,亚太地区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高的地区,年消费石油12.68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1.5%。北美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年消费石油10.4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5.8%。欧洲和欧亚地区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区,年消费石油9.2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2.9%。接下来依次是中东地区和中南美地区,分别消费石油3.60亿吨和2.82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8.9%和7.0%。非洲是石油消费量最少的地区,2010年仅消费石油1.56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9%。

3.天然气

据IEA《世界能源展望2009》称,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接近180万亿立方米(TCM),相当于目前开采水平的60年产量。长期的可采资源基础是850万亿立方米,非常规气(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约占全部的45%。天然气资源也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和油气田,世界天然气总储量超过一半仅仅存在于3个国家——俄国、伊朗和卡塔尔,而全球25个大气田就占了全球总储量的近一半,欧佩克国家也拥有全球将近一半的储量。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包括探明储量、储量增长和未发现资源量在内的常规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到2007年累计产量要占总原始资源量的13%。包括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要大得多,总量可能超过900万亿立方米,其中有25%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

(1)探明储量分布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截至2009年年底,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187.49万亿立方米。其中,中东地区探明储量为76.1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欧洲及独联体63.09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总体上看,中东储量份额增长较快,非洲的份额也有一定增长,其余地区储量份额都处于下降。

(2)产量分布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资料,2009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9870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出现了多年来首次下降。天然气产量最高的地区是独联体和欧洲地区,占总产量的32.5%;其次是北美地区,占27.4%。

(3)天然气消费

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29404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2.1%。消费量最大的是欧洲和独联体地区,占总消费量的35.9%;其次是北美地区,占总消费量的27.8%。

世界各国天然气消费主要用于城市、工业和发电。天然气消费结构取决于各国的资源可得性、经济结构以及与可替代能源的竞争水平等因素。美国天然气消费结构较均衡且结构稳定,加拿大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和城市用气,英国以城市用气为主,日本则以发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