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口(1 / 1)

人类,是大自然之骄子,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迁移,世界人口的分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然,人口的发展对世界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以知识经济为主,人口不再仅仅作为简单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知识的载体开始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世界各国人口研究的重点。

5.1.1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总的趋势是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在公元前8000年全球只有约1000万人口;经过近10000年的时间,到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增加到10亿;而后,经过100年,即193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20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呈爆炸式增长,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14年后,即1974年,世界人口达到40亿;1982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亿大关,联合国也因此把10月12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为70亿(2012年8月19日),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1亿。绝大多数的人口增长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由目前的53亿骤增至2050年的78亿;与之相对应,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维持在当前12亿左右的水平上。

在漫长的人口增长过程中,世界人口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动中,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特征。总的来说,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缓慢增长阶段

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口的增长也非常缓慢。到公元前8000年时,世界人口仅有约1000万人,人口密度极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左右。随着农业的出现,农牧业逐步取代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农业革命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世界人口增长也非常缓慢,直到1770年,全世界仅有8亿左右的人口。从长期来看,前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出生率同死亡率大体上是相等的,因此,前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在数量上比较稳定,增长也非常缓慢。

2.加速增长阶段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在欧洲兴起以后,欧洲各国以及美国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生产力得以高速向前跃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一些致死性传染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并能够有效地控制其扩散,人口死亡率开始快速下降。此外,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也有助于降低人口的死亡率。然而,人们出于保障婴儿存活或将来年老时有人赡养的考虑,以及儿童作为劳动力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等原因,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因此,在这一阶段,人口增长开始加速,从1770年到1950年,世界人口由约为8亿增长到25.2亿,增长了3倍多。

3.迅猛增长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其中1963年2.2%的增长率创下了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有人将这一时期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称为“人**炸”。严格地说,“人**炸”并非全球性的,它基本上只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发达国家的人口也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是很快,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自然增长率即跌至战前的水平以下。而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也获得较快的发展,给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发展中国家多子女的传统观念和政府对多生育的不干涉甚至鼓励更是加剧了人口出生率的持续攀高;战后,士兵从军队复员,重新建立家庭关系,同时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也使得出生率得到提高,发达国家战后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此。此外,医疗卫生的进步使得死亡率在很短的时间里降低了一半。这一切都导致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从1950年到1980年,世界人口从25.2亿迅速增加到44.5亿。而在世界新增人口中,1960年发展中国家新增的人口占69%。

4.减速增长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的沉重压力。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采取节制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尤其是妇女文化水平和就业机会的提高以及抚养孩子费用的增加,使人们的价值观和生育观发生了改变,开始趋向少生甚至不愿生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1987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1997年降为1.36%,2004年为1.3%,但由于基数庞大,目前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8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口减速增长出现的原因是:经济发达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的改变和妇女地位的提高而导致了人口低出生率。此外,俄国和东欧国家的人口负增长还与其社会和政局的动**、经济的衰退有关。其中,俄国的人口负增长最为引人注目。

5.1.2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从空间上来看,世界人口增长在洲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为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亚洲,再次为大洋洲、北美洲,欧洲最慢。从1800年到2000年,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10%增加到19%,而欧洲则从20%下降到12.1%。

首先,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发达国家为主,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甚至出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如2005年整个欧洲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01-2050年整个欧洲人口将减少6543万人,总人口从2001年的7.27亿降到6.61亿,减少的人口数超过欧洲第三人口大国英国的人口。

其次,拉丁美洲和亚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人口持续高增长。如印度,由于宗教、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这些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多育传统,导致人口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失控的。如沙特阿拉伯等中东石油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反对节制生育,多数人赞成多育。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统计,2005年,阿曼人口增长率为1.8%,伊拉克为1.2%,沙特为2.1%,也门为3.3%,印度为1.7%。

②人口的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如中国,实行了强有力的节制生育政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人口仍以每年8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最后,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20年到2005年,非洲人口增加了6.24倍。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统计,2005年整个非洲大陆人口增长率,中非最高,为2.8%;西非和东非均为2.5%;经济条件较好的北非和南非相对较低,约为2%。

非洲人口高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文化落后。大多数非洲国家由许多带有浓厚的原始社会色彩的部族组成,如喀麦隆由200多个部族组成,布基纳法索由60多个部族组成,都没有文字,这给普及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得这些原始部族无法接受先进的思想和文明的熏陶。

②宗教习俗障碍。非洲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而这两种宗教都反对节制生育,再加上传统的多育习俗,人们根本没有节育意识。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使得非洲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

5.1.3 世界人口增长的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即人口转变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个人口增长要素的综合,可将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

1.原始型——“三极型”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人口的死亡率极高,尽管出生率也极高,但自然增长率极低,导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遇到天灾或疾病流行,还会有所减少。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以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三极”的“原始型”。在当今世界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特别是一些孤立的民族中仍保留着这种模式,如非洲的布须曼人。

2.传统型——“高高低型”

农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死亡率比原始社会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且波动较大,出生率也较高,导致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低。表现为以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较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高高低”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津巴布韦、多米尼加等国家。

3.过渡型——“高低高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人口死亡率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下降,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增长模式表现为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高低高”的“过渡型”。这一类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明显。

4.现代型——“三低型”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模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三低型”。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型。据联合国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14岁以下的人口将呈持续减少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0.4%,而80岁以上人口是各年龄组增长最快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39%。当今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属于此种类型,如瑞典、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

促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使死亡率不断降低。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受教育程度也随之提高,促使人们的生育观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此外,妇女地位的提升,就业机会的增多,对生育水平降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政府的态度及相关的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发演变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则通过大力推行节制生育,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减少人口的增长。如泰国是推行家庭生育计划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1970年泰国开始实施国家人口政策,同时,泰国节制生育协会、以社区为基础的节制生育服务项目和世界著名的医院开展的避孕针剂项目均对泰国节制生育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强有力的政策控制下,泰国平均人口出生率已从1991-1996年的1.89%降至2000-2003年的1.63%,死亡率维持在0.5%~0.6%。目前泰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1.10%左右,泰国的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

5.1.4 世界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人口的分布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人口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还逐渐表现出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同样,这些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世界人口分布深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一直很不平衡,虽然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特别是近两三个世纪中通过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大规模的移民,人类在地球上的居住范围不断扩大,但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并没有得到缓解,而且,世界人口的数量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都十分明显。

1.世界人口的区域分布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陆地上大部分地区则无人居住。人口在两半球的分布也不均衡,其中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南半球仅占10%。世界人口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1)中低纬度指向

从纬度上看,首先,北纬20°~40°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近一半,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其次,北纬40°~60°地区居住30%的世界人口。也就是说,世界近80%的人口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上的大河多分布在该区,平原广布,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加之人类对该区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该区生存环境更加优越,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也逐渐增加。目前世界几大城市带都位于该区,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在该区的集中。而高纬度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不适于人类居住,如北极和南极几乎无人居住,是世界人口最稀疏的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湿热环境下细菌繁衍迅速,疾病容易流行,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近海岸指向

沿海岸200公里的地区面积虽然仅占整个陆地面积的3%左右,却集中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从大洲来看,距海岸200公里内大洋洲人口比重最大,高达94%;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近海岸地区人口也都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地球上水域面积占71%,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导致人口倾向分布于湿润且利于开展生产活动的沿海地区。距海岸近的地区主要为平原和低地,有不少还是河流的入海口,适宜经济的发展。此外,距海岸近的地区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海洋经济时代,人口分布的近海岸指向还在加强。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大城市都属于港口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上海等。

(3)平原指向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稠密。地球上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拥有世界人口的56%,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地区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0.5%。

2.各大洲的人口分布

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60.59%,欧洲占11.39%。亚、欧两洲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36%的土地上,聚集了世界上71%的人口;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25%;大洋洲更是人口稀少,2005年人口约为3330万人;面积广大的南极大陆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各大洲人口密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124人;欧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次之,每平方公里分别为31.6人、29.7人和27人;北美洲仅为16.6人;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3.9人。

除了各大洲间的人口差异外,各大洲内部人口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亚洲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北起日本、朝鲜、中国东部,南到东南亚和南亚),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带,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有的地方达500~1000人;欧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的西部、中部和南部,是世界第二个人口密集地带,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200人,其中,利物浦-汉堡-巴塞尔-巴黎这一四边形的地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北美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形成世界第三个人口密集地;非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尼罗河下游、几内亚湾沿岸和南部的沿海地区;大洋洲的人口多集中于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一带。

3.国家的人口分布

从各国人口密度来看,摩纳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达16988人,新加坡为每平方公里6928人,巴林、孟加拉国每平方公里都在1000人以上。这些国家除孟加拉国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外,多为岛国或“袖珍国家”,国土面积较小。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有蒙古(每平方公里1.5人)、纳米比亚(每平方公里2人)、利比亚(每平方公里3人)、毛里塔尼亚(每平方公里3人)、冰岛(每平方公里3人)等。

4.世界人口的种族和民族分布

人类的种族,也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等)的人群。这些共同的遗传特征是由于各自生活在差异较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长期对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根据这些特征,一般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也有人主要根据肤色特征,将这三大种族依次称为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中亚,另外,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也属于黄种人。由于蒙古利亚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因此又被称为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是奴隶贸易时期从非洲贩运去的黑奴的后裔;生长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和亚洲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黑人,同非洲黑人在体质特征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如肤色较非洲黑人要浅等,因此也称棕色人种或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欧罗巴人种也称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白种人移民的后裔也成为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各大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许多混血人种。亚洲中西部和非洲东北部是三大人种的接合部,从古代起就产生了一系列过渡性人种类型。在近代,接受大批移民的美洲和大洋洲,人种混杂也很明显,其中拉丁美洲的混血种人约占人口的一半以上。

民族是人口群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特殊形态,它是由许多共同的特征综合起来组成的人群。它有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世界上大约有2000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人口数量差异非常大,既有人口超过1亿的大民族,也有人口不足1000的小民族。目前,人口在1亿以上的民族有7个,包括汉族、印度斯坦、美利坚、孟加拉、俄国、巴西、大和,合计超过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不足10万的少数民族有1400多个,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到0.19%。在各大洲之间,民族分布的差异也非常大。其中亚洲民族最多,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别拥有200~300个民族;欧洲大约有70多个民族。从国家内部的民族分布来看,有些国家是单一民族,如蒙古、朝鲜、日本等;有些国家则是两大民族并列的国家,即两个民族在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地位相当,如塞浦路斯的希腊族和土耳其族,加拿大的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如中国、印度等;当然也有同一民族分布在许多国家的情况,如阿拉伯民族。另外,还有不属于任何国家的“游离”民族,如吉普赛人。

5.1.5 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它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活动过程,包括人口居住地的空间位置的改变和人口活动(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空间位置的改变。人口迁移是影响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地区之间由自然人口增长引起的变化,通常比人口迁移所引起的变化要小。迁移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可以说,自人类产生以来,迁移现象就从未停止过。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距今约40000年。当时受冰川活动影响海平面降低,浅海大陆架差不多全部露出在海面以上,除南极洲外,其他各个大陆都有陆桥相连。此时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也开始寻求新的生活领域。此次人口迁移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居住在亚洲的一部分人类经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陆桥到达阿拉斯加并不断南下;二是从亚洲大陆最南端的马来半岛和爪哇岛指向大洋洲。此次人口迁移使得人类基本上占据了六大洲大陆上的全部土地,但是此时及以后很长时间内的人口迁移都与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人口迁移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国家尚未产生,因此也无法称之为国际人口迁移。真正对社会经济有着重大意义的国际人口迁移是从地理大发现以后开始的,根据迁移的不同特点,可以划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近代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两个阶段。

1.近代国际人口迁移

近代国际人口迁移即从地理大发现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特别是15世纪末期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辟出从欧洲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达亚洲的东西方航路,把世界联成一个整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有: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移民,非洲向美洲的移民以及亚洲各国向外的移民等。

(1)欧洲向美洲的移民

欧洲各国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有大批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排挤出来,加入失业大军。他们在生计无靠的情况下,不得不漂洋过海,到新发现的美洲土地上去另谋生路。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因受宗教和政治迫害而在欧洲无法立足的人也纷纷到美洲避难与求生。

美洲原居民主要为印第安人,现在的居民大都是欧洲人的后裔。仅18世纪的后50年,从欧洲迁往海外各大洲的人口有近100万,而1815-1914年间,更是达到了4000万人。最早向美洲移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主要移居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带来了封建的大庄园制度和天主教。英国和法国是向北美洲移民的主要国家。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以移住美国和加拿大为主,法国人主要移住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地区。进入20世纪以来,西欧、北美其他国家以及南欧和东欧国家向美洲的移民也不断增加。

(2)非洲向美洲的移民

非洲向美洲的移民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实现的。欧洲殖民者为弥补美洲开发劳动力的不足,通过残酷的奴隶贸易,将大批黑人从非洲运往美洲,并从中牟取暴利。奴隶贸易主要集中于非洲西海岸,从冈比亚河口地区到尼日尔河口三角洲一带是著名的奴隶市场。到18世纪末,从非洲运往安德列斯群岛和美国的奴隶每年约达80000人。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由非洲迁往美洲的黑人奴隶累计有1500万~2000万人,他们是开发美洲的主要劳动力。现在美洲的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等大多为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而另一方面,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而损失的人口约有1亿,在被抓走的奴隶中,至少有4000万人在贩运途中因受到残酷虐待、恶劣的饮食和传染病而死亡,这个数目相当于1800年非洲人口的总和,使西非乃至整个非洲的生产遭受极为严重的破坏。

(3)欧洲向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移民

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前,澳大利亚的原居民为澳大利亚人和塔斯马尼亚人,有20万~30万人。1770年英国航海者库克第一次驶抵澳大利亚,1788年起英国开始向澳大利亚移民。1851年,巴塞斯特和墨尔本附近金矿的发现引起了向澳大利亚移民的热潮,估计1851-1861年的十年间,澳大利亚人口由43.8万人骤增到116.8万人,移民人数达到高峰。到1877年累计已有近500万人移入澳大利亚,从事采矿、小麦种植和养羊等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年移入人口平均仍达60万人,其中大多数为英国人。

新西兰的原居民为毛利人,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前,当地的毛利人约有25万。1642年荷兰航海者曾登陆,被毛利人赶走。1769-1777年间,英国航海者库克先后五次到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是欧洲(主要是英国人)移民的国家。

(4)亚洲向外的移民

亚洲大规模的人口移出大致始于19世纪后半期,规模不如欧洲大,主要移出地区是东亚和南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中国东南沿海大批破产农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下南洋”,到达东南亚地区以后又陆续移居世界各地谋生。估计目前世界各地的外籍华人和华侨有3000多万人。南亚各国在英国统治时期主要是向英属殖民地的马来西亚、西非和西印度群岛等地移民,一个多世纪向外移民约有700万人。此外,日本、黎巴嫩等国向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移民,前者主要移住南美和夏威夷群岛,后者多移向西亚和非洲沿海地区。

2.当代国际人口迁移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人口国际迁移表现出以下新特点。

(1)迁移规模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曾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主要是战争期间外逃和后撤的居民回迁以及战后的疆界变动而引起的。例如,近1200万德国人从东欧和东南欧返回德国;近150万被德国俘虏和被强迫服苦役的平民返回自己的祖国。在亚洲,1945-1947年从中国、朝鲜等地回国的日本人有600万人以上;由于印巴分治,1947-1948年间,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徒有700多万,而从巴基斯境内迁往印度的印度教徒人数更多。这之后,国际人口迁移不再表现出类似前一时期的大规模迁移。

(2)迁移形式多样

随着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大大加强,人口迁移的形式更为多样化,表现为永久性移民、客籍劳工和国际难民流三种,其中劳务输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趋势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贫穷国家流向较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家,由人口稠密的国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家。外籍劳工输出最多的为亚洲,西欧、北美和中东则是外籍劳工的主要输入地区。西欧的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以及北欧诸国目前共有外籍劳工1000多万。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产油国也吸纳了大批外籍劳工,其中沙特和伊朗两国每年平均需100万人以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外籍劳工则占全国劳动力的96%,整个中东地区的外籍劳工达400万人左右。中东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巴基斯坦和阿拉伯也门外出的劳工都在50万人以上。美国的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墨西哥、巴西、波多黎各等国。2001年全世界外籍劳工在3000万人左右,其中约有1000万人以上在美国。

联合国人口部门最新调查显示,每分钟至少有10人越过边境,其中不包括游客和出访人员,仅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就要接收140万外国移民。在最近的25年中,世界移民的数量翻了一番,目前有1.75亿人生活在非出生国,其中一半在欧洲和美国定居。全世界每34个人中,就有1人是外国侨民,在工业化国家中比例更高,每10人中就有1人。到2050年,移民人数可能升至3亿,“全球人口”的流动性已越来越高。

(3)迁移流向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贫穷国家流向富裕国家。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仍然吸引着大批移民,但迁入人口来源的结构已发生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成为移入人口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移民人数超过了欧洲。目前,在移民美国的人口中,有25%~30%的移民来自墨西哥;另外1/4来自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区,例如加勒比海、中美和南美地区;还有1/4来自亚洲,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还有少量来自其他地区。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较快的经济发展和减轻了的人口压力使人口迁出日益减少,尤其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该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2008年,欧洲共有外来移民约2600万人,其中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外来移民约占各国人口的1/10。关于欧洲的移民来源,普通劳工主要来自三个区域:中国、越南、老挝、印度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马格里布(北非沿海地区)和西非沿海地区,土耳其等西亚国家。高技术人才则来自亚欧大陆的北部地区。在所有的外来移民中,阿拉伯人人数最多,有1000万~1500万,他们主要来自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

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美国移民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美国移民逐渐开始出现“单一化”,即涌向该国的移民几乎被拉丁美洲的居民所垄断,其中又以近邻墨西哥的移民为最多。近年来,由于拉丁美洲经济的变化和获得美国签证的条件更为严格,使得到欧洲的拉丁美洲移民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西班牙是拉美移民选择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意大利和葡萄牙,英国则接受了更多的加勒比海地区移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劳工。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生活最富裕的国家,对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的移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亚洲已取代了欧洲,成为主要人口输出国。目前,在外国居住的印度人有2000万,海外的中国移民则有3000多万。

(4)迁移原因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仍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但迁移原因更多样化。

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仍是主导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财富的不平衡性也就越突出,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所形成的吸引力成为拉动移民潮的巨大力量。随着2004年5月欧盟进行历史上第五次扩大,新成员国的廉价劳动力也将大规模地向欧洲西部移民。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会导致大规模人口迁移。2002年阿根廷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45个月的持续衰退迫使这个由欧洲移民组成的国家中数以万计的人回流欧洲。

②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使东欧各国都因国界变动而有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分治,导致了亚洲人口最大的二次国际迁移;在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来的殖民者被迫回国。由于地区性战争频繁,国际政治难民问题也比较突出。

③高税收引发欧美移民潮。在欧美国家,那些对政府福利和税收政策不满的公民,会选择移民到更加有利的经济环境中去,几十万法国人就为减税而移居国外。受税收影响最大的是高端移民,这些移民不但有技术,往往还有投资,同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这部分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通过减免税收来吸引移民中最成功的国家是摩纳哥,100多年来其低税的**力吸引来了许多富有的移民。

④环境恶化带来新型难民。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背井离乡的新型难民,称为“环境难民”。环境难民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土地沙化,全世界共有4500万平方公里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方受害最深。有的是那些因人类活动而破坏自然造成的非自然灾害,比如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滥伐城市周围山丘上的树木,导致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有的是毒物与核污染,世界上有机化学制品以每七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在生产这类产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物,由于处理不当,使世界上许多地区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不宜居留;另外,因全球变暖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