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在奥斯卡尔·白朗宁的著作《教育思想史引论》出版以前,英国还不知道教育上的赫尔巴特学派。J.J.芬德雷是第一个严肃认真地钻研赫尔巴特学派学说的英国学校行政人员。他于1891年至1893年访问了德国,并参加了莱因的研究班。1902年他写了《课堂教学原理》一书,宣称这是英国作家按照耶拿的式样,把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课堂实际经验结合起来
的第一本书。教育的伦理目的的首要性,教学过程中形式阶段的使用性,统觉过程,兴趣的重要意义等,都是芬德雷在他的《课堂教学原理》中所表述的教育观点的重要部分。1903年,芬德雷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在他的协助下,曼彻斯特大学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英国传播赫尔巴特思想的重要中心。
G.多德1896年也在莱因那里学习过,她比芬德雷更为密切地追随着赫尔巴特学派的理论,她的著作全面表述了齐勒尔及莱因的研究方法。罗佩对当代德国教育有深刻的了解,并赞同赫尔巴特学派的事业。他1891年发表的论文《一盆嫩绿的“羽毛”》,是对统觉生动而通俗的说明。费尔金夫妇1892年负责翻译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98年还翻译了赫尔巴特的《关于教育的通信和讲演》。J.亚当斯1891年出版的《赫尔巴特学派的心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深入浅出地讲评了赫尔巴特学说,该书在此后40年不断再版。它对于把赫尔巴特学说介绍到英国及其附属国所起的作用,也许比其他任何书籍都更大。F.H.海华德从1903年到1909年发表了六篇有关赫尔巴特学说通俗而见解高超的著作。在《赫尔巴特的奥秘》中,他总结说:“赫尔巴特的要旨是兴趣,赫尔巴特的奥秘是统觉。多方面的兴趣就是统觉的兴趣,取决于已有的知识。但是,有一种比其他兴趣更重要、更加依赖于统觉的兴趣,那就是对优良品德的兴趣。”由于海华德与亚当斯的出色工作,赫尔巴特学派20世纪初在英国备受尊崇。①
1894年,赫尔巴特著作选篇被翻译成法文并在法国出版,1901年又出版了简明而广为流传的评注读物,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开始被广泛了解,一个小规模的赫尔巴特运动在法国开始了。②在讲法语的世界里,赫尔巴特学派的理论在瑞士的影响从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主要是盖克士在洛桑大学开办了一个研究班,还编辑了几种杂志。
在美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受到了仅次于德国的普遍欢迎。19世纪末期,几位教育家因不满美国中小学教育效率普遍低下的现状而前往德国,考察那里教育复兴的原因,这几人中包括德加漠、麦克默里和弗兰克等。他们都曾在耶拿大学受教于莱因,回国以后便从事翻译和解释工作。19世纪90年代,他们相继在伊利诺伊师范大学建立了传播赫尔巴特主义的中心。1889年德加漠发表的《方法要义》和1892年麦克默里发表的《一般方法要义》等著作,大大推动了美国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广泛开展。一时间大批论述该题目的著作和文章纷纷出笼,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接受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1892年还成立了国家赫尔巴特协会。正如哈里斯在他1894年至189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的,“在今天的美国有比德国本国更多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③直到20世纪初,尽管“杜威的影响”“正在成长起来”,但他仍然不得不“以多种形式与赫尔巴特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④在这个意义上,查尔斯·麦肯尼将其与公立学校运动、裴斯泰洛齐运动并称为美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三大运动,认为它们对美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