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育史家康纳尔认为,“赫尔巴特运动开始于1865年”,以齐勒尔《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一书的问世为标志。①“赫尔巴特主义影响的全盛时期,大约是从1880年到1910年。”②此时,赫尔巴特的学说在世界各地传播,影响几乎遍及全球。赫氏弟子开始在一些大城市如莱比锡、耶拿和维也纳等创办研究所和实验学校,吸引欧洲其他各地和美国的大批学者到德国访问、进修,使得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迅速在欧美各地流传开来。赫氏的门生众多,分布极广。在德国的大学、文科中学、师范学校以及遍布全德的小学,都由赫尔巴特的门徒相继承担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教学③。赫尔巴特的弟子赢得了“赫尔巴特学派”的声誉。在这其中,齐勒尔(1817—1882)和莱因(1847—1921)是不得不提到的两个重要人物。
齐勒尔是赫尔巴特的学生,他在莱比锡大学曾旁听过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课,并认真研读了《普通教育学》以及其他一些赫尔巴特的重要教育学著作,系统地接受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他在《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一书中用通俗简洁的语言系统地阐述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并说明了如何用它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人们对赫尔巴特学说的浓厚兴趣,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争先恐后地翻译介绍赫尔巴特的理论。1862年,齐勒尔开始担任莱比锡大学教育学教授,并且在那里建立了实验学校和教育研究所,从事教育学实验研究。1865年他出版了《教育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一书,成为德国广大教师接受训练的基本教材。1868年,齐勒尔和另一个杰出的赫尔巴特学派的学者斯托伊(赫尔巴特的学生)联合,建立了科学教育学学会。该协会广泛开展“文化阶段复演说”“核心课程”“教育性教学”“教学形式阶段说”等问题的讨论,并在各州建立研究赫尔巴特学说的分会,促成赫尔巴特年鉴的编纂出版,鼓励各种学术讨论和实验,对赫尔巴特学说在整个德国的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齐勒尔的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莱因使赫尔巴特的学说走出了德国,向欧洲、美洲和亚洲传播。1872年莱因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时,就接受了齐勒尔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向。1885年,他正式接替斯托伊在耶拿大学的教育学讲座,对研究和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起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还举办教育学研究班和实验学校,讲授和实践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创办发行《耶拿大学教育学研究班通报》,使耶拿大学成为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研究的中心。世界各地的学者源源不断地来到耶拿大学并把他们学得的赫尔巴特学派的理论带回本国,指导教育实践。1895年,他的一位美国崇拜者写道:“莱因博士使耶拿的教育学研究班成为欧洲最受注意的一个,在那里聚会着来自每一个文明国家的学生。”①莱因通过研究班为在全世界传播赫尔巴特主义培养了大批骨干。据统计,到1911年时,约有两千名学生经过了莱因耶拿研究班的学习。许多人取得了德国国内和国外学校或学校系统的领导地位。一些人成了大学教授,一些人继而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赫尔巴特理论研究班,例如在曼彻斯特,在一些美国大学,在布加勒斯特、贝尔格莱德、雅典以及在日本的一些师范学院和大学。有关这些活动的消息在每期的耶拿研究班公报上都有报道②。
赫尔巴特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论、兴趣说、文化阶段说、集中说、相关论等思想,尤其在课程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要建立符合“多方面兴趣学说”的课程,要使课程内容包罗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对这些知识加以逻辑地组织和编排就显得更为必要。因此,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要考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要求,也要符合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要考虑各门学秘之间在教学中的集中问题,也要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应该说,赫尔巴特学派关主课程组织和编排的思想,对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当时的课程改革,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如此赫尔巴特学派试图通过教育实验使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通俗化、简明化和具体化。他们在赫乐巴特四段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与应用。通过赫尔巴特学派的努力,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美国教育家勃朗宁曾指出,赧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能在19世纪后半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唯一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令人信服的、明白易懂的伦理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且这种伦理学与心理学分别提出了教育的目的与教学的方法。这些不仅是创始者工作的成果,而且也是他的一代信徒们加以理论上的改革与在实践中进行实验的产物③。
当然,在传播的过程中,某些理论旨趣早已和赫氏当年的主长不可同日而语。比如齐勒尔已经不再强调赫尔巴特以道德培养为中心的学说体系,而是注重于教学的技术方法和课程研究,这就决定了他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向。齐勒尔的学生莱因的实证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一般研究者认为莱因的实证主义研究重要表现是在其代表性著作《遵循赫尔巴特的原则的德国民族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把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说发展成为“五步教学法”弟9世纪末期以后,在各国流行的其实主要就是莱因的“五步教学法”,而不是赫尔巴特的整个数学理论体系。1948年德国的赫尔曼·诺尔在《不朽的赫尔巴特》一文中曾说:这个教育学派#在其下几代渐渐地变得僵化起来”,“失去其缔造者所具有的强烈冲动,埋没在技术和纯粹的陈规俗套之中”①。客观地说,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赫尔巴特教育学是一座矿藏。……那些娃智力感兴趣的人发现了他们所喜爱的教学范式;那些强**育中情感因素的人从关于兴趣的常说中,为他们的信念找到了证据;那些把儿童发展放在第一位的人,在课程与方法中,显示出的赫尔巴特学派坚持理解和划分儿童成长阶段的特点。它的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能适应具有体同嗜好的人,同时,也因为它是连贯和有序的。”或许可以说,“赫尔巴特学派的成就是终结性的,是许多思想与实践的坚实的顶点;同时,又是20世纪教育思想发展的铺垫物。”②从下面有关赫氏学派传播的史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国家,赫尔巴特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们并不是单纯地引用赫尔巴特与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信条,而总是会根据各自的现实需要对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信条进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