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理查德·比瑞博士认为,一个人害怕失败,很可能是因为有着一套他们自己的思考假设,并且这些思考非常容易绝对化。
某大型企业的一位销售代表,虽然入职才两年多,可显赫的业绩足以让他傲视曾经一起进入公司的同事。他在公司里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做事一丝不苟,再难缠的客户他也有耐心应对。眼看着业绩和奖金屡增不减,周围人都认为,他极有可能被提升为销售部主任。
顺利的职场生涯,并未给这个年轻的销售代表带来多大的鼓舞,尽管表面看来,他洋溢着自信,可他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满意过。从大学时代起他就如此,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殚精竭虑、未雨绸缪,竭力避免错误和失败。
按理说,人思虑周全是好事,做足准备是为了让自己没有遗憾,正所谓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尽心尽力。不过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他对成功和完美的追求,实则是对失败的担心和对不完美的恐惧,他拼命努力的动机纯粹是为了避免失败、减少错误。
他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鼓励,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做不好和做不到的地方,总想着如何弥补这一点。在他心里,自己做好那是理所当然的,做不好却是不能被原谅的。可是,谁敢保证自己的事业会一直平步青云,没有摔跟头的时候?
终于有一次,他因为交通意外而迟到,遭到了某重要客户的指责,他再三解释,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最终双方没能谈妥那笔生意。公司里公认的“金牌销售”没能维护好客户关系,丢了一大笔生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公司。一向自傲而追求完美的他,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很无能,竟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他自责不已。
那一个月里,他整个人郁郁寡欢,平常给客户打电话都很热情的他,说话有气无力,做事一点斗志也没有,他时常回想起自己和客户见面那天发生的情景,想着想着自己就烦躁不已,恨不得时光倒流,重新来过,让他把所有处理得不够完美的地方都修补一下,改变现在的结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纠缠在搜寻缺陷和“全有或者全无”的思维里,无异于自掘陷阱。在他看来,一生中都顺利而不摔跤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也是值得期待的);所有失败都是可以避免的,避免失败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
一位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人,谁愿意空活百岁而碌碌无为呢?”在他心里,完美主义是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自己达到理想高度的唯一途径。然而,实际的情况又如何呢?他太害怕犯错,太害怕失败,这种恐惧感让他在做事时如履薄冰,工作效率比其他同事差远了。反倒是那些抱着一颗平常心看待错误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不少成就。
顾城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你不愿种花,你说我不愿看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消极的完美主义。一旦这种信念蔓延开来,整个人会觉得无力、无望,甚至是无用,最后停止一切尝试。追求完美也许会让一个人获得成功,但能够获得成功并非是对完美的苛求。
其实,错了就错了,是人就会犯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有谁的人生是直线式的呢?哈佛教授沙哈尔在其“幸福课”中反复重申着这样一个观点,“give ourselves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直译过来便是:允许自己成为人!这里的“人”是指会有七情六欲,生活会起起伏伏的人。
沙哈尔教授也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期望着能够从起点A直接通往终点B的生活。可事情不总是如此完美,当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煎熬的岁月后,他开始调整自己,力求成为一个追求极致,但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并深刻地认识到,曲线式的人生才是常态。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过:“对于过去不幸的记忆,构成了新的不幸。”
对过去的失误或失败,有机会补救,那就尽力补救;没有余地挽回,那就坚决把它抛到一边,重新找寻新的方向。不要觉得失败一次,整个人生就失败,更不要因此停滞不前。很多拖延和无为,并不是源于环境和境遇,而是我们钻了牛角尖,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