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对“完美”的认知(1 / 1)

就完美主义的人而言,他们在认知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偏差。在他们看来,只有完美的人,才有资格被爱;只有完美的东西,才能被周围人接纳;只有站在金字塔尖上,才算是成功;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变得暗淡无光。

A从孩童时代起,就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严苛的家庭氛围,要求他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出色。他都渴望自由,羡慕那些在外玩耍的同龄人,也对埋头苦读深感厌倦,可是为了实现目标,他不得不那么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对他的要求越来越多,目标的实现难度也越来越大。

成年之后,A延续了这样的思维模式,虽然他不是那么喜欢,但习惯的力量无法阻挡。他无法接受一点点瑕疵,虽然他已经是运动队里的骨干,可父亲依然没有给予他人认可,还是在不断地对他提要求。退役后,他开始进修学业,并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在一家规模中等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可他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当周围人问起原因时,他总是说:“如果不能做到最好,一切都是徒劳。”

受这种错误认知的影响,他每次做出的辩护都是滴水不漏的。可是,为此他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停地揣摩、不停地寻找,找到所有能够支持他辩词的证据。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跟他的付出不成正比,他总是拿不准辩护的方向。

人的思想各不相同,能力高低有别,不可能事事都要求胜过别人。有时我们希冀着找到最大的“树枝”,觉得那样的结局才完美,却不知道很多事完美与否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你是否竭尽所能。诚实,努力,尽心而为,当你遵行了这样的信念去过活时,即便沿途两手空空,但到最后你仍然会发现有丰硕的果实等着你。

美国作家哈罗德·斯·库辛说过:“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的多于失去的。”世间找不到绝对完美的艺术品,更找不到绝对完美的人。如果认不清这个道理,过分地追求完美,就如同把梦幻带到现实,最终只会让自己失望和沮丧。

还记得那个故事吗?渔夫从大海里捞到了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喜爱不已。美中不足的是,珍珠的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若是能把这个小黑点去掉,岂不是更完美了?可是,渔夫剥掉了一层之后,发现黑点还在,于是他又剥了一层。就这样,他一层层地剥到最后,黑点没有了,可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白璧微瑕,美得自然,美得朴实,美得真切。只可惜,渔夫一心想的是美到极致。为了消除那一点瑕疵和不足,他失去了罕见而可贵的珍珠,那朴实无华、不掺虚假的美,也随之殆尽了。完美就是美吗?未必。美的价值往往在于它的完整,而不是没有丝毫残缺。

完美不过是一种理想境界,可以无限接近,却不可能达到。如果非要执着地追求完美,那就是无谓的固执。固执带来的结果很明显,怎么做都达不到完美,内心却还纠结于此,由此产生拖延行为,最后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