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出茅庐的编剧,从入行的那天起,就想着自己肯定会大红大紫。他对自己的情节掌控能力很自负,同时对自我要求也很苛刻,不允许自己的作品有瑕疵。在他看来,剧本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饶恕的。
虽是新人,但他认为自己的水平不逊色于那些大咖,只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肯定会受到不少影视公司的青睐。不过,他心里也有些忐忑,担心那些影视公司“有眼不识金镶玉”,不是能认出“千里马”的伯乐。如果被拒绝了,就代表他的才子头衔是浪得虚名,他没有那般优秀。这样的结果,是他无法接受的。
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并在矛盾中不断地拖延。他拖着不去写剧本,拖延交稿的时间,不愿把稿子送到任何一家影视公司。每次有人问起他的工作进展时,他总说还在酝酿,好东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出来的。可是,至于剧本什么时候能写好,他也没有给自己一个期限。
显然,这是一个和完美主义有关的拖延症患者。
很多人一听到完美主义,就非常排斥,认为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都是自讨苦吃。但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看待。
同样的一粒花种子,在有些人手里可以变成簇拥的鲜花,造就一片梦幻般的庄园;而在有些人手中却会渐渐地霉烂,和泥土一起腐朽。花种的命运,从来不是花种自己决定的,而是持有种子的人决定的。完美主义也如是,它也有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
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虽然追求完美,可从未忘记尊重现实,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这份“完美”,并不断地为之努力。最终,他们也真的走上了成功之路。
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可这种期望是不切实际的。说白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确信能否实现内心的期待。在期望的同时,他们也会为这份期望懊恼,极力逃避“期望难以实现”的事实。拖延,恰恰就是他们逃避的途径。
对照两种完美主义者,我们很容易看出,那位编剧新人就属于后者。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编剧,他渴望的是一蹴而就,却不知道成功需要时间、需要努力,也需要运气。如果每个粉嫩的新人都能立刻变成大咖,那么大咖们要情何以堪?
对自己要求高一些没错,但如果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最好还是把这份海市蜃楼般的完美期待扔掉。虚妄地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完美就会变成毒害心灵的药饵,引诱着我们走向烦恼和痛苦的深渊,在拖延的怪圈中溺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