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远离心理舒适区的阻抗(1 / 1)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段话摘自《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看似在说“奶酪”,实则在谈心理舒适区。

从专业心理学方面来讲,这里所说的“舒适区”是指活动与行为符合人们的常规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压力和风险的行为空间。从人的自身感受来说,处于舒适区能够让我们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能够降低内心焦虑,释放工作压力,且更容易获得寻常的幸福感。

要想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惨命运,就必须远离舒适区,到“最优焦虑区”去挑战自己、锻造自己。焦虑区不同于舒适区,它处于舒适区之外。如果我们无法走出舒适区,那么缺少了外界压力的刺激和适度焦虑的推动,我们就会陷入拖延的行为模式而无法自拔。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害怕孤独,喜欢有人陪伴,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爱,这是他们的心理舒适区。因而,他们就会在需要独立处理的事情上选择拖延。

S在讲述自己的考研感受时说:“如果有人跟我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我会很认真地看书、做题,把当天的任务全部搞定才离开。可如果是我自己去图书馆,我会懒懒散散的,一会儿听歌,一会儿玩手机。我需要有人监督我,让我一个人待着,我连一页单词也背不下去。”

H也有同样的感受。团队协作时,他满脑子都是创意,干劲十足,总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可当他一个人待在办公桌前时,就大脑一片空白,只会在网上乱逛。他需要有人激发自己的思维。

在心理舒适区的问题上,有人畏惧孤独,也有人畏惧成功。关于后者,可能有人不太相信,可实际上这种情形是真的。很多人在潜意识里的确存在对成功的恐惧,也正是这种恐惧,阻碍了他们的行动,让他们以拖延的方式进行着阻抗。

有一些研究生经常会拖延论文答辩的时间,因为他们不想放弃对大学的依赖,不想离开自己的导师。在他们看来,研究生院是能够获得指导的最后一站,他们很需要这种指导,否则不知道该如何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立足。

职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要离开一个带领自己从稚嫩到成熟的老板,有些人也会犹豫和拖延,即便彼此间的关系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但他们依然留恋其中。在拖延中继续维持着原来的关系,其实让他们错过了不少实现自我的机会,可他们宁愿停留在旧的关系中,因为走出去就意味着要远离心理舒适区。

还有一些人,总让自己陷入可怜的境地中,等待着他人的救赎。他们总相信,只要等的时间足够长,制造的麻烦足够大,总会有人奇迹般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帮自己把那些讨厌的、害怕的事情全都搞定。有时,这样的事情确实会发生,但人不总是那么幸运。

有一位离婚的女士,总是在财务的问题上拖沓。最后,她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她很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个男人帮她处理这些问题。如果自己处理的话,就意味着要告别依赖他人的模式,真正开始依靠自己,她很害怕再没有人来关心自己。

说到底,上述的这些拖延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停留在熟悉的心理舒适区内,哪怕知道它已经不再适用,甚至给自己造成了麻烦,也拒绝做出改变。因为这样多少能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哪怕一切只是幻象。

可惜,太多“过来人”的经历告诉我们,逃避和拖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遗憾,让自己丧失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原有的心理防线,才能逐渐扩大心理领域,彻底地改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