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画家、哲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等一大串头衔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在恶疾缠身、行将过世之际,痛心疾首、满怀悔恨地说:“告诉我,告诉我,有什么事是做完了的?”
你可能会好奇,这位巨匠为何要发出这般呐喊?别着急,看看他离世时留下的遗憾就知道了!他留下了一箩筐的手稿,里面有着无数没头没尾的奇思妙想,包括机器人、直升机、坦克、温度计等的设计。人们把他誉为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的奇才,可他在世时没有就其研究发表过任何一部著作;人们把他誉为最具才华的画家,可他留下的作品却不超过20幅。他有太多想去实现的愿望,遗憾的是,它们一直被拖着,几年、几十年,直至一辈子。
试想一下:拖延着一堆的事情做不完,是什么感受?毋庸置疑,就是“亚历山大”。
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事本上写满了各种“期限”,以及本周要完成的任务,心里焦急得要长草,手里却忍不住还在刷微信、看网页,不拖到最后一刻,不熬夜加班,似乎就进入不了状态,非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这也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情绪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而后再予以释放,在张弛中让人感受释放紧张的愉悦。但实际上,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令人紧张的事,很多都是人有意为自己设置的紧张情境,而拖延就成了追求释放感的途径之一。当这种方式成了习惯后,就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变成强迫症。
举个例子,很多人加班加点干活的时候,总想着“要是不忙了,我肯定早点睡觉”。终于,忙碌的阶段过去了,早睡的事却被抛到了脑后,玩手机、打游戏、熬夜……等真正的压力再次来临后,一边感叹着力不从心,一边抱怨着压力大,还要辛苦地干活,却不知道这种压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拖延的人看起来似乎很厌恶压力,但实际上他们是最需要压力的人。如果没有压力,他们就难以享受到释放情绪的愉悦。虽然紧迫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一件事情拖到最后,往往要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逼迫着自己做事,会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令人陷入忧虑、焦灼和自责中。即便完成了任务,也是筋疲力尽,且在慌张的状态下做事,往往更容易出错,让事情变得越发棘手。
你一定看到了这个真相: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因为拖延而变成滚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压到自己快要窒息。如果从一开始,就能按部就班地去做,整个过程会变得很从容,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完成任务后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使自己逐渐地积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