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先哲说过:“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你不妨想象一下:现实中的你有两种模样,一种目标明确,每天过得积极向上、干劲十足,努力充实自己,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另一种目标模糊、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5年之后,你觉得两个自己会有怎样的差别?
毋庸置疑,我们都会喜欢第一个自己,因为能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奋斗、在成长,而不是每天活在一潭死水里。你想不想做出改变?是决定从这一刻开始,还是继续幻想明天?
多数人内心的声音都是“我想从这一刻开始改变”,可到了实践的时候,却又会说“从明天开始吧,我肯定不再像今天这样……”没错,对于习惯拖延的人来说,明天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日子,不管今天的自己状态多么糟糕、身体多么倦怠,不管手头要做的事情多么棘手、多么重要,只要把它放到明天,一切困难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那种感觉就好像,今天的我就是这样了,明天的我可以重新来过。
现实真有这么理想吗?明天真是万能的良药吗?
你一定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吧!秋天来临之际,不想去南方,又懒得搭窝,整天在森林里游**,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等到冬天来了,它就躲在石缝里,不停地喊叫着冷,还安慰自己说明天就搭窝。等到第二天,温暖的阳光照射过来,它立刻忘了夜晚的寒冷,继续得过且过的日子。终于有一天,石缝已经无法帮它御寒,它哆哆嗦嗦地死在了一个寒冬之夜,再没等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
歌手兼演员迪恩马丁,在歌曲《明天》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稍后思维”(later thinking)的精髓。在这首歌中,马丁唱到一扇破损的窗户、一个滴水的龙头,以及其他拖延的后果。他反复唱着一句歌词:“明天马上就到。”词作者非常了解这种经典的拖延思维效果:既然“将来做”总是更合适,于是“现在”可以做得很少。
明天,是拖延者们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他们习惯性地把今天要解决的事拖到明天,希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转。如果说一件事不存在截止期限,那么拖延自然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因为总会有明天。可大多数情况下,一件事总会有期限,这就跟牛奶咖啡有保质期是一样的,你根本不能错过这个期限,这一刻拖延了,下一刻你就得拼命地找补。
所有正在拖延的人,都以为明天是个美好的日子,把所有想做的、该做的事情都寄托在那里。可惜,他们忘了——不珍惜今天的人,根本就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