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给拖延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叫“生命的窃贼”。细想起来,一点也不过分。拖延就是偷走时间、偷走生命的行为,让人虚度光阴,厌倦生活。如果有人幻想着用白日梦和从没按时履行过的计划表来实现梦想,那么死人也会跳出来为他鼓掌。
一位学者从年轻时就想出一本自己的著作,可到了60岁之际,还是没能完成这个心愿。他总是说自己很忙,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做,根本腾不出时间。听的人都信了,毕竟他德才兼备,忙也是正常的。但只有学者自己知道,他是觉得写书比较繁琐,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对这件事缺乏信心,害怕失败,才一直搁置着。
消极等待,无限拖延,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有位幽默大师说过:“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这番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当我们躺在**想象着起床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时,它就真的变得很痛苦了,哪怕只是把棉被掀开,坐起来,把脚伸在地上,也成了难如登天的事。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习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早起”和“再睡一会儿”之间做着斗争,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所以保持原状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时间也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待有一天,看到曾经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不知不觉已经甩自己很远时,才意识到过去的拖延偷走了多么宝贵的时光。再想追回,付出的代价要比从前大很多。
从心理学上讲,每一种心理博弈选择的背后,都免不了痛苦。选择了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逃避了寒冷的痛苦,但要面临迟到、不充实自我而逐渐落后的风险。可即便如此,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拖延,这就是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时间长了,这种习惯就给梦想蒙上了阴影,就如同一块铁,慢慢地生锈,最终失去了铁的功能。
梦想这个东西,是经不起等待的,可我们都习惯用等待来拖延实现梦想的时间。买了一本书,刚翻开几页就想着等有空的时候再看吧;想跟别人一样成为乐器大师,却在弹了半天琴之后就觉得不堪忍受那总是弹错的乐谱;看到别人旅行的照片时,就想着等过段时间不忙了一定去旅行……然后呢?基本就没有然后了。
实现梦想的人,未必是碰到了他人难遇的机会,也未必在智商和情商上胜过所有人,而在于有了想法之后,就立刻付诸行动。马云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问问自己:现在的自己,跟一年前的自己相比,有什么不同?到了明年,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必跟其他人去比较,因为真正的高贵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如果有些事情,你已经计划好、考虑过,甚至已经做出决定了,却依然没有行动,那么请你再问问自己:我打算什么时候实现梦想?我在等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好?是在等他人的帮助还是等待时机成熟?我要什么时候付诸行动?
请记住:当梦想遇见拖延,一切都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