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讲话的人往往把人逼疯了。如果你想成为一位高效的销售人员,你必须知道何时停止劝说。不论是在销售还是商务谈判中,说服者常常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闭上嘴,而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苏格兰著名辩护律师弗朗西斯·威尔曼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发现石油的时候,要马上停止钻探;许多人因为钻探得过深过透,石油由地底冲天而出!”
与很多事情一样,说服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把握度。有时候,你想说服对方,如想让买方购买自己的东西,卖方的确必须制造一种紧迫感,以使买方尽快采取购买行动。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把握分寸,总是一个劲地催促,不知道适时停止,不能理解对方的细微反应,那么很可能因为催促力度过大,对方会本能地退缩回去。
成功的销售人员善于拿捏说服的分寸,尊重客户的智慧;而糟糕的销售人员大多存在过度劝说的问题,他们低估了客户的认知能力。
由此可见,你必须在开口之前仔细思考你要说的话会产生什么影响,在每句话说出之后留心观察对方的细微反应,说话的时候注意适当的停顿,给双方都留出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很多人忽视审查对方的想法,只管按照自己的意愿侃侃而谈,结果费了不少口舌,却收不到任何效果。
玛丽是某咨询公司职员,负责业务开发工作。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因此她的业绩一直很好。
有一次,她接待了一个印度公司转介到中国公司的客户,印度公司在转介的时候,特别向玛丽强调这个客户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玛丽却不以为意。在洽谈的过程中,双方因合同中的付款方式存在微小异议,而暂时中断洽谈。
事后,急于求成的玛丽不断寻找各种机会说服对方同意公司的付款方式,她不仅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甚至在印度客户去寺庙祈福的时候,仍然站在客户旁边不停地解释公司为什么有这样的付款要求,希望客户能够签约。没想到,客户从寺庙出来后,不仅对玛丽非常生气,指责她破坏了寺庙神圣的氛围,而且还以玛丽不尊重他人信仰为由,立即终止了谈判,这笔业务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坚持是一把双刃剑,说服中不能缺少坚持,然而把握不好坚持的尺度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玛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坚持竟然成了导致失败的最大因素。
那么,如何把握好说服的尺度呢?
学会察言观色,认识必须停止说服的信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活动通常有70%会直接表现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如果你观察到对方做出以下行为时,你就应当到此为止:双腿交叉并且晃动不停;频繁摇头或擦眼镜;咬嘴唇或用手指摸嘴唇。
当人们做出这样的行动,说明已经产生厌倦或抵触心理,如果继续劝说,只会给对方造成反感。
做到张弛有度
橡皮筋绷太紧就会断,同样道理,如果一直给对方施压,对方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承受不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说服的推进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在说服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反应,随时调整说服的进度和强度,不能松懈,也不能一味地猛攻。
说服尺度因人而异
有些人喜欢听别人的指点和批评,那么说服者应该耐下性子逐步加深说服的程度;相反,有些人比较有主见,说服者只要做到点到为止即可,不必做过多过深的解释。换言之,说服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说服对象。
把握好说服的尺度,不仅体现在根据他人的反应做出说服调整上,也体现在主动制造停歇上。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交涉陷入困境时,头脑灵活的人往往会趁机说一句“今天暂且到这里,下次再继续”,让双方都能获得喘息。试想一下,如果双方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那么结果只能是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浪费了时间,却毫无效果。为此,不妨主动提出停止交涉,让双方的头脑获得“冷却”时间,也许大家冷静下来之后,事情就能获得转机了。
永远都要记住:说服不能靠强迫。有时,三两分钟的休息、一个“跑题”的小插曲、一个暂缓的提议、一次“请再考虑考虑”的提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说服效果。但请注意,停下说服的脚步并不意味着无限期地拖延,这只是暂时的休息,说服者时时刻刻都要把握好“适度”这把良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