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韬光养晦,以退为进02(1 / 1)

两个人默默地来到一条又宽又长、一望无际的大河岸边,禅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个柴堆。柴堆被点燃,火苗越来越大。禅师让统治者一起坐在火堆旁,就这样,他们一直看着熊熊的火焰划破了夜空。

随着黎明的到来,火焰渐渐地暗淡下来。这时,禅师指着大河第一次开口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你无法和前任统治者一样维持管辖地区繁荣的原因了吧?”新统治者面带困惑和羞愧,并没明白禅师的用意:“请原谅我的无知,我还无法理解您赐予的智慧。”

禅师又说:“请回想一下,昨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火焰,它是那么的强大和威武,它自高自大地向上跳跃和呼叫着,它无视一切强壮的树木和野兽,它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横挡在前面的一切障碍。相反,再想一下这条大河,它起源于远山的溪流,时快时慢,但总是向下流淌着,选择低洼处作为前进的路线,心甘情愿地渗进大地每一道裂痕,浸入大地每一块凹陷,因此谦恭是它的天性。当我们倾听河水时,几乎无所闻;而当我们触摸河水时,则几乎无所觉,因为善良、温和是它的秉性。而说到底,一时熊熊的烈火遗留下什么?仅是一把灰烬!因为火太强大了,所以,不仅没有摧毁横挡在面前的障碍,而且最终消耗掉自身,成为自身力量的牺牲品。平静无声的河水则恰恰相反,也正鉴于此,它才总是永远不停地流淌着,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一旦到达浩瀚的大海,它将获得永恒的生命,产生前所未有的威力。”

禅师继续说:“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水而不是火。因为水能够战胜一切障碍,拥有美好的生命。因此,不是强大、有权威的统治者,而是谦恭、具有内在力量的统治者,才能够获得民心,使其国家和地区繁荣昌盛。想想看,你属于哪一类统治者?也许你所寻求的答案就在于此。”

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你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反之,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主观武断,就会走弯路、犯错误。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一脸冰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道歉道,“我马上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与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腾”地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怎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不还以一点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个服务小姐,都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曾经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

我们往往欣赏“理直气壮”,却往往忽视“理直气和”的绝妙之处。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更何况你是否有理呢?反过来,对于别人的无知、粗鲁,我们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好呢,还是“以柔克刚”呢?别忘了,要用“气和”交朋友。

一天上午,父亲邀杰瑞一同到林间散步,杰瑞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拐弯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杰瑞:“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杰瑞仔细地聆听着,之后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杰瑞不解地问道:“我们又没看到,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谦虚谨慎的品格不仅对领导者来说非常必要,其实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我们要学会用谦恭的方式待人接物,就像那个服务小姐所说的: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

14.克制欲望,方成正果

佛陀的时代,波罗脂国有两个虔诚的比丘。

一天,他们听说佛陀要在舍卫国大开法筵,演说妙法。二人便相约,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法要。

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二人便向舍卫国出发了。

炎炎烈日下,二人挥汗如雨地低头疾行,走着走着,越来越觉得口干舌燥,但一路上却没有发现半点水源,二人只得耐着口渴,继续往前赶路。

正当二人走得精疲力竭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一口水井就在前面不远处!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然而,当他们把水汲出井后,却发现水中有虫。这时,其中一位比丘,顾不得水中有虫,就迫不及待地一饮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只是默然地站立于井边,喝了水的比丘见状就问:“你不是也很渴吗?为什么现在却不喝了呢?”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制戒,水中有虫不得饮用,饮了即犯杀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劝说:“您还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连佛陀都见不到,更别说听经闻法了!”

另一个比丘听完,不为所动,说道:“我宁可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苟活!”

这位坚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丧命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后立即升到天道,当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达佛所,顶礼佛陀,佛为他说法,便得到了法眼净。

再说喝了水的比丘,独自一人继续赶路,直到隔日才来到佛所,一见佛陀,立刻五体投地、至诚礼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发生的事,询问道:“比丘!你从何处来?有没有同伴随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发生的事禀告佛陀,佛即呵斥说:“你这个愚痴的人!你虽然现在眼睛见到了佛,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见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来见我了。”

佛陀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虽与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见到我,但我却不曾见这样的比丘;若有比丘离我数千里,能精进用功、不放逸,虽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遥,而这样的比丘却能常常见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见比丘。”

比丘听完佛的教导,若有所悟,羞愧地顶礼而退。

佛家认为:“一寸道九寸魔。”说明修炼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理性的克制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的锁链,而是强韧的护身甲,虽然披挂上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虽然也下了工夫,但最终还是会功败垂成。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遇见了普贤菩萨,菩萨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取端阳那天成熟、饱满的大米,用冰雪初融时高山飞瀑、流泉的水珠调和了,再注入千年紫砂土烧制成的陶瓮,最后用初夏第一张沐浴朝阳的新荷裹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这两个人牢记菩萨的秘方,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风餐露宿,胼手胝足地找齐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梦想和期待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候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多么漫长的守护啊。当第49天姗姗到来时,即将开瓮的美酒使两个人兴奋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们彻夜都竖起耳朵准备聆听鸡鸣的声音。终于,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啼,悠长而高亢。又过了很久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缓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鸡啼怎么来得那么慢,它什么时候才会响起啊?其中一个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弃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陶瓮,但结果却让他惊呆了……

里面仅仅是一汪水,混浊,发黄,像醋一样酸,又仿佛破胆一般苦,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怎么会这样?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脚、自责和叹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将这汪水倒掉。

另外一个人,虽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烧,烧烤得他好几次都想伸手掀开瓮盖,但刚要伸手,他却咬紧牙关挺住了,直到第三声鸡啼响彻云霄,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啊,多么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琼浆玉液啊!

欲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如死水一般。然而,要想成功就必须很好的运用自己的欲望,而不能被它所控制。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别,往往不是智商和能力的差别,而是韧性和耐心的差别,是内心欲望克制程度的差别。

15.相信自己

一个老和尚在寺庙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心想:“收获那天,老和尚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的那天,老和尚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他一定会把我摘走。”最好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和尚又收走了其他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明天,老和尚一定会把我摘走!”最好的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老和尚依然没有来摘它。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玉米已经开始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它准备和玉米秆一起烂在地里了。

可就在这时,老和尚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真有实力,就要耐得住寂寞,在遭受冷遇的时候,以平和的心态继续努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因此垂头丧气、委靡不振。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就是自信。自信的人永远不会为外界的环境所困扰,因为他知道,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观点,别人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一位禅师为了启发门徒,给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这块石头很好看。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

徒弟去了菜市场。在这里,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作很好的小摆设,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的价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徒弟回去后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还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但不要卖掉它。”

徒弟又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徒弟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徒弟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心想:“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徒弟回去了,师父拿回石头说:“你现在明白了吧,自己的价值并不是让别人来定的,而恰恰是由你自己来定的。当你认为自己是菜市场的价格,那么几枚硬币也就卖了,而当你认为自己是一块无价的宝石时,几十万你也不愿意卖。”

佛家说,自信自立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价值!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才能充分发展自我。

16.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未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些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微微冒出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问:“宝刹怎么用温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了一口,细品之后,不由得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

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了。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5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

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会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一样。不经过沸水的冲沏,再好的茶也没有味道;不经过刻骨铭心的磨炼,再有才华的人也成不了大事。摆脱失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不久就引起了周围人们的重视,成就了一番事业。

古人云:“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水温够了茶自香,功夫到了事自成。要想获得理想的人生,摆脱不受重视的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苦难中磨炼自己。

日本有位著名的禅师,他出道前曾在一位禅师门下甘愿做了二十年的挑水僧。因此“挑水”就成了他的法号。

挑水禅师曾在几个著名禅院参禅学道,可谓饱读经书,遍参禅道。他所住持的禅院曾吸引了众多信徒,但这些人往往不能吃苦耐劳,半途而废者较多。挑水禅师对徒弟们非常失望,于是决定去四方云游。他解散了众弟子,只身一人行脚参学。此后几年里,谁也没有见到过他。

五年后,挑水禅师的一位学僧在京都的一座桥下偶然发现他正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学僧立即上前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挑水禅师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不符合我开示的要求。”学僧问道:“怎么才能符合你的要求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在桥下和我们一块生活几天,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弟子便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一起生活。第二天晚上,乞丐群中突然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便和这位弟子于午夜时分将乞丐尸体搬到山中掩埋,完事之后仍然回到桥下。挑水禅师一回来倒头便睡,一直睡到天亮,可学僧却辗转反侧,未能入眠。

天亮之后,挑水禅师对学僧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了一些食物在那边,你去吃吧。”学僧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哪能咽得下去。禅师看到他很为难的样子,于是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你不能在这里获得快乐,还是回到你自己的天堂享受去吧,但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这方净土不希望有人打扰!”

学僧哭着跪在禅师面前,说道:“弟子没有资格跟您学习,更无法受领您的开示。您珍重吧!老师!”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遍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没有任何人能轻轻松松取得突出成就。

17.抬头走向成功

老和尚和他的徒弟迷失在幽深的峡谷里,他们在里面跋涉了3天4夜,依然没有走出深谷。

“师父,我恨死了自己没有本事走出峡谷。我惧怕挫折,要是世上只有成功没有挫折该多好啊!”小和尚绝望地说。

老和尚说:“世上怎么可能只有成功没有挫折呢?没有挫折哪有成功。就好比这峡谷与高山,没有这峡谷,哪来高山!”

“挫折的滋味太难受了,我现在甚至想终死在这无人谷算了。”小和尚叹息道。

老和尚感慨地说道:“你这么悲观,是因为你一直在低头走路啊!”

“师父,抬头走路就不绝望吗?”小和尚抬起头仰视天空问。

“你抬头看到了什么?”老和尚问。

“除了高山还是高山!”小和尚答。

老和尚说:“是呀,我每次遇险,遭受挫折,我都是这样抬头走向成功的!”

人生道路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一个人今天行走在直路上,明天则可能走在弯路上。我们在遇到困难和身处逆境时,不要茫然不知所措、灰心丧气,也不应因一时的挫折而轻言放弃。只要你抱定一个理想,不断地去努力争取,总有一天会如愿以偿的。

在西方的一个国家,有一个经理,他把多年以来的所有积蓄全部投资在一项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只好宣告破产。

金钱的丧失、工厂的倒闭,使他大为沮丧。他认为是他把家人害得没有了一切,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过去的一幕一幕时常在他的脑海里上演,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老是徘徊在过去,不肯为今后的日子打算,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这本书的内容说的全是有关于怎么样能够把人的信心建立起来,在你的生活、工作崩溃了以后,如何重新恢复信心。当他看完之后,重新拥有了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于是,他便四处打听,终于被他打听到了,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没有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默默地呆了几分钟,然后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他便跟着作者走到里边的卧室,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你只有靠这个人的帮助才能够东山再起。但是你必须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地看清楚他,彻底地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有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这个人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等了一会儿,他就走了,也没对作者说什么。

几年后,这个人终于出现在了街上,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时,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作者看到后,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走过去打了个招呼。当初的流浪汉很兴奋地说道:“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3000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我的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

顿了顿,接着他又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使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抬起头走路的人大都是自信的人,自信是一个人做事与活下去的支撑力量,没有了它,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充分认识自己,使自己承受住更多的考验、挫折和失败,从而敢于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18.值钱的铁钉

有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兄弟,天天都盼着能够发大财。最终,菩萨竟因为他俩每一个梦都与发财有关而大受感动。

菩萨决定给他们一次发财的机会。

一天,兄弟俩照旧从家里出发,沿着街道一起向前走去。这条偌大的街道仿佛被人来了一次大扫除,连平日里最微小的破破烂烂都不见了踪影,仅剩的就是东一个西一个躺在地上的一寸长的小铁钉。

老大看到路上的铁钉,便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捡了起来。

老二却对老大的行为不屑一顾,并且说:“二三个小铁钉能值几个钱?”

走到了街尾,老大差不多捡到了满满一袋子的铁钉。

看到老大的成绩,老二好像若有所悟,也打算学老大那样捡一些铁钉,不管多少,最起码也能卖点钱。于是便回头再去找,可等他回头看的时候,来时路上的小铁钉,却一个都没有了,全被老大捡光了。

老二心想:没关系,反正几个铁钉也卖不了多少钱,老大的一袋,可能连两块钱都卖不到,所以也就不觉得可惜。于是,兄弟两个继续再向前走,没多久,兄弟俩几乎同时发现街尾新开了一家收购店,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道:“本店急收一寸长的旧铁钉,一元一枚。”

老二后悔得捶胸顿足。老大则将小铁钉换回了一大笔钱。

店主走近呆在街上发愣的老二,问道:“孩子,同一条路上,难道你就一个铁钉也没看到?”

老二很沮丧:“我看到了啊。可那小铁钉并不起眼,我更没想到它竟然这么值钱;等我知道它很有用时,却连一根也找不到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肯从小事做起的人,很难成就大的事业。

19.扬长避短

碧云禅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擅长画虎的画家,画家热情地请他到家里做客。

碧云禅师推开画家的房门,一头咆哮的猛虎迎面扑来,阴风乍起,顿感毛骨悚然。半晌,碧云禅师才转过神来,分辨出眼前的只不过是用墨彩绘的国画。可它实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威严的气势从天棚直逼地板。

“您画虎炉火纯青,为什么不开拓一些画路,画画猫狗,画山水草木呢?”碧云禅师感叹半天之后,虔诚地向画家请教,企望他发表一番高论。

谁知画家摇了摇头,沉吟片刻,从床底下拉出一只大木箱,“看看这里的画,你就明白了。”他低声说。

“哗啦”一声开启箱盖,啊,全是山水、花鸟百兽的画稿。

可是,碧云禅师拿起来仔细揣摩着,不由得收回了准备好的溢美之辞。这时,只听到画家说道:“你现在看到了我薄弱的一面,知道我为什么画虎了吗?”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不妨多方尝试和探索;一旦明确了目标,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就不能再瞻前顾后了,而是要专心致志、义无反顾,沉湎在自己的主要目标中。只有懂得扬长避短,才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出乎意料,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比赛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有选择地打中自己。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无法得到冠军的奖杯,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傅,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傅看,并请求师傅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取冠军奖杯。

师傅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道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傅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傅请教。

师傅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师傅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如果你不能在要求的情况下使这条线变短,你就要懂得放弃从这条线上做文章,寻找另一条更长的线。那就是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道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徒弟恍然大悟。

师傅笑道:“搏击要用脑,要学会选择,攻击其弱点,同时要学会放弃,不跟对方硬拼,以自己之强攻其弱,你就能夺取冠军。”

其实,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对决,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如果你想在每次斗争中取得胜利,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用己之长攻彼之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才能最大限度地置对手于死地。

20.做个肉身佛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要成大事首先必须历尽磨难。只有在这些磨难中忍辱负重、坚持下来,才具有成功的资本。

现今,日本国民中广为传颂着一个动人的小故事:

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可万万没有想到,上司居然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说实话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洗厕所时在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的折磨都会令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让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刻“造反”,有如翻江倒海,恶心得几乎呕吐却又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高,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合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着人生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之路岂有退堂鼓可打?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他并没有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他—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毫不勉强地喝了下去!他不用一言—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的真理:“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可以办得到。

她看得目瞪口呆,恍然大悟:“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几十年之后,她已是日本政府的主要官员——邮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否担起这个“大任”就看他有没有那种吃苦的勇气,懂不懂得“风雨之后才见彩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