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1664 字 9天前

姜维(202-264),三国时蜀国将领。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姜维才兼文武,志立功名,一生辛苦劬劳。但他轻用武力,屡次出师,导致民困兵疲,加上他虽能明断却不尽周密,最后终于败亡。

归附蜀国身负重任

在姜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和母亲一起相依为命。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又被州里拔为从事。

建兴六年(228),蜀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各县纷纷响应归顺蜀汉,诸葛亮进攻天水时,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等人在外县出巡。当时,天水郡的不少官吏和百姓都投靠了蜀汉。既胆小又素有疑心的马遵害怕姜维等人也有降蜀之意,抛下姜维等随行,独自一人悄悄溜走。这时姜维等人并无降意,在马遵逃跑后,他们还主动去追马遵,可是被马遵拒之城外。他们又回到冀县,冀县也不放他们入内。无路可走的姜维等人只好到蜀军大营投靠了诸葛亮。

诸葛亮见姜维来投,很高兴,任命他担任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姜维才27岁。

诸葛亮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对姜维赞赏不已,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才学很深,在凉州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同时还称赞他军事才能出众,有胆识,有义气,还准备让他先训练步兵,进而上朝见君主。不久,姜维就升任中将军、征西大将军。

从这时开始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姜维都在诸葛亮身边充当参军角色。这些年中,诸葛亮用兵不断,姜维随从并参谋军事,想必也学到了许多实战经验。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立即身居要职。在诸葛亮的遗命中,担任断后任务的是魏延,同时还考虑到魏延不听从命令,就让姜维来替补。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晋封为平襄侯。此后,姜维因军功先后升任司马、镇西将军、卫将军等,蜀国的军事重任也渐渐落在他的肩上。

北伐中原劳而无功

238年,大将军蒋琬率大军进驻汉中,姜维率军随行。随后,蒋琬改任大司马,任命姜维为司马,率领小股部队向西北发展,实现诸葛亮的既定战略。姜维自幼在西北长大,对这一带的地理民情十分熟悉,他知道此地为曹魏薄弱环节,又心向蜀汉,所以他广加笼络,得到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的支持,为以后“九伐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44年,姜维被任命为凉州刺史。但是,蒋琬认为诸葛亮在西北连年兴兵,并未取得什么成绩,所以一直重视东线与吴军配合,从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在西北并未给姜维太多支持。

245年,蒋琬逝世,他的东线计划也随之停止。但继任为相的费袆打算改变连年用兵的局面,把重点放到内部治理上来。费袆主政,姜维仍没有大举用兵的机会,但他的地位却越来越高。

255年,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投靠了姜维。虽然他与蜀国有杀父之仇,但由于司马氏在魏国得势,大力清洗曹氏势力,他不得已而降蜀。蜀国对他很器重,这不仅因为他颇知兵略,也因为他熟悉魏国内情。姜维得到这个强力助手之后,立刻出兵第五次伐魏。这次姜维大败魏军,斩首万余。但在实力雄厚的魏国面前,前进仍十分困难,又加上魏国援兵陆续赶到,姜维只好撤退。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袆去世。姜维没有了阻碍,开始举兵北向。这年夏天,姜维就率领几万人北进包围南安,以响应吴将诸葛恪伐魏。魏雍州刺史陈春泰赶来解围,姜维因粮食吃尽,退兵而回。第二年,姜维被任命主持中外军事。同年六月,魏国内乱,姜维再次出军陇西,收降狄道县,攻下襄武好多地方,并把河关、狄道、临洮三县的百姓迁徙入蜀,率军撤回。

256年,姜维升为大将军,第六次伐魏。不过,这次与他交锋的是邓艾。邓艾深知用兵之法,将姜维杀得大败,蜀军死伤甚多。他按孔明街亭失利之例,上书要求自贬为卫将军。

257年,魏将诸葛诞在寿春发动叛乱,姜维于是第七次出征。但魏将邓艾和司马望凭借事先修好的坚固工事坚守,姜维多次挑战,魏军也不出城迎战。双方对峙,直到第二年,诸葛诞兵败身亡,姜维势孤,只好退兵。

受疑朝廷国破臣降

姜维吸取数次北伐而成效不大的教训,并认真研究蜀中形势,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姜维认为以前的营寨只能用来防御敌人,不如改换守卫方式,一听到敌人到来,各个营寨都集结部队,收罗粮食,退入汉城和乐城,使敌人无法进入平地,并且在重要的关隘严加守备。有事之时,就派流动部队一起出动,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这样一来,敌人攻关不下,田野里又没有零散的军粮,全靠千里外往这里运粮,疲乏不堪,也就自然退兵了。待敌人退兵之日,各城将士一起杀出,和流动部队合力搏击敌人,定会取胜。蜀汉朝廷也同意了姜维这一做法。

姜维本非蜀人,托身蜀国,加上连年征战,没有建立什么功绩,各种指责非议也随之而来。而当时蜀国宫廷内部宦官黄皓专权,他操纵着庸懦无能的后主刘禅,为所欲为。黄皓想找机会废掉姜维,姜维看出苗头,心里颇为恐惧,于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以屯田为名驻扎。

262年,魏国国内司马氏对曹氏势力的清洗基本结束,内部稳定,开始准备对蜀国主动出击。

远在沓中的姜维已经觉察到魏国即将南下伐蜀,于是上书建议派重兵分守各个军事要地,提早做准备。但是掌握大权的黄皓把姜维的奏章压了下来。魏兵将至的消息在蜀国内部毫无一人知晓!

263年,魏国一切准备就绪,兵分三路,大举伐蜀:第一路,由邓艾率3万人在沓中牵制姜维;第二路,由诸葛绪率3万人攻打祁山,断姜维的后路;第三路是主力部队,由钟会率十几万大军翻越秦岭,直取汉中。此次魏军出击,大有志在必得之势,不仅对蜀国实力进行了分析,将领也尽是精英,粮草兵力也十分充足。钟会战前估计到蜀国兵力只有10万左右,留守成都和其他城市的就有4万,机动兵力少得可怜。

钟会的部队迅速翻过了秦岭,进抵蜀地的咽喉——汉中。汉中的两个军事重地,汉城和乐城仅各有5000人把守。钟会先将二城的人马团团围住,使其不能外出,然后又迅速占领了汉中其他地区。姜维听说汉中失守,大惊失色。他不敢恋战,使计摆脱了邓艾的追击和诸葛绪的阻截,率军回剑阁把守入川要道。镇守阳平关失利的张冀也来到此地驻守。

此时,钟会因担心魏军粮食运输艰难而遭不测,住备撤军回国。就在这时,邓艾却出了奇计,率军从阴平出发,经过景谷偷偷进入蜀地,在绵竹打败了诸葛瞻、逼迫刘禅投降,占领了成都。

姜维等人坚守剑阁,突然传来诸葛瞻战败的消息,大家都很吃惊。由于消息不定,姜维只好引兵从广汉撤退,沿途等待朝廷消息,以决定行止。不久,后主诏书传来,命令全军投降。姜维伤心落泪。但事已至此,只好奉诏,投戈卸甲,到涪城向钟会投降。部下将士不愿投降,就拔出战刀砍着路旁的石头发泄。姜维见到钟会,钟会问他为什么到现在才投降,姜维郑重地对他说这已经够快的了!”说罢,泪流满面。

谋划复蜀兵败被杀

钟会对姜维等一班降将十分厚待,将他们原来的印号节盖也一一发还。钟会和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一天,他对长史杜预说:“如果拿姜维和中原名士相比,恐怕诸葛诞、夏侯立也超不过他呢!”

姜维对钟会心存异志看得十分清楚,便想利用他的野心来使魏国发生内乱,然后伺机恢复蜀国。

姜维想出了一个死中求活的大胆计划:那就是利用邓艾和钟会的不和,及钟会的野心和邓艾的居功自傲这三点要素,实施一个周密的计划。第一步是骗取钟会信任,利用他除掉邓艾;第二步是诱使钟会自立反魏;第三步则是寻机杀掉钟会,重立后主为天子,复兴蜀汉。

钟会想让姜维为先锋,率兵5万出斜谷,自已率领大军随后,前往洛阳争夺天下。为了消除部将的疑心,钟会便声言魏国太后有诏书命自己起兵征讨司马昭,并把假诏书颁示给将领们看。将领们不合作,钟会就把他们都关了起来,另任命亲信执掌军权。

姜维见时机已到,他想先鼓动钟会把魏将都杀光,然后自己再找机会杀死钟会,重新迎后主回宫,恢复汉室。

钟会自立益州牧,但是,他的部下又开始动乱了,他们不愿意反叛魏国,钟会也有点控制不住了。同时魏军中流传谣言,说钟会要将魏军将领全部活埋。谣言愈传愈烈,终于引发了兵变。在10万魏军包围下,姜维自知难以幸免,但还是率众左冲右突,手刃五六人,最终还是被敌军杀死,时年62岁。钟会、邓艾也在兵变中先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