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1 / 1)

魏延(?-234),三国时蜀国将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他不仅勇武,而且有谋略,但心性高傲,以致因此遭祸,误国丧身。

最初魏延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西进四川的,在入川战斗中,魏延凭借战功,升为牙门将军,有了他的第一个将军头衔。

汉中平定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汉中是蜀汉的咽喉要道,既是蜀汉北攻曹魏,进而平定中原的基地,同时也是魏国出兵蜀汉的必争之地。所以,镇守汉中的将领地位之重要,就不言而喻了。关羽镇守荆州,蜀汉的第二号武将张飞自然就成了镇守汉中的首选。张飞是刘备最早的亲信之一,忠诚、可靠,不仅大家这么认为,张飞自己也是这么想。然而,任命一出,全军皆惊,刘备升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官封汉中太守,魏延成为独立镇守一方的大将。

刘备也知道提拔魏延太快会使大家不太服气,于是找了个机会大宴群臣。会上,他问魏延说:“现在我对你委以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魏延回答道:“如果是曹操集全部之精兵攻打而来,我就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曹操派一个将军率众10万而来,我就替大王把他干掉。”刘备听后十分高兴,群臣也都纷纷称赞于他。这番话既显示了魏延充分的自信心,又见不到一点骄傲和得到高官后妄自尊大的影子,可谓是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将出师伐魏。出征之前,召集将士会集南郑共同商议出征方案。当时,魏延提议率5000精兵经子午谷进军,10天抵达长安。诸葛亮认为魏延此计过于危险,难保万全,没有采用。此后,诸葛亮每次出师的时候,魏延都向诸葛亮提议,要自己带兵万人,与诸葛亮从不同的道路进军,在潼关会师,诸葛亮一律不同意。魏延因此常常心怀不平,一方面怨诸葛亮胆子太小,一方面叹息自己没有用武之地。

建兴八年(230),诸葛亮命魏延和吴壹率领少量骑兵从河池祁山,西入羌中扰乱敌人后方。魏延等人进入羌中后,在洮水以西辗转数月,招兵买马,连接羌人,势力大增。十一月,魏延率一万骑兵从羌中撤归,并在途中大败魏军。魏延因功升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授予符节,并晋封南郑侯。

魏延对士卒十分友善,勇猛过人,性情高傲,又常常有抑郁不平之气,因而将领们对他都比较客气,尽量不冒犯;只有杨仪对他毫不忍让,针锋相对。魏延对杨仪怀恨在心,两人最终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孔明临终命令,杨仪总负责蜀军的退军事宜,魏延负责断后。并暗中嘱咐如魏延不听指挥,就由杨仪自己带兵回国。魏延当然不甘心去听从杨仪的指挥,更何况魏延十分骄傲,自视极高。费袆去探视他,魏延说:“丞相虽然过世了,但我还在呀!还葬是其他官员的事情,率军击贼却是我的事情。怎么能因一人死去便废弃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难道还要去听从杨仪这等人的指挥,为他断后吗?”魏延的一番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那些平时对魏延有意见的人就认为他有异心。

杨仪当然更是不肯听从魏延的指挥,共同继续作战,于是按照计划退兵。魏延听说杨仪将要引兵而还,大怒,索性抢先率部南归,把所经过的栈道都烧得精光,想拦住杨仪。

魏延和杨仪都向后主上书指责对方反叛。一天之内,两封表章同时都到达了成都的朝堂之上。后主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此事询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两人是留在成都的重臣,两人都认为魏延谋反的可能性要大。

杨仪在击退司马懿的追兵后,也迅速回师,在南谷口追上了魏延,魏延据谷口而守,并派兵迎击杨仪等人。杨仪派偏将何平攻打魏延,何平本是无名之辈,但他站在高坡,对魏延手下将士喊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反叛呢?”魏延的部下都知道此事错在魏延,更不想自相残杀,听到喊话后纷纷自行散去。魏延也制止不住,只剩下他的儿子和几名铁杆部下逃奔汉中。

杨仪对逃跑的魏延毫不手软,派马岱追击魏延。马岱追上并杀掉了魏延,把魏延的首级献给了杨仪。至此,杨仪还不肯善罢甘休,把魏延的头放在地上,亲自践踏,边踏边骂道:“愚蠢的奴才,你现在还能作恶吗!”然后又将其三族全部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