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前257),郿(今陕西眉县东)人,战国后期秦国杰出将领。以深通韬略着称,其一生征战为秦国夺得大片土地,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白起自早年起就因善于用兵颇得秦昭王嬴稷的赏识。然史籍关于他的记载是从他任左庶长时开始的,时间是秦昭王十三年(前294)正是嬴稷改用魏冉为相,实行交好齐、楚,打击韩、魏的战略之际。白起奉嬴稷之命,率军攻韩,一举夺取了新城(河南伊川西南),因功晋升左更。秦昭王十四年(前293),韩、魏联合进行反击,白起率军与韩、魏联军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龙门附近),他采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歼敌24万,夺取5城,杀魏将犀武,俘韩将公孙喜。白起因为这次作战有大功,而被提升为国尉。伊阙之战,魏、韩两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国力衰弱。接着,白起率秦军渡过黄河,攻取了闻喜县东北的乾河口以东地区,直取韩国安邑。
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王又派白起为大将向魏国发起进攻,结果占据大小城池61座。第二年,白起攻占了魏国垣城(今山西坦曲县东南)。就这样,白起又被升为大良造。
后来,白起又率秦军攻占了韩国的冶铁工业基地宛(今河南南阳),宛是中原地区的重镇,损失了它对韩国来说是失去了一道重要的屏障。同时由司马错率领秦国的另一支大军攻占了韩国的另一个冶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占领宛、邓对秦国来说是莫大的收获,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到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魏、韩两国在以白起为主将率领的秦军的不断打击之下,连失数城,兵力日损,国力日渐衰弱,只好被迫割地献土以求苟安暂存。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昭王命白起率军攻打赵国,结果赵军大败,秦军占领了赵国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第二年,秦国为了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楚国,避免赵国以侧翼进攻,分散兵力,故在胜利的情况下,秦昭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主动提出与赵国停战,签订协约。但由于赵惠文王有名相蔺相如、名将廉颇的辅佐,秦国并未占到多大便宜,所以两国修好,结成联盟。当然,这种联盟只是暂时的,一旦形势变化,双方都有自己的盘算。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昭王命白起为将领兵大举进攻楚国。秦军连拔鄢(今湖北宣城南)、邓(今河南邓县)、西陵(今湖北宜昌西)等5城。鄢是楚国的别都,为楚国都城的西大门,鄢城失守,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将难保,楚国危急。秦、楚双方都深知鄢的重要性,所以两国都投入大量的兵力,在此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
白起命令秦军全力攻击鄢城,楚军死命防守,顽强抵抗。秦军久攻不克,白起于是改变了作战方法,他认真地考察了鄢城的地理位置,命令秦军在鄢城以西百里之外筑起堤坝,然后拦截西山长谷水,等水越积越多,深得成了一片汪洋时,白起下令决堤。千仞洪水,奔流而下,直淹鄢城,洪水从城西灌入,从城东溃出,城中百姓无法逃脱,被淹死者数十万人,尸体漂浮,城东皆臭。鄢城沦陷。白起乘胜追击,攻取安陆(今湖北安陆),直逼楚国都城郢。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秦军攻破楚都郢。楚军节节败退,秦军不断进击,火烧西陵,东进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迫使楚王逃离郢,向东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由于白起攻取楚都,而在江南设置南郡,其势力发展到南方。白起因为这些大战的胜利,立了大功,而被封为武安君。
此后的20年间,秦昭王横扫六国,白起亦为其南征北战,因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一再晋升。
功在长平威震六国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嬴稷改用范雎为相,开始正式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决定首先以韩作为主要打击对象。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秦军攻占了韩少曲、高平(河南济原一带)。次年,白起又夺占了陉城(山西曲沃北)等汾水沿岸5城,斩获韩兵5万。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再占南阳,次年占野王(河南沁阳)。至此,太行山以南的整个南阳地区,全部为秦军占领,完全切断了韩北部上党地区和韩都的联系。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于是投靠了赵国。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嬴稷调遣了一支军队去攻打韩缑氏(河南偃师东南),以威胁荥阳,牵制韩军;又命左庶长王龁率主力攻上党,上党守军退至长平(山西高平北)。秦昭五四十七年(前260),嬴稷任命白起为大将军,指挥秦军进攻长平。
赵国派廉颇为主将率兵抗秦。秦军多次打败赵军,但赵国却不断加强防御,固守营垒,即便秦军多次挑战赵军仍坚持不应战。秦国一看速胜不行,于是使用反间计,使赵军更换了主将,任赵国已故大将赵奢之子赵括为新的统帅。
赵括一到行,就改变了原廉颇采用的防御坚守战略,并且废除一切防御工事,准备出击秦军。赵军出击,秦军败退。赵括不知白起用兵之计,反以为自己进攻得手因而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秦军固守的防守区域。秦军靠坚固堡垒,严密防守,赵军无法攻入,此时赵国40万大军已进入白起设计的包围圈内。于是白起急令25000秦国骑兵断绝赵军后路,以秦军主力与赵军对阵,发起猛攻,同时以秦军5000精锐骑兵杀入赵军中,将赵军拦腰截断,赵军分割为二,首尾不能相救,而粮道已被断绝。赵括虽指挥多次冲杀,企图突破包围,但却被秦军击败,秦军还不断地出轻兵打击。赵括屡战不利,只好筑壁坚守,等待援兵来救。
到了是年九月,赵军已断绝粮草46天,军队内部人心涣散,毫无战斗力。甚至已经到了互相残杀,彼此相食的地步。赵括把军队分为4队,不断攻击秦军壁垒,一心想突出重围,然而均遭失败。赵括无奈,只好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搏杀突围。结果,突围不成反被秦军乱箭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全线溃败,40万大军全部向白起投降。
当天夜里,秦军接到白起的紧急命令,将投降的40万赵军将士,全部坑杀掉。只让240名小兵生还赵国,让他们回去报告战争的结局和秦军的英勇无敌。秦军前后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赵国上下,无不大震。
以病拒命受谗遭死
长平之战使白起的名声与威望更高,这让秦相范雎觉得非常不安,他担心总有一天白起会威胁到他的权势地位,所以在白起继续组织进攻,准备一举消灭赵国时,他却以秦军在外日久,应进行休整为理由,奏请嬴稷下令撤军,要求韩、赵割地谈和。
白起作为秦军统帅,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长平大战之后,秦军虽大胜,但也兵力大不如前。只是由于秦国大胜,人人沉浸在这种胜利的气氛之中,国家拿出大量钱财厚葬死者,厚养伤者,慰劳生者,但实际上国库早已空虚,民力亦早就困乏。而赵国虽大败,但是人人惊恐秦兵再次来袭,对死者不能葬,伤者不能治疗,所以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的哀伤之中,因此民众更加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增加财富,以求恢复国力,报仇雪耻。两国形势与长平大战时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以加倍的力量攻打赵国,夺取邯郸,赵国人则会以十倍的力量加以防备和反击的,此时攻赵不会成功,所以白起称病而拒绝挂帅出征。
昭王改派龁王为大将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率兵10万攻打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即使范雎来请求出战,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西)。
由于秦军缺乏白起这一灵魂人物统帅,各诸侯纷纷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并且还与范雎等人准备将白起处死。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时,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其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做错什么了,老天竟如此惩罚于我?”良久又说:“我原本该死,长平之战,赵国降卒数十万人,我骗了他们而后坑杀掉,这就足以死了。”于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