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前229),战国末年赵国名将。长期驻守在赵国北部边疆,以御匈奴。屡立战功,深得人心。
驻兵塞北示弱胜敌
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率军驻守在赵国北部边境的雁门郡以防御匈奴的入侵。他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了各级官吏,并将收来的赋税作为军费。他经常杀牛犒赏士兵,并让士兵苦练骑马和射箭,时刻警惕着烽火台。他给将士订下制度:如果匈奴入侵,所有人马一律退入军营中固守,胆敢迎敌出战者立即斩首。这样匈奴每次来袭,赵军都不与匈奴交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在这几年当中,虽有匈奴数次入侵,赵军也没什么伤亡损失。但是匈奴因此认定李牧胆小怯战,连赵军将士也误以为李牧是怕死的懦夫。赵王得知后,责备李牧不迎敌出战,但李牧仍我行我素,结果此举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
从此以后,每当匈奴入侵时,赵军便出战迎敌,但每次出战皆失利,死伤惨重,边境上的老百姓吓得怕被匈奴劫走了羊群,都不敢放牧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于是赵王只好请李牧再次出马,李牧却称病一再推辞。在赵王再三的请求下,李牧只好赴任,但对赵王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出任后仍像以前那样固守,只有这样他才会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到边境后,依旧像从前那样行事。匈奴几经入侵都无功而返,却加深了对李牧胆小怯战的印象。而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都盼望能打一仗。所以,不断向李牧请求与匈奴大战一场。李牧见时机成熟,便开始部署迎战。他挑选了精锐的战车1300辆、战马13000万匹和勇猛的将士5万人,以及优秀的射手10万人兵进行军事操练,同时让百姓到城外四处去放牧。匈奴的小股军队入侵,李牧就令赵军假装战败,给敌人丢下几千人而不顾。匈奴单于听说后,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布下奇兵,采用两翼迂回包抄的战术打得匈奴溃不成军,死伤10多万人,只有单于率少数残兵败将逃回匈奴。此后十多年赵国边境稳固,匈奴再也不敢侵犯。
屡败秦军遭谗被杀
赵王迁二年(前234),秦王嬴政派桓齮率军攻赵,两军遭遇于平阳(河北磁县东南)一带,赵将扈辄战死,赵军被歼10万。次年(前233)初,桓齮又率军由上党东进,攻占宜安(河北藁城西南),深入至赵国后方,形成对邯郸包围的局面。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赵王命李牧主持抗秦战事。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进行决战,难以取胜,于是决定来取坚守壁垒的防御阵势,避免决战,等秦军锐气有所消耗后,再图反攻之计。同时还用对付匈奴的战术,拒不出战,并抓紧时间进行训练。秦将桓齮企图用白起之法,在赵军脱离营垒工事后,将其消灭于运动之中。李牧对桓齮的企图,非常清楚,李牧认为秦军主将往攻肥下,带走的必然都是秦军的主力,而营中此时必然只留些老弱病残。况赵军多日来只坚守不出战,秦军业已习以为常,肯定对赵军没有防备,于是决定将计就计,乘虚进袭秦军大营。李牧这一行动,完全出乎秦军意料之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秦军大营迅速为赵军占领,留守官兵及军实辎重,全部被赵军俘获。桓齮进攻肥下尚未得手,而大营已被赵军攻破,急忙撤军回救。这时李牧部署的另一支部队开始行动,从正面阻击敌人,而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后,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向秦军实施钳攻。经过激烈战斗,秦军主力约10余万人,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逃往燕国。这是战国末期秦军遭到的一次最大的歼灭性打击。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军又发动了对赵国的第二次进攻,且兵分南北两路向邯郸进迫。李牧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不可能迅速攻破,遂决心将主要防御方向放在北面,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于是部署司马尚军在邯郸以南据守长城之线,而自率主力北上,结果与秦军所率部队在番吾附近交战。李牧指挥赵军向秦军猛攻,大败秦军;尔后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军会师后,向南路秦军反击,又获得胜利。这样,秦军第一次大举攻赵的计划,又一次被李牧粉碎了,同时李牧也使得秦军三年内未再攻赵。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王嬴政于灭韩之后,向赵国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命王翦、杨端分兵南北两路向邯郸进迫。李牧仍采用一贯战法,筑垒固守,避免仓促决战。秦军多次进攻,但都被李牧给逼了回去而不能有所获,从而陷入劳师无功的地步。王翦利用赵王迁庸碌无知,其宠臣郭开贪财好利和嫉贤妒能的弱点,实施反间计:一方面停止进攻,保持对峙,派使者去赵营见李牧和谈;一方面派间谍带重金潜入赵都,买通郭开,散布流言并向赵王迁告密,说“李牧和秦私自讲和,相约破赵之日,分地代郡”。愚蠢的赵王在奸臣的谗言下任命赵葱为大将军,接替李牧的指挥权。正在前线督战的李牧得到被贬的消息后,悲愤交集,不肯受命。赵王竟下令将李牧斩首。李牧死后,秦军乘势猛攻,很快歼灭赵军,占领邯郸,俘虏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