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大将。一生光明磊落,百战百胜,使赵国成为东方强国。其“将相和”的故事流芳千古。然而,耿直磊落的廉颇,老当益壮,却遭到小人陷害,终不复用。
负荆请罪长平固守
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领兵伐齐,攻下了齐国的阳晋城,战功显赫,被赵王拜为上卿。后来,秦军伐赵,占领了石城。并以此为威胁,秦王要求与赵王在渑池这个地方举行会盟,赵王非常害怕不敢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之后,认为此行非去不可,它关系到赵国在诸侯间的声誉和赵王本人的颜面,由于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地安排保证了赵王的安全,同时由于蔺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地与秦王周旋,使得秦王不仅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且还提高了赵国在诸侯间的影响力。
渑池会盟,蔺相如居头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认为自己有攻城略地、扩大疆土的大功,而蔺相如却只靠动动嘴皮子就位高于自己,实在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听说后,为避免正面的冲突,便尽量回避着廉颇,并且还称病不去上朝,有时看到廉颇也要绕道而行。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之后,深受感动,负荆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
其后,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歼灭他们的一支部队。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又征伐齐国,又连取齐国9座城池。次年攻打魏国,攻破防陵、安阳城。正是由于廉、蔺二人合心,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赵国从而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兵东进的屏障。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赵孝成王六年(前260),秦国派重兵攻打赵国。这时,赵国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只有廉颇率赵军采用坚壁固守的策略,意在消耗秦军,使其不战而退。纵使秦军多次挑衅,廉颇亦坚持不应战,使得秦在此用兵三年亦无所获。所以,双方一直在长平这一地区相持不下。秦王素知廉颇智勇双全,战无不胜,又知道廉颇与赵孝成王有隙,所以派使臣带着重金和宝物去贿赂赵王的近臣,又派间谍到赵国,利用反间之计,使间谍到处散布:秦国所害怕的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已经上了年纪,不能领兵作战,所以不敢与秦军交战,只能坚守不战。
赵孝成王早就对廉颇坚守不战不满意,现在又听到朝廷内外,街谈巷议的种种流言飞语,便愈对廉颇的积极防守战略有看法,于是便命令廉颇迅速出击,尽快与秦军决战。廉颇熟知军情,计策已定,认为决战时机不到,所以依然坚持自己的防守战略,不出兵与秦军决战。
由于赵孝成王不了解廉颇的战略战术,所以对廉颇的不出战极为恼怒,认为廉颇拒不执行命令,便下令撤掉廉颇的军职,以赵括代替廉颇为赵国大将,指挥赵军与秦军决战,最终导致长平兵败,赵国元气大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长平之战后的第5年,燕王见赵国在长平遭受重创至今未恢复,且大将廉颇又上了年纪,就让大将栗腹率领燕国10万大军攻击赵国。
面对强敌赵孝成王只好再次任命廉颇为大将,统率赵国军队抗击燕国大军。廉颇运筹谋划精密,战斗指挥得当,在都城(今洞北高邑县一带)大破燕军,擒杀栗腹。燕军大败,四处溃逃,廉颇乘胜追击,攻入燕国境内,对燕国实施包围。燕王见势不妙,急派使臣到赵国求和,愿意割让5座城邑给赵国,请求讲和,赵国同意。赵孝成王十分高兴,封廉颇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悼襄王与廉颇不和,廉颇作为赵国元老重臣,常常劝告赵王之失,使襄王更加不满。不久,赵悼襄王就任命乐乘为赵军统帅,取代廉颇。廉颇一怒之下,率军攻打乐乘,乐乘自知不是对手,逃走。廉颇于是带着自己的亲信,投奔魏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住下。然而廉颇在大梁住了很长时间,魏国都没有予以任用。廉颇心中非常不悦。
而自从廉颇被赵王赶走后,秦军多次围攻赵国,赵国时时受到威胁。赵悼襄王这时便想重新召回廉颇统领赵军,抗击秦兵;而廉颇自己也思念赵国,想回赵国统兵御敌。赵王便派使臣去探视廉颇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便以重金贿赂使臣,令他诋毁廉颇,使廉颇不得回赵国。
廉颇见到赵国使臣十分高兴,为了表示自己老当益壮,还能统兵打仗。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还披上战甲,跨上战马。然而,赵国使臣却回国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是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时,没多大一会就上了三趟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便没有任用他。
楚国听到这消息后,便派人到了魏国,秘密把廉颇接到楚国,并任命廉颇为楚国大将。然而廉颇虽人在楚国,心却在赵国,时时刻刻想着为赵国统兵作战。最后,廉颇殁于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