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生卒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军师,着名军事策略家。本名不传,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阿城镇、鄄城北一带)。着有《孙膑兵法》传世。
受害入齐赛马谈兵
战国时代的齐国,地处东方。南有泰山,与楚、鲁、宋接壤;北隔渤海,与燕相望;西有清河,与赵、魏为邻;东滨大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封建制的出现也比较早。孙膑便出生于这里。
政治上的变革,经济文化的发展,频繁而激烈的战争,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军事思想的发展,也影响着孙膑的成长。
孙膑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报效国家,就拜隐士鬼谷子为师。由于他一心致学,虚心求教,所以很得老师赏识。当时和他一道学习的还有庞涓,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孙膑到了魏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庞涓更加确认孙膑比自己优秀许多,所以更加地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割去他的膝盖骨,并在其额头刺字。但孙膑并未因自己受刑罚而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是待机奋起。不久,有位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并引荐给了齐国的大将田忌。经过一番深谈,田忌非常佩服孙膑的才能,将其奉为上宾。
孙膑住在田忌府中,使田忌有机会与孙膑朝夕相处,经常谈论兵法。田忌对孙膑的远见卓识深为敬佩,常以师礼事之,每有所言,无不信从。
当时,田忌经常和齐宗室公子们赌赛马,但赢的次数不多。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发现双方的马脚力相差无几,但田忌却赛三场输三场。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下次赛马,您只管下大赌注好了,我负责有办法让您取胜。”
田忌虽然不知道孙膑有什么妙计,但对孙膑的话深信不疑。到了再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就下了3000两黄金的大赌注,每场赌1000两。临赛前,孙膑对田忌说:“今天赛马,第一场先用下等马对国君的上等马;第二场再用上等马对他的中等马;第三场用中等马对他的下等马。”田忌按照孙膑的计策行事,结果,第一场输了,第二、第三场都赢了。三局二胜,田忌赢了齐威王千两黄金。
由于以前都是田忌输,这次却是田忌赢,这使齐威王十分惊讶。因为齐威王觉得,他的马实力比田忌的强,怎么会赢一局而输两局呢?就问田忌取胜的原因。田忌便把孙膑替他出主意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齐威王。齐威王听了,很想见见这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孙膑,就传令召见了他。齐威王同他谈兵法,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于是,齐威王更加敬重他了。
两败魏国显名诸侯
魏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准备以孙膑为将,孙膑辞谢说:“受刑之人,身体残损,有辱君威,不宜担任主帅。”于是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做军师,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
当时田忌建议直接出兵赵国以解赵国之围,孙膑劝阻道:“避实就虚,在形势上阻遏制止住敌方,自然就可以解围。现在魏国攻打赵国,其精兵强将自然全部赴往前线,老弱残兵留守国内,如果您此时引兵围攻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军自然回撤,因为它不会看着自己的都城失守而还在外谋求利益。这样我们就一举解了赵国的围,又收到了攻击魏国弊弱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邯郸之围果然迎刃而解,魏将庞涓引兵回撤进行自救。然而,这时孙膑又建议田忌将齐军主力埋伏在魏军必经的桂陵,准备与魏军决战。庞涓日夜兼程,急奔大梁,人困马乏;齐军以逸待劳,准备充分,围歼魏军。庞涓果然中计大败,齐军大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过去13年后,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告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认为救韩败魏有利于图霸大业,所以想出兵救韩,便召集群臣谋划出兵救韩的策略。齐相邹忌生怕田忌、孙膑再立大功,名位高于自己,因此反对出兵;田忌主张尽快出兵,救韩迟缓,韩国降魏,对齐国不利;孙膑提出“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策略,即出兵救韩,但不宜过早,先叫韩与魏交战,到双方都有大量消耗、损伤后,再出兵救韩,这样不仅可以不用消耗大量兵力就可救下面临危亡的韩国,使齐有恩于韩,同时又可以趁魏国疲惫之际,给其重创。齐宣王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再次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齐军直奔大梁,威逼魏都。魏惠王闻讯,立即下令停止进攻韩国,调回庞涓,命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要与齐决一雌雄。庞涓本来就对孙膑恨得咬牙切齿,加上又想报桂陵失败之仇,所以有备而来,来势凶猛,准备一举打败齐军。
孙膑详细地考察、分析齐、魏两军的战略形势和各自特点,从而采取了自己的战略战术。他没有直接迎击魏军,而是采取了当魏军回师大梁之际,齐军向西进发。当庞涓赶回大梁时,齐军已经越过西部边境进入了魏国。
接着,孙膑又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骁勇剽悍、轻视齐军的心理,示之以弱,透敌追击,然后乘隙给予致命的打击。孙膑还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即一和魏军交战,便立刻率军向东撤退,途中逐日减少宿营地所筑的军灶数目,让敌人以为齐军每天都有大量的士兵逃跑,从而助长他们的轻敌情绪,引诱其冒险深入;然后,选择有利的时间、地点,采用伏击的方法,集中力量,一举将他们歼灭。
而后来的结果确实如孙膑所料,庞涓领军自韩国回到魏国,见齐军已经撤走,便以为齐军胆小,不敢与之交战,就下令魏军全速追击。第一天庞涓赶到齐军的宿营地,发现齐军留下的军灶到处都是,足可供10万人使用。但是第二天,庞涓率魏军追到齐军的宿营地,发现军灶减少了一半,只够5万人用了。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宿营地的军灶更少了,仅够3万人用了。一向自以为是的庞涓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兴奋地对部下说:“早知齐军怯阵,不敢同我作战。没想到才3天,人就跑了多一半,这次非将其全歼不可。”于是,丢下步兵、辎重,只率领一支轻人装精锐部队,连夜追赶齐军。
当时正值十月下旬,天上没有月亮,夜色异常昏暗。魏军的前锋刚进入马陵道,就被横七竖八的树枝挡住去路。庞涓知道这个情况后,便亲自前往察看。他向前走不多远,便发现道旁有一棵大树,树被刮干净了皮,且上面隐隐约约似乎写着什么,只是看不清写的是什么,于是就叫士兵点起火把来照着看。
火把点着了,在漆黑的夜晚,火光显得格外明亮。庞涓看到“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大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连说:“不好!不好!”但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埋伏在两旁的齐兵,却已经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冲着火光射来。魏军顿时大乱,纷纷死在乱箭之下。齐军伏兵乘势冲杀过来,喊声震天。庞涓知道,这次自己是真的败了,遂自刎而死。
齐军乘胜追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因此也名扬天下。后世看到的《孙膑兵法》是孙膑及其后代所着,它不仅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光辉军事思想,同时又结合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有所发展和创新,是先秦战争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