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1478 字 9天前

吴起(?-前381),战国初期着名军事家和政治革新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着有《吴子兵法》。

去鲁仕魏战功显赫

吴起少时家中殷实,但由于吴起本人不好读书所以仕途不顺,再加上又喜好浪**,不务家业,所以家境日渐衰落。因此有人讥笑吴起无能,吴起一怒之下就杀死了诽谤之人。也正因此,他不得不逃离家乡卫国。临行前,他咬破自己手臂对着母亲发誓说:“吴起将来不做卿相,便不会回到卫国来。”

离开卫国后,吴起投奔到孔子的弟子曾子门下,拜曾子为师,学习儒术。不久,吴起母亲去世,他没有回去奔丧,为母亲送终、守孝。曾子作为大孝之人,不仅力倡孝道,而且要求实践孝道。因而认为吴起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之人,而与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吴起离开曾子之门后,便开始熟读兵书,研究兵法,探索韬略,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够侍奉鲁国君主,为鲁国出力。当时适逢齐国进攻鲁国,吴起以兵法说服鲁君。鲁君想用吴起为将率兵抵抗齐国军队入侵。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便有人对鲁君进谗言道:“吴起的妻子为齐国人,他怎么会为鲁国着想呢?”鲁君开始怀疑吴起的用心。吴起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并进而取得鲁君的信任,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鲁君终于任命吴起为将,吴起率领鲁国军队打败了齐国,取得了胜利,从而声名显赫。

鲁君本想重用吴起,但又有人以恶语攻击吴起说:“鲁国是小国,而现在因重用吴起却有了好战之名,则其他诸侯国必然要来攻打。且鲁、卫为兄弟之国,而君用起,是弃卫也。况且吴起为残忍之人也,用之必多事。”鲁君对吴起又产生了疑心,便罢免了吴起。

吴起由于在鲁国得不到重用,便离开了鲁国。他听说魏文侯贤明,便想到魏文侯手下做事。魏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吴起这个人贪财而好色,人品有许多缺陷;然而却善于用兵,其指挥作战,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于是魏文侯用吴起为将,统率魏军抗击秦国,连拔五城,大胜而还。

公元前406年,吴起率军越过赵国,进攻中山国,经过三年战争,将其灭亡。接着,吴起又率领魏军,与韩赵联军一起,东伐齐国,一直打到灵丘(今山东滕县东),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由于吴起善于用兵,功勋卓着,所以在魏国深得人心,在相国翟璜推荐下,吴起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郡守。在镇守西河期间,吴起与士兵们一起生活,衣食和最低等的士卒一样。一次,军中有一个士兵生了疽疮,红肿溃烂,恶臭熏人。吴起得知后,就亲自去为他吸吮脓血,洗伤敷药,像对待同胞兄弟一般关怀备至。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吴起爱兵如子的行动,就传遍了全军上下,将士们无不深受感动。后来,这件事传到那位士兵的家中,其母竟放声大哭起来。人们觉得奇怪,便问道:“吴将军亲自为你儿子吸吮脓血,治好恶疮,你不但毫无感激之情,却反而痛哭流涕,是何道理?”老妇人回答说:“诸位有所不知,当年吴将军也为我的丈夫吸吮过脓血,治愈过恶疮。为了报答将军的深情厚义,因此他作战时总是一往无前,视死如归,不久即战死了。现在我儿子受恩图报,不知又将死于何处了,这怎能不叫我伤心落泪呢?”这段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不论细节是否属实,吴起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同衣同食,因而深得人心,是可以肯定的。吴起“爱兵”,是他治军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严刑峻法。有一次作战,一个士兵未奉命就奋勇进击,斩获敌首两级而还,吴起不但不赏,反而命令立即斩首。军吏劝谏说:“此材士也,不可斩。”吴起说:“有勇有谋也许不假,但是军人行军打战,讲究的就是纪律,否则要军法何用?所以须处死。”

吴起任西河守将,从而有力地抗击了秦、韩两国对魏国的侵入,所以威信极高。而魏国选相时却选了田文,这引起了吴起的不满。所以他就去找田文理论,说:“我和你比比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呀!”吴起说:“指挥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捐躯,敌人不敢侵犯,我俩谁行?”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我俩谁行?”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守西河,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赵国都屈从于我们,我俩谁行?”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何道理?”田文说:“因为国君还年轻,大臣未心服,百姓不信任。在这种时候,要领导群臣百姓团结一致,是要靠你,还是要靠我?”吴起沉默了良久之后说:“靠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务之所以比你高的原因。”吴起这下心服口服。

田文死后,公叔接替了相国的职务。公叔娶了魏武侯之女为妻,才能不及田文和吴起,他唯恐吴起看不起自己,所以就对吴起起了谋害之心,因此就在魏武侯面前屡进谗言,说:“吴起虽才干出众但却看重功名,魏国太小且又与强秦为邻,恐怕他自恃才高,没有久留事魏之心,我们不能不早加防范。”起初,魏武侯还没有在意,但“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天长日久,魏武侯就产生了戒心。为了试探吴起,武侯依公叔之计,将另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看吴起态度如何。公叔深知吴起为人有气节、重声誉,就事先故意邀吴起到自己府上,让自己的夫人做出种种骄横的举动和侮慢的态度,吴起见公主如此难以伺侯,就辞谢了武侯的一番美意。武侯因此就以为吴起真的没有“久留事魏之心”,便不再对吴起信任,并撤了他西河郡守的职务。在这种情况下,吴起也生怕武侯会进一步降罪,公叔、王错会继而设谋陷害,便于公元前383年离开了魏国。

去魏仕楚改革亡身

吴起离开魏国后来到了楚国。楚悼王熊类早就对吴起仰慕不已,又正值谋求改革图强之际,遂任命吴起为北部边防要地苑(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又升为楚国最高军政长官的令尹,辅佐熊类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吴起改革的中心,是从政治、经济上打击、限制旧贵族势力,加强军队建设,厉兵秣马,以图将来争雄天下。其具体措施:彰明法制,审定律令,裁减冗员和无能官吏,废除公族疏远者的爵禄用来抚养战斗之士,以增强战斗力。同时斥逐高谈阔论的游说者,用以统一国家的舆论和集中大众的思想。在吴起的锐意改革下,楚国渐渐强盛起来,南平扬、越,北并陈、蔡,退三晋之兵,西伐强秦,势如破竹,威慑周边的诸侯国。

吴起的改革损害和威胁了楚国贵戚的既得利益,他们都想杀了吴起。也就是在这众愤难平的时候,全力支持吴起的楚悼王熊类突然病死。这便给了旧贵族以借口,他们乘机作乱,向进宫治丧的吴起发动攻击。吴起自知此劫难逃,便逃到楚王灵前,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想着这样便可以使作乱者有所顾忌,不敢乱来。没想到,这些贵族竟非杀吴起不可,箭头不仅射中了吴起,亦射中了王尸。楚国法律有“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的规定。楚肃王熊臧即位后,因射吴起并中悼王尸而获罪致死者达70余家。但吴起的尸体,也终被车裂肢解,吴起死时约60岁,在楚共约4年。

吴起一生为鲁、魏、楚三国建立了巨大的功勋,但由于他是一个站在变法前列的改革者,所以在三国都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和迫害,并为此而献身。这亦表明了新旧贵族之间的斗争是多么的激烈。吴起虽然“身败”而死,但并未因此“名裂”。他在政治、军事上的业绩,一直为后人所景仰。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他的军事理论名着《吴起兵法》,也和《孙子兵法》一样为历代军事家们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