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之后,谁都知道,接下来必须有人迎接刘备的怒火。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孙权把关羽的头颅送到了曹操跟前,想把袭杀关羽的主谋罪名交到曹操手上。曹操哪里会接这个锅,他以超高规格厚葬关羽,并不承认袭杀关羽是己方的意愿。
但曹操的寿命这时候也走到了终点。
据说曹操从汉中撤退后回到洛阳,命人在那里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并亲自监工。
要建宫殿,就要用到好的木头。一天,一个叫苏越的工人正在挖掘一株品质上等的梨木,发现被挖断的树根中竟流出似血的红色**。见此情景,工人们一片哗然,监工曹操循声而至,看到树根流出的“血液”后十分厌恶,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回去之后他就得了急病,没过几天,魏王曹操薨。
这个故事大概是靠不住的。
较为靠谱的说法是,曹操常年患有头风病。当时人所谓的“头风”有可能是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曹操此病迁延日久,某一日突然加重,引发脑血管意外,导致他猝死。其实,这也怪曹操自己寻死。
东汉末年有一个精通经学的士人,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自学成才,成为当时医学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不仅能药到病除,断人生死,更有一手以麻沸散镇静止痛兼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的绝技。此人便是华佗。
这样的人才,曹操自然不会放过,况且他自己就是头风难治的久病之躯。于是,他给华佗安排了个专给自己看病的差事。
华佗既为大医,自然对患者一视同仁。他给曹操诊治后,曹操的症状立即缓解,但华佗仍然直言不讳:“丞相这个病是顽疾,短时间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调理才能延年益寿。”
曹操想:“没事啊,反正你就在我身边当差,不管多长时间,只要能根治,怎么搞都行。”
可这个工作干得时间一长,华佗自己不乐意了。他堂堂一个读书人,本是“天子、诸侯、大夫、士”贵族阶级中最末一等的,再不济也是百姓“士农工商”中最高一级的“士”,结果现在混成倒数第二,成了仅比最不受人待见的商人高一点儿的“工”,他怎么会不懊恼?况且以前他游历民间悬壶济世,处处救人于病痛,何等受人尊敬,现在却成了笼中的金丝雀,整天只能对着一个喜怒无常、杀人无数的头风病患者,如何能高兴?
加之华佗在曹操身边待久了,可能对他在朝廷上的所作所为也有所不满,因此便萌生了去意。于是,华佗托词说:“我接到家里来的家书,想回去一段时间。”
曹操这时候已不犯病,就答应给华佗放个长假。
结果,华佗回到家后便再也不想回去,修书一封告诉曹操:“我老婆病了,需等她病好再回去上班。”
曹操不疑有他,心想华佗医术那么高,总不能连自己的老婆都医不好。可他没想到,华佗的假期一延再延,时长都超了好几倍,他却仍以“老婆病没好”为借口不回朝廷。时间一长,曹操的头风病又犯了,别的医生看不好,曹操只好三番几次写信叫华佗马上回来,还多次让地方官员上门催促。可华佗硬是不动,就差没给曹操写一封信,说:“我动作很慢,你忍耐一下。”
病人曹操头风发作,脾气就不好了。他派了个亲信去华佗家查看,并且交代道:“如果华佗的妻子确实病了,赐小豆四十斛,并准许华佗继续请假;如果她没病,马上把华佗抓起来。”
华佗的妻子当然没病,所以华佗进了许都的大狱,还被定了死罪。
当时荀彧劝曹操:“华佗是有真才实学的神医,况且丞相有病在身,还是留他一命为好。”
这时候曹操的倔脾气上来了:“若我有病就要留他一命,那我岂不是要受制于他?这哪里使得!”
于是曹操没听荀彧的建议:“没事,天下之大,还愁没有医生比得上这个鼠辈(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杀华佗。
时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没想到,天底下还真没比得上华佗这个“鼠辈”的医生。从此,曹操屡受头风病折磨,不过他还挺嘴硬,就是不肯认错:“华佗那厮其实能治好我的病,但他故意不根治,就是想以此要挟我。”
十二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突发疾病,太医救治无效,庚子日曹操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