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病逝后,他的世子曹丕继承了魏王的王位,汉王朝随之走到尽头。
至于曹操自己是否想篡汉,其实一直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都的时候,他还是个忠臣,顶多有点儿挟天子自重的心思。所以,在带有自传性质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说当年自己消灭袁绍后成为丞相,位极人臣,已经超过自己的理想。但后来随着曹操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他在朝廷内外的敌人一个个被消灭,他身边的亲信纷纷开始劝他代汉自立,曹操的想法可能也在变。可是他做了这么多年朝廷的“忠臣”,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恐怕都已经做出感情,想不做其实也很难。于是,他说:“如果天命在我们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
因此,尽管曹操到晚年封了魏公,又晋魏王,还加了九锡,已经是不是皇帝的皇帝,可他仍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是曹操内心矛盾的地方。然而,曹丕没有这种心理障碍,并且他对做皇帝一事早有准备。
即魏王王位后,曹丕很快就授意尚书陈群在朝廷推广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一种依据身世背景、才能和品行将人分为九等,然后根据评定结果为朝廷选官的制度。
曹丕这一手看起来是为了解决东汉末年崩坏的察举制度,以及他爹随心所欲地“唯才是举”所推出的新型选拔制度,其本质却是在维护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因为决定一个人等级高低的首先是其出身门第,这就造成了上品中没有寒门、下品中没有士族的景象。因此,这实际上是曹丕与当时的世家大族达成的一项政治协议。
既然是协议,那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支持曹丕称帝。
现在,曹丕已经拿出自己的诚意,世家大族自然也不能毫无表示,只不过谁也不好意思站出来打第一枪。到这一年的九月,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终于忍不住了,首先站出来建议:“魏应当代替汉,这是见于符谶箴言中的,而且符谶中提到的种种迹象已经显现。”
有人站出来之后,群臣紧张的心情立即放松,忙不迭地附和。魏王曹丕赶紧表示自己“不敢当、不敢当”。
这时候名义上还是皇帝的刘协还没表态呢!
但刘协的意见没人听,也不重要,况且大臣们也不允许他有其他意见。到了十月,刘协在群臣的胁迫下告祠高庙,表示要把皇位禅让给更有德行、更配得天下的曹丕。曹丕当即拿出三份事先准备好的表示推辞不受的上书,逐一送到刘协面前,走完过场形式。
与此同时,曹丕命人在繁阳筑坛,并于十月辛未日上坛受玺,正式即皇帝位,并改元黄初。
可怜的刘协连口头表示抗议的权利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大汉朝就这么在他手上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