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英雄无尽的遗憾(1 / 1)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关羽开始从襄樊前线撤退,在南郡辗转一个多月,最后无奈之下败走麦城,随即被俘,然后被杀。

或许不少人会有疑问:关羽为什么要走麦城?他就不能退守零陵、武陵等地等待益州的增援,然后伺机反攻吗?

答案是当时已不可能。

在刘备占有的零陵、武陵、南郡三郡中,南郡的位置最为重要,把持着进出益州的要道。关羽从樊城前线撤退的时候,曹操担心孙权会趁曹仁和关羽疲兵相斗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坐收渔利,于是严令禁止曹军追击。因此,关羽撤退后第一选择并不是直接退到益州,而是夺回江陵和公安。

夺回南郡,荆州的西部就还在刘备手里;若退回益州就意味着丢了荆州,而丢了荆州,刘备或许不会说什么,但关羽自己肯定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的。所以,夺回南郡是首当其冲的要务,逃回益州只是关羽最后的选择。

在准备夺回江陵和公安之前,关羽曾派人到城中打探消息。按照正常情况,城市被对手占领,必然会遭到抢劫和破坏,这可以点燃将士们复仇的怒火,但吕蒙和陆逊实在太鸡贼,兵不血刃地夺取江陵和公安之后,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对从军者的家属更是予以安抚和优待。有一个吕蒙自己的亲信部下,下雨时因为拿了百姓的一个斗笠盖在官家的铠甲上,以免铠甲被淋湿,就被吕蒙以违反军令之罪“垂涕斩之”。

这太狠了,一下震慑军中,无人再敢骚扰百姓,南郡一度出现路不拾遗的景象。吕蒙还一天两次派人去慰问城中军属,缺钱的给钱,缺粮的给粮,生病的包治疗。结果,关羽派去打探情况的人回到军中把看到的如实告知众人,士兵们的斗志一下子低落到谷底。

虽然关羽平时对士兵们很好,但再好也比不上家人重要,于是士兵们不但不愿意跟随关羽攻打江陵和公安,还开始逃亡,而且逃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等关羽在江陵和公安之间辗转一个多月,不得已承认自己已然失去夺回南郡的机会时,他反击和逃生的时间窗也已经关闭。

当然,零陵和武陵不是不可守,但是要早。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从樊城撤回来后,关羽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第一时间派信使回益州求援,同时军队立即撤退至零陵、武陵,死守两地,等待益州的增援,再伺机反攻南郡。这样一来,零陵、武陵未必会陷落,关羽也不一定会身死,但以关羽高傲的性格看,他注定不会选择这条路。

表面上看,荆州的失败是关羽的性格问题造成的,正是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让他很难和同僚相处。糜芳和傅士仁为什么没抵抗就投降?况且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跟刘备也算荣辱与共,怎么就投降了呢?就是因为关羽平时对他们并不好。关羽在襄樊前线作战的时候,糜芳和傅士仁因为督运军粮不力被关羽放狠话:“回去就按军法治你们的罪。”

二人一想:“既然让你关羽回来我们就得死,那干脆让你回不来。”

是不是对士大夫好的人,下场就会比关羽的强呢?也不尽然。张飞在待人上就和关羽完全不同,“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的结局又如何呢?被手下两个士兵杀死。

那在荆州的问题上,刘备集团当时有没有可能避免关羽的悲剧?

理论上是有的,那就是在关羽身边留一个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政委。当然,这个人首先必须能得到关羽的认可。

刘备集团里有这样的人吗?

好消息是有,那就是诸葛亮;坏消息是,只有诸葛亮。

其实,一开始刘备是让诸葛亮留守荆州的。问题是,刘备在争夺益州的时候兵力不足,把张飞、赵云、诸葛亮都从荆州调走了。刘备夺得蜀郡之后,诸葛亮就一直留在成都负责后勤工作,这工作同样没人能够替代他去做。而诸葛亮被调入蜀郡的直接原因是庞统的阵亡,如果庞统不死,他和诸葛亮之间可能有一个会被留在荆州,那南郡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就如同当年刚得兖州的曹操,张邈和陈宫叛变之后,吕布几乎占领了整个兖州,全赖谋士荀彧为曹操守住最重要的鄄城,曹操日后才有翻盘的资本。

从这一点看,庞统的意外阵亡才是这其中的关键。

说到这里,不禁又得重提曹操和刘备这对对手在招揽人才方面的不同做法。

对于如何吸引人才,曹操和刘备的方法各有优劣。曹操有一面大旗,那就是皇帝。他用皇帝的名义招揽人才,好处是见效快、招到的人数多,毕竟是为天子做事,说出来面子上有光;坏处是有的人才真的是冲着皇帝来的,于是朝廷中支持曹操的人很多,反对曹操的人也不少。

刘备招揽人才靠的是意气相投。真正让刘备看上的人,刘备是一定要跟他生活在一起的,甚至睡觉都睡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人才对刘备都忠心耿耿,在忠诚方面没有问题。可以刘备的精力和资源,其所能寻找到的人才中,真正能和他同榻抵足而眠的精英少之又少。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从头到尾,刘备手下一直没几个说得出名字的人才,武将不过关、张、马、黄、赵,顶多再加个魏延,谋士则只有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而且,庞统和法正虽惊才艳艳,却英年早逝,没有获得太多的表现机会。长期以来,唯一能称得上刘备军师的,只有诸葛亮。

整个刘备集团中称得上号的,翻来覆去就这几个人,太少了。当然,这样说显得我情商不足,高情商的说法应当是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异常稳定。

所以,顶尖人才不足才是导致荆州丢失的根本原因,但这是刘备集团解不开的死结。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一月到十二月,关羽一直在南郡盘桓,除了他自己的亲兵,其他大部分士兵几乎逃亡殆尽。而在这段时间里,吕蒙和陆逊不仅夺去了零陵、武陵两郡,还占领了夷陵,扼住出入益州的水路。

这时候关羽的目标不再是夺回南郡,而是保住自己的性命。要保命,关羽只能走麦城,然后通过山间小道辗转回益州。

但现在主动权已经不在关羽手上。

孙权也知道麦城是关羽最后的退路。等关羽进了麦城,吴军士兵立即把麦城围了个严实,孙权还派了个人去城中和关羽接触,希望他能够投降。

此时的关羽已非当年在下邳的关羽,穷途末路之际他只能做最后一搏。他让士兵在城头立起假人,宣称要投降,试图迷惑吴军,然后瞅准时机率士兵四散突围。

冲出麦城后,关羽身边除了儿子关平,只剩下十几个人。但孙权预料到关羽会来这招,早就派朱然和潘璋率队伍在麦城外的道路旁埋伏。关羽冲出麦城后,走到章乡就被潘璋手下一个叫马忠的擒住。

之后的结局已没什么好赘述的,关羽和儿子关平被斩于临沮。

关羽的失败不仅让自己丢了性命,还让刘备失去了最好的兄弟、最忠诚的手下和最勇猛的将军,以及极其重要的荆州,失去了日后争夺天下的资本。然而,在无数机缘巧合之下,关羽的忠义让他的身份、地位在死后得到飞升,最终在清代光绪年间到达顶峰,获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二十六个字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达到和孔子平起平坐的圣人级别——这个说法从某种角度说有失偏颇,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现存关帝庙三万多座,而孔庙在鼎盛时期数量也不过是现存关帝庙的十分之一。

但不管怎么样,荆州的失败是关羽的不幸,更是刘备的大不幸。

我承认自己有英雄情结,而关羽正是历史上最受人追捧的英雄之一。按这个节奏,如果在几年前,我还能继续再吹一章,但自从打开手机就是满屏的“魔关羽是最好的开局武将”之后,我觉得还是算了,真正的英雄人物是要放在心里尊重的,不应该被过度消费。

那这里只剩最后一个问题:从襄樊战役正式打响到关羽败亡,前后差不多有半年时间,为什么刘备没有给关羽增援?

因为刘备想不到。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军队的气势达到顶峰。樊城在关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破城指日可待。如果关羽真拿下襄阳和樊城,之后他大概率会先稳固地盘,未必会马上有大的动作,比如直扑许都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增援的意义并不大。即便后来曹军的增援来了,关羽兵力不足,不能抵抗,他也能退回南郡,维持开战前的状态。可谁能想到,这个时候孙权会在关羽后方插上一刀?等关羽从樊城退回来,想夺回南郡而不得的时候,孙权的队伍已经占领连通益州的要道,关羽方面恐怕连信都送不出去。刘备根本没法儿知道关羽的危机,而当关羽被俘的消息姗姗传到成都时,做什么都已来不及。

而整个东汉王朝就在这时走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