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1 / 1)

曹操首先错在他休息了两个月。

他本来可以在当阳大败刘备之后继续追击,若说他手下的五千骑兵一日一夜跑了三百里,实在已是强弩之末,那他完全可以从后面的队伍中另派大将率万把人继续追击刘备,把刘备赶到苍梧太守吴巨那里。但曹操没有。当阳一仗之后,处于逃命状态的刘备在半路追上了走水路的关羽,两人一会合,决定不去江陵了,转而跑去江夏与刘琦会合。曹操则带人占领了军事重镇江陵。

为什么?

因为江陵有大量战船和军需物资,比起只带着几十个人跑掉的刘备,曹操更注重这些。而且,有江陵的战船和物资,曹操就方便继续前进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曹操大概就已有继续攻打孙权的打算,所以他停下来准备了两个月。

曹操虽眼见刘备带着几十个人走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刘备还有两万人马,而刘备新任的军师诸葛亮只身到东吴之后竟然迅速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军事联盟。

诸葛亮到柴桑见到孙权后,两人上演了一场堪称经典的表演。

首先,在是否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问题上,孙权表现得摇摆不定,口头上并不做表态。诸葛亮一看这情况,知道自己再不发挥一下事情肯定成不了,于是跟孙权说了下面这番话。

诸葛亮一开口就语出不凡,完全不提自己来求援的事情,而是处处为孙权着想:“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玄德在汉南招揽人马,和曹操一起争夺天下。可现在呢,曹操抢先一步平定北方,又夺得荆州,威震四海,刘玄德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跑到了这里。接下来请孙将军自己掂量掂量自己,如果能以吴、越两地与曹操抗衡,就应该及早与之翻脸;如果不行,那便不如跟刘琮一样束手就擒。像将军这样表面臣服,其实心里犹豫不决,倒霉的日子不远了。”

孙权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糊弄的人。他一听,不由得冷笑:“那刘玄德为什么不投降呢?”

诸葛亮一脸大义凛然地答道:“想当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匹夫,尚且守义不辱。何况我主刘玄德,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望所归,天底下的士人向往他就跟河流向往大海一样。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也是天命如此。至于投降,想都不要想!”

孙权被他这么一激,勃然而起,马上表态:“既然如此,我孙某也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联合刘玄德对抗曹操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按常规的解读,这场对话对于诸葛亮而言当然是一场表演。现在整个刘备集团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只有联合孙权才可能活下去,是不可能为了什么“守义不辱”而放弃联合的。另外,诸葛亮还很巧妙地把自己一年前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谋划的战略透露给孙权,且与鲁肃给孙权提出的战略不谋而合,这更增添了孙权的信心。

不过,孙权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的演技所蒙蔽了?或许未必。这次会面对后来三国的走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通过诸葛亮的话,孙权摸透了他的底线:就如同鲁肃坚决主张荆州不能落入曹操手里一样,只要刘备集团没有能力正面对抗曹操,那么诸葛亮必然是坚持连孙抗曹的。虽然当时诸葛亮还是个不知名的人物,但当他后来名重一时,他的主张成为整个刘备集团的策略方针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才导致后来孙权敢一再在这个底线之上反复横跳。

而且,孙权的表演比诸葛亮的更出色。看起来孙权是被诸葛亮说动的,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当然,我不能否认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天赋在其中的作用,虽然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太大的名气。此外还有曹操给予的军事压力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孙权自己。

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不会不懂,现在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再坐看曹操干掉刘备,占有整个荆州,那接下来江东又岂能苟安?并且,对于孙权及孙权家的人,名誉上的东西可以不在乎,但在保持江东独立这件事上,他们一贯持强硬态度。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曾用皇帝的名义给孙权下诏,让孙权派一个儿子到许都做人质。当时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曾拍板支持周瑜的观点:“如果质子,就会受制于曹操,以后不得不跟在曹操屁股后面做事,到时候孙将军你顶天不过得一个侯爵,出门不过跟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怎么能和如今在江东南面称孤相提并论?”

另外,孙权还是三国三巨头中最善于搞平衡的。自从鲁肃给他提出统一天下的“三步走”方案,在没有把握独自对战强敌之前,孙权的战略方针就是联合相对势弱的一方,对抗相对强势的一方,从而维持三家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孙权敢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出人意料地进行偷袭。现在曹操的水军已经开到长江边上,不管曹操是不是真要打江东,孙权都必须将其视为宣战,从而进行反击。不然,他和刘琮又有什么区别?

但孙权有自己的障碍:谁能替自己去对抗曹操?诸葛亮是很厉害,但他是刘备的人;鲁肃是很有头脑,但他是个谋士,偶尔用他在路上打个埋伏可以,要担起以弱胜强对抗曹操的重任怕是不能;至于自己手下包括张昭在内的其他人,听说曹操带了八十万水军来,其反应跟刘琮手下那些人没什么差别——吓都吓死了,唯一的愿望就是赶紧投降,免得误遭曹丞相的屠刀。

好在江东还有一人,不但不惧曹操,并且有能力替孙权担起对抗曹操的重担,这个人就是周瑜。

周瑜和孙策同龄,自小便是孙策的铁哥们儿,也是孙家最为得力的助手和死硬派。他的军事能力非同一般,是得到孙策认可的。于是,孙权召回正前往鄱阳湖训练水军的周瑜,向他请教最终意见。

周瑜的态度一如六年前那般强硬:“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现在他自己来送死,我们哪里有投降的道理!”

孙权就奇怪了:“曹操率几十万人杀过来,还没开打,我们这边的大臣便已吓死好几个,现在怎么就变成他来送死了呢?”

周瑜分析道:“曹操这时候有四个弊端:第一,西北的马超和韩遂还在,曹操的后方还没有彻底稳定;第二,北方人擅长马战,现在却跑来和我们比水军,这是以短击长;第三,现在是冬天,曹操擅长的骑兵因为草料不足,优势发挥不出来;第四,北方的军队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这四点是兵家的大忌,曹操竟然一条不落全犯了,这不是送死是什么?!请将军给我五万人马,我保证打败曹操!”

孙权这时才真的把心放下来。他当众拔出佩剑,一剑砍断了桌子的一角:“老贼(曹操)想废汉自立很久了,只因忌惮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和我。现在其他人都死了,只有我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有谁还敢说投降的,跟这个桌角一个下场!”

随后他跟周瑜交底:“公瑾,五万人马一下子凑不出来,但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三万精兵,并已备好战船和粮草,你先带去看看。打得赢最好,如果打不赢,我亲自带大军和老贼决一死战!”——这是什么?这就是孙权自己早就准备好对付曹操的铁证!

在荆州的曹操并不知道孙权已经准备好和他决战,但情报的缺失并不能成为阻止曹操的数十万大军踏平江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曹操打先锋的水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和逆流而上的东吴水军在长江上进行了第一次接触。

然后,曹操的水军被击败。

这个结果很正常,要是曹操的水军能打败江东的水军,那才奇了怪了。

于是,曹军被迫停了下来,驻扎在江北的乌林。周瑜的队伍驻扎在赤壁,两军隔江对峙,一直从十月相持到十二月。

然后,曹操又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太自信。既然两军相持,一时拿对方没办法,曹操就应该分兵夏口,从刘备身上找突破口,或者至少把刘备赶过江去,让他和周瑜待在一起。但曹操没有这样做,他大概认为自己只要拿下周瑜就能踏平江东,那时候龟缩在夏口的刘备将无路可逃,不战自败。

虽然曹军没有袭击刘备,但曹、周两军一对峙,刘备便已紧张得不得了。他在夏口日夜等待孙权的队伍来救自己,结果先等来的却是曹操大军集结的消息。等他好不容易第一次见到自己望穿秋水才盼来的周瑜时,却听到周瑜亲口说带来三万人,刘备皱起眉头,第一反应就是“恨少”!

也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现在不仅曹军的水军已集结起来,曹军的步兵和骑兵也陆续抵达乌林,乌泱泱有几十万人。这下刘备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周瑜也很无奈,自己分析得再到位,计划再完美,终究不能靠嘴挡住十倍于己的敌人,而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对他越不利。别的不说,单说曹军有这么多人,随时可以抽一支或几支队伍从其他地方渡江包抄自己。到时候腹背受敌,如何抵挡?

愁啊!

好在十二月的某一天,周瑜的部将黄盖巡江后突然发现了新的情况。他大喜过望,立即回来跟周瑜商量:“都督,现在敌众我寡,情况于我们不利,我们难以持久。但今天我发现曹军把战船用铁链连了起来,这下我们就有办法了。我们可以放一把火逼退他们(可烧而走也)。”于是,周瑜让黄盖写了一封诈降书,然后派人送到曹营。

这里出现了一个史学界争论许久的问题:是谁让曹军把船连起来的?《三国演义》里面说这是庞统的主意,但这肯定是胡说,因为当时庞统根本没机会出现在赤壁之战的战场上。

那曹操为什么把船都用铁链连接起来?到底是谁的主意?

其实,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根本不用人帮忙出主意,因为如果你是当时的曹操,你也会用铁链把船连接起来。

因为曹操的日子也不好过。

正如周瑜所预料的,来自北方的曹军到南方后水土不服,很快便有大量士兵生病,而荆州新投降的士兵,曹操又不敢信任。此外,虽然年初的时候曹军在邺城外的玄武湖里操练过一阵子,但平静的人工湖和波涛汹涌的长江能是一回事吗?把在游泳池里练游泳的丢到海里面,他就会扑腾吗?所以,说白了,那就是赶旱鸭子上架。曹操所谓的水军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形成战斗力,但这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荆州的不战而降被掩盖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万曹军过长的补给线给后勤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此,战争拖得久,对曹军同样不利。

既然对其不利,那就得尽早决战。

可士兵们根本不适应长江上颠簸的战船,何况里面很多人还生了病,而这时候已经不可能停下来等疫情控制住再慢慢训练水军。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退回去,先把新得来的荆州守住,然后过个一两年,等训练好水军,粮草也准备充足,再来。

但这时候的曹操可不想等。他征战多年,以寡敌众的次数多了,什么危险情况没遇到过?当年的黄巾军、袁绍,甚至吕布,哪一个不曾势大,不一样被他消灭?更何况曹操如今兵多将广,又携轻取荆州之势,正是气势如虹、势不可挡之时。眼下只不过遇到些许困难,又不是无解,根本算不得什么。只要突破长江,曹军的铁骑便可以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江东,到时候“飞龙骑脸”,怎么输!

决心和信心,曹操是有的,但困难也是可见的。要渡江就要击败周瑜的水军,这一点怎么才能做到?让队伍在长江上日夜操练?

曹操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那就换一种思维。北方的军队之所以不善水战,一是受船只的大小限制,施展不开;二是大江之上风浪颠簸,士兵适应不了。

怎么才能迅速解决这两个问题?很简单,根据常识便可得知:船的吨位越大,受风浪影响越小,也就越稳。

那么修大船、造航母?

那不仅花时间,而且船太大的话技术上也不允许。

还有没有能更快见效的办法?

有,就是把现有的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几条甚至几十条连在一起,再在上面铺上木板,把小船变成大船,把大船变成巨船。这样一来,巨轮不仅不再颠簸,战马在上面也如履平地,即使在江面上作战,也能发挥曹军陆军的长处。这样的话,曹军的劣势在局部又成了优势。

这是最省时省力且见效快的办法。不管这是曹操自己想到的,还是他手下的谋士建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其实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虽然说逆风也能开船是常识,但逆风放火,还得让火迅速烧起来,难度却颇大。

也就是说,曹操对局势的应对做得没错,周瑜应对曹操的办法也没错,错就错在大家都没想到,某一天,一向刮西北风的冬天偏会刮起东南风来。

曹操没有想到,所以他没有准备;周瑜没有想到,但他是有准备的。黄盖早已为这次行动准备好数十艘以速度见长的蒙冲斗舰,这些船外面蒙着用于遮挡的大块布料,里面装满了柴火和油膏,船两旁插着牙旗,后面各绑一艘用于逃跑的小艇。

眼下趁着东南风起,数十艘船驶离赤壁,往曹操的水军大营疾驰而去。

等船离曹营近了,江上的曹军哨兵很快就发现了动静,于是出言询问并警戒起来。黄盖原本的打算是到曹营跟前直接放火,不料中途就被发现了。不过,没有关系,他有B计划。他马上指挥手下齐声大喊:“投降了!投降了!黄盖投降来了!”

江东士兵的喊声惊动了曹营。如果黄盖真的投降,那是周瑜战败的预兆,更进一步说,就是曹操夺取江东的先机。于是,军营里的士兵纷纷拥到岸边,准备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然后,他们看到了火光。

难道曹操完全没料到黄盖会来这手吗?恐怕也不是。黄盖的诈降书被送到曹操手上时,曹操曾这样跟送信的人说:“黄盖怕不是诈降吧?如果是真投降,我当然是要给他封爵的,而且爵位要比其他人的都高。”

可见曹操心里还是存疑的,但架不住这些年来在北方接连的胜利已经让这个时候的曹操自信到自负的地步,他对自己即将获得胜利坚信不疑。况且曹操也想不出周瑜这区区几万人马如何能正面抵挡他的数十万大军。所以,在曹操看来,黄盖主动来投降是人之常情。如果拼死抵抗,那才是脑子坏掉了。

因此,等曹操亲眼看到黄盖的船时,时间已然不足以让他仔细思考“如果黄盖是假投降,他现在来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当黄盖的几十艘蒙冲斗舰燃起火,才反应过来的曹操已完全没有时间去下达应对的指令,更何况现在船上已站满踮着脚尖、准备见证历史时刻的士兵。

在强劲东南风的加持下,火船如离弦之箭般冲破曹军的水寨,燃烧的油膏让整个水寨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座巨大的柴火山,然后又迅速蔓延到岸上的营寨,整个乌林岸边瞬间成为一片火海。看到火船的第一时间,曹军那些挤在一起看热闹的士兵便已乱作一团。大家相互推搡,想迅速离开最危险的地方,却因为平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应急演练造成效率低下,谁都想抢先走,结果谁也走不了。

火烧、溺水、踩踏,曹军士兵在未遇敌人之时便遭受重创,但比大火更不可挽回的,是崩溃的人心和意志。曹操的美梦这时候被漫天的火光惊醒,更糟糕的是长江之上江东的战船遥遥在望;而在曹营东边,刘备隐藏的两万人马也正杀将过来。

清醒过来的曹操很快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战不能战,守不能守,怎么办?

走为上。

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曹操当真果决,一旦败局不可挽回,就不再纠缠于懊悔和留恋,要走就要走得干脆。于是,曹操下令让士兵们在军营里放火,将辎重和其他没烧着的东西也给烧了。反正要跑了,东西不能留给周瑜或刘备。

曹操为什么走得这么急?为何他不能先退个几十里,然后收拢残兵再与刘备或者周瑜的队伍一决雌雄?

不能。因为曹操知道,他撤退的道路上有一条必经的险路,那就是华容道。一旦刘备抢先在华容道堵截他,任他有百万雄兵,也必将成为瓮中之鳖。曹操必须先退出华容道,然后再做打算。

当满身泥土、烟灰的曹操好不容易到了华容道,又有难题摆在他面前:天刚下过雨,道路泥泞不堪,在前面探路的骑兵一个没注意,马就陷到了泥坑里。曹操这时候急得团团转,谁知道下一刻刘备的队伍会不会出现?

怎么办?难道等太阳出来,或者等斥候先去探路,然后再缓慢通过华容道?

不,曹操一刻也等不下去。他想了个更高效的办法:让那些生病、负伤的士兵背上树枝、木柴和茅草,硬生生地填出一条路来。即便如此,对滞留在华容道口的曹操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结果没等路填好,曹操就带着他的精锐骑兵冲了过去。那些还在背柴草填路的士兵被战马无情地踏在了泥泞里,成为铺好最后一段路的材料。

依靠许多士兵用生命填出来的道路,曹操终于抢先冲出华容道,一口气跑到南郡,让随后亲自赶来拦截他的刘备扑了个空。

等出了华容道,曹操才真的松了一口气。他笑着对周围的将士说:“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但他总是慢半拍。如果他能够快一点儿赶来,堵在华容道上,再放一把火,我们这些人必死无疑。”

尽管成功逃脱的曹操仍然笑得出来,但他输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同时,历史的车轮也偏离了天下一统的路线,往三分的岔路口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