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北方(1 / 1)

曹操虽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这场胜利只是消灭了袁绍的主力。而且,曹操自己的损失也很大,大到他必须停下来休养生息。更甚者,因为袁绍在官渡战败,冀州很多地方纷纷反叛袁绍,投降曹操,可这些白捡来的地方,曹操当时根本没有能力接收。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惨胜。此外,曹军士兵攻入袁绍的大帐时,缴获的战利品除了大量珍宝、古玩,还有许多来自自己军营和许都方面人士与袁绍的私信。对于这些通敌铁证,曹操仿效刘秀当年的做法,将其当众付之一炬。这不仅仅是曹操的大度,也是他的无奈——在这场战争中,他的损失太大,如果现在逐一进行清算,损失将是他承受不起的。与其如此,不如表现得宽容一些,至少能挽回部分人心。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元气大伤的曹操几乎没有什么大动作,倒是给袁绍留下了平定冀州反叛的时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正月,休息了一年的曹操再次进军官渡。这一次,袁绍已经没有能力与曹操对抗。到了五月,袁绍自己更是因发病呕血而死。

袁绍一死,袁家其他人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到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三月,曹操大败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和小儿子袁尚,并一路追击到袁氏大本营邺城下,还把邺城城外的粮食全数收走。这时候,大家都建议一鼓作气打下邺城,曹操却采纳郭嘉的建议,决定放他们一马。郭嘉说,袁绍在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所以他的几个儿子“急则相保,缓则相争”。果然,曹操一退军,袁绍的几个儿子不说重整旗鼓,并力抵抗曹操,反而开始窝里斗。袁谭和袁尚对冀州展开争夺,袁熙和袁绍的侄子高干则屯兵自保,两不相帮。曹操趁机坐收渔翁之利。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斩杀袁谭,袁绍的二儿子袁熙和小儿子袁尚奔走乌丸;四月,黑山黄巾军将领张燕投降曹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发动了他基本平定北方的最后一战:征乌丸。

乌丸是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趁着天下大乱攻破幽州,掠走汉族人口十几万户,一下子成为北方的一个大隐患。后来袁绍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公孙瓒,对乌丸采取怀柔政策,以重金和爵位收买乌丸的首领。乌丸人得了利益,对袁绍感恩戴德,因此袁熙、袁尚逃到乌丸之后,乌丸不但接纳了他们,还准备帮他们反攻冀州。

夺取袁绍的地盘后,曹操把目光转向了南边,但他恐腹背受敌,于是决定率军亲征,先解决乌丸。

这在策略上是没错的,可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反对曹操对乌丸发动战争。原因无他,就是乌丸太远。这么远的路程是很难隐秘出击的,因此想一下子打下乌丸很难。而刘备自官渡之战时在许都附近被曹仁击败后,又辗转跑到了荆州牧刘表那里。如果曹操劳师远征乌丸又一时拿不下来,刘备很可能说动刘表出兵袭击许都。刘备可是曹操亲口承认的天下英雄,不同于刘表那样的废物,他一旦趁机进攻并且打下许都,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又是郭嘉替曹操拿定了主意,他告诉众人:“袁绍对乌丸有恩,现在袁熙和袁尚跑到乌丸,一旦有机会,乌丸一定会帮他们反攻冀州和青州,所以乌丸是一定要消灭的。而且,就是因为乌丸远,所以它对我们可能发动的进攻才不会有准备。只要我们能突然袭击,必定能在短时间内消灭他们。至于荆州,刘备是英雄没错,可荆州是刘表的,不是刘备的。刘表就是个只会坐在那里夸夸其谈的家伙,他的目标就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会进攻许都。而且,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及刘备,现在正不知道拿刘备怎么办,又怎么会听刘备的。”

最后,郭嘉帮曹操一锤定音:“明公只管虚国远征,我保你后方平安。”

郭嘉的话让曹操坚定了先消灭乌丸的决心,他即日点齐大军出征。

郭嘉是一个军事奇才,最早是袁绍的谋士,但他一深入接触便发现袁绍这个人不行,于是很快就离开了袁绍。曹操早期有一个最重要的谋士,叫戏志才。这个人大概是个军事奇才,很得曹操器重,只可惜英年早逝。对此,曹操非常伤心。戏志才死后,曹操经常问荀彧这样一个问题:“自从戏志才死后,我身边连一个能讨论作战计划的人都没有。汝南、颍川一带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难道就没有一个比得上戏志才吗?”

荀彧说:“有。”于是他推荐了郭嘉。

自从曹操得了郭嘉以后,再也没问过荀彧类似的问题。

郭嘉来到曹操这里,给曹操提了很多正确的建议。每当曹操犹豫不决的时候,都是郭嘉让他坚定信心的。可以说,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嘉不仅能洞悉每个对手的特点,而且特别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次力主曹操征乌丸也不例外。当大队人马出发后,郭嘉立马发现情况不对。于是,当队伍抵达易县的时候,郭嘉跟曹操说,大军千里奔袭,最重要的是能出其不意,现在这样走不是办法,恐怕没到半路乌丸就已经严阵以待了。

那应当怎么办?郭嘉给曹操出了个非常冒险的主意:放弃辎重,轻兵抄小路而出。

这真的是个非常冒险的计策:放弃辎重,意味着必须速战速决,不容失败;轻兵突进,意味着只能打一次突袭,缺乏攻坚能力。也就是说,曹军必须轻装急行军,在遇敌之后靠三板斧快速结束战斗,如果途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等待曹操的就是一场大败。

面对如此冒险的计策,曹操还是接受了。然而,不巧的是,他们走到无终(地名)的时候遇到了当地每年必遇的雨季,道路都被水淹没了。本来大水也不能阻止曹操进军的决心,因为出发前他已对可能遇到需要用船行军这一情况有所准备,可当地的水位让曹军非常尴尬:骑马太深,行船太浅。

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一个不久前刚投降曹军、名叫田畴的人站出来给曹操指了一条失修长达二百年的小路。曹操再次以身犯险,率大军从小路行军五百里,突袭柳城。

当曹军即将走出小路时,意外再次发生:乌丸的侦察兵先一步发现曹军,袁尚和乌丸的数万骑兵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当时曹军的攻坚武器和装备还落在后面,曹操手下尽是些甲胄不齐的轻兵。这时候曹操的军事才能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他登高指挥,最终以张辽的轻骑兵一战击破乌丸的数万士兵,斩杀乌丸首领蹋顿,袁熙和袁尚则逃到了辽东。

又过了不久,辽东太守公孙康杀死袁熙和袁尚,把他们的人头献给了曹操。

曹操这一仗胜得非常险。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九月,曹操从乌丸返回,走到半路的时候粮草已基本告罄。归途中有一段二百里的无人地带,士兵们靠杀数千匹战马为食。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已知古代步兵在常规状态下日行两舍(六十里),而寻常的一匹马可供五十人食用一日,请问曹军最多有几人?最少有几人?

等曹操带着手下走出绝地回到邺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人把当初反对他打乌丸的人统统叫过来。

做什么呢?

厚赏。

曹操的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赏赐了这些人,还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说:“我这次胜利完全是靠天幸,这是不可能经常发生的,诸位劝我不要去打乌丸则是万全之策,所以你们应得到赏赐。希望以后遇到这种事情,大家还能够一如既往,直言不讳。”

是的,曹操赢得非常侥幸,而且在回师途中那个力劝他出奇兵的郭嘉也病逝了。曹操再一次失去了他最信任和器重的谋士。但这一次不同于十一年前,这时候曹操的队伍已然是天底下最强的一股军事和政治力量,他坚信以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军事实力,已经能够**平天下,他只需要迈出最后一步。

于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邺城外挖了一个玄武湖,专门用来训练水军。六月,在曹操的主持下,朝廷废弃了东汉以来一直沿用的太尉、司徒、司空的三公格局,恢复西汉时期的丞相、御史大夫制度,曹操自己出任丞相,进一步稳固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建安十三年七月,拥七州之地、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迈出了他认为的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步:挥师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