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决战(1 / 1)

袁绍折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曹操丢了关羽,战斗不得不进入相持阶段。

这个阶段是曹操最难熬也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就整体军力而言,他与袁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相当大。袁绍出动的是十万精锐,而曹操有多少人呢?《三国志》上说是“不足一万”。

大多数史学家,甚至包括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都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裴松之的分析是,曹操在起兵的时候有五千人,而且后来基本上很少打败仗,随后又得了三十万黄巾军,至于吞并其他地方所收的兵还没算,所以他的队伍怎么看都不止一万人。

也许陈寿的意思并不是这样呢?曹操一开始有五千人不假,但因为打董卓失败,又在扬州遇到兵乱,剩下的也就千人,后来他在攻打兖州的黄巾军时,队伍也就一两千人。虽然得了三十万黄巾军,曹操选其精锐编成青州兵,这支队伍怎么也有三五万人,但青州兵的战斗力是注水的。当年曹操在濮阳之所以狼狈,就是因为被吕布先行击破了两翼的青州兵。因此,青州兵在曹操的军队里只是一群充门面的添头,只能打顺风仗,曹操真正能打硬仗的嫡系队伍大概就不到一万人,这可能才是陈寿的本意。

因此,处于劣势的曹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速胜。一旦两方进入僵持阶段,考验的便不仅仅是军队的爆发力,更多是后勤补给能力,是经济实力,是谁更能耗、更能熬,这对曹操是不利的。但曹操没有办法,找不到速胜的法子,他再不愿意也得陷入和袁绍拼消耗的境地。

战争从四月拖到八月,曹操从延津退到了官渡。

每日都要面对死亡,以及比死亡更折磨人的消耗,这样的煎熬连曹操也挡不住。他给留守在许都的荀彧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现在遇到的困难,并跟荀彧说他准备撤军,退回许都去。

这时候是荀彧让曹操坚定了战斗到底的决心。他跟曹操分析了当时的战况:“袁绍这次倾巢而出,绝不会半途而废,你从白马、延津一路退到官渡,袁绍放过你了吗?没有。现在即便你退回许都,他依然会前进。而且,丢了官渡这个要地,我们再想防守也无险可守了。此刻便是决定天下归属的时候,明公如果能战胜袁绍,那天下就是你的;如果打不赢,那我们就全完了。”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不再想着妥协、退让,指挥军队死死地在官渡钉了下来。

然而,战争的胜负并不依一方的意志而决定,曹操要赢,还得看对手答不答应。

据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曾经这样建议袁绍:“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发挥人多的优势,分兵正面与曹操僵持,持而不攻,把曹操死死地牵制在这里,然后您率军从其他地方寻路直插许都,把天子抢到手里,那战争不就结束了吗?”

袁绍坚持一定要先干掉曹操,哪里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而且,在过去的几个月,袁绍不仅挽回了初期战败的损失,还逐渐占据上风。袁军一直推进到官渡,十万人依地势建立营寨,连绵数十里。曹操一看:好呀,你造营寨,我也造营寨。曹军于是针锋相对,也建起营寨。

袁绍见状,除去日常派军挑战外,还让士兵们在营寨里造高塔,在塔上日夜轮值,并让射手居高临下往曹军营寨里射箭,又派工兵在军营里挖地道,准备从自己这边挖到曹军那边。这一手下中上立体进攻非常厉害,搞得曹军手忙脚乱,白天离开帐篷就得举盾过头,防着那边飞来的冷箭,还得忙里抽空在自己军营这边挖壕沟,防止敌人突然从土里面钻出来。

但曹操的麻烦远不止这些:在南方,已经占据整个江东的孙策准备趁曹袁双方在官渡拉锯时率兵袭击许都,也是要去抢皇帝;在汝南郡,已经投降曹操的黄巾军将领刘辟再次反叛,并且和袁绍派来的刘备一起在许都附近骚扰曹军。

曹操心力交瘁。

十月,寒冬已至。曹操看着军营里那些衣衫褴褛的运夫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跟他们说:“你们都辛苦了,请再给我十五天时间,十五天内我一定打败袁绍,不再让你们受这些苦。”

曹操有把握在十五天内战胜袁绍吗?

没有。

曹操准备在十五天内撤退吗?

他无路可退。

那曹操准备干吗呢?

他准备在十五天内与袁绍决战,既分胜负,也决生死。虽机会不大,但曹操不乏向死而生的勇气,而且现在他已别无办法。

就在曹操准备豁出去搏一把的时候,他半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奇迹:首先,准备攻打许都的孙策在成行前被刺客刺杀;其次,在许都附近骚扰的刘备和刘辟被曹仁击败;最后,某日,袁绍的谋士许攸趁夜投奔曹操。

许攸是袁绍重要的谋士之一,他的叛逃对袁绍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他知道袁军所有的秘密。曹操非常明了这一点,因此当他听说许攸来投奔的时候,早已焦头烂额的他大喜过望,鞋子都顾不上穿,光着脚跑到军营门口,一把拉住许攸的手说:“子远(许攸的字),你来了,我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当许攸跟着曹操回到军帐后,曹操没有过多客套便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袁绍势大,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战胜他?

许攸既然来了,当然已想到曹操的困境,而且早给曹操准备好了一份大礼。他告诉曹操,袁绍人马众多,正面对抗基本没什么胜算,要制胜就要出奇,简单地说就是要扼住袁绍的命脉。

那么,袁绍的命脉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粮草。

对于许攸所谓之命脉,打过仗的人都知道,实在是平平无奇。曹操有些为难,又有些失望,因为前一阵子他曾用荀攸的计策,派徐晃和史涣去断袁绍的粮草,一次性烧毁袁军数千辆运谷车,可袁绍的军队似乎没受到什么影响。现在,曹军自己的军粮反倒快吃光了。不过,曹操转念一想,如果是这样,许攸不可能敢跑到自己这里来,他敢来必然是已经有了能确保战胜袁绍的办法。于是,曹操虚心下问:“为之奈何?”

许攸果然早有打算,他告诉曹操:“日前袁绍的数千乘粮谷被明公焚毁,军队之所以没有大乱,是因为袁绍在离袁军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还屯有粮谷万乘。守卫乌巢的是淳于琼,他手下约有万人。明公如能突袭乌巢焚其粮草,袁军不出三日必乱!”

曹操得此重要情报,当机立断,准备亲自率军进攻乌巢。可曹操的手下不同意:“许攸投降真假未辨,且明公是三军统帅,岂可亲身赴险!”

曹操这时候实际上已经黔驴技穷,他只能赌一把,赌许攸说的是真的。况且许攸叛逃的消息一旦传开,袁绍必然会有所防备,要么转移乌巢粮食,要么派重兵把守,到那个时候曹操就真没什么办法了。

孤军深入敌军腹地,这种事情当然不该由一个军队的主帅去做,但曹操既然决定去,那就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生死存亡之际,他只能亲力亲为,宁死阵前,不死阵后,不能假手于人。因此,曹操力排众议,亲自率五千精兵,连夜抄小路赶往乌巢。

生死成败,只在瞬间!

时至半夜,五千曹兵举着火把一路狂奔。遇到袁军岗哨盘问,曹操便让手下回答:“袁将军担心曹贼袭击乌巢,所以派我们去增援。”

在漆黑的夜里,这一句谎话如同通行证,竟让曹操的五千人马畅通无阻地抵达乌巢。

当曹操和士兵们抵达乌巢外围,天已经快亮了,守卫粮仓的袁军见曹军如神兵天降,赶紧把营门关得死死的。本来只要他们在营中固守待援,等大本营那边派军,两方前后夹击曹操的五千孤军,淳于琼想输都很难。

更糟糕的是,在大本营的袁绍此时已经得到曹军袭击乌巢的报告。这个时候,他只要果断地派出精兵和乌巢守军前后夹击,曹操即便不死,日后也难逃败局。可就在需要当机立断之时,袁绍偏偏犹豫了。他听信手下郭图等人的意见,要围魏救赵,派重兵攻打曹操在官渡的大本营,而只派较少的士兵去救援乌巢。末了他还得意扬扬地跟大儿子袁谭剖析局势:“儿啊,你看,现在曹操在打乌巢,我呢则出其不意,打他的大本营官渡。等我把官渡拿下来,占了他的老巢,他曹阿瞒就成了丧家之犬,即便拿下乌巢又有什么用!”

袁绍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做了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决定。

更倒霉的是,袁绍没想到,淳于琼大概前一晚多喝了几杯,此时宿醉刚醒。他从里往外一看,曹军不过数千人,于是便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本来淳于琼被授命看守后方粮食,是既有功劳又无风险的美差,可他似乎觉得不上前线厮杀,手中的家伙饥渴难耐。这下让他逮住这么个破军杀敌的好机会,岂可龟缩营中,草草错过?

淳于琼遂点齐兵马开门列阵,要堂堂正正地跟曹军分出胜负。

然后,五千曹军像一只只出笼的猛兽直扑而来,很快就撕碎了袁军的阵型。这下可把淳于琼的酒劲吓醒了,他赶紧带人往营中退去。可两军已经厮杀在一起,哪里分得开?就在淳于琼在亲兵保护下死死支撑,眼看就要顶不住的时候,袁绍派来增援乌巢的骑兵出现在远方。

手下的将领赶紧提醒曹操:“明公,敌军的增援就要到了,请分一支军队去阻击!”

曹操正带着士兵们冲击袁营,他头也不回地大声说道:“慌什么!等敌人到我背后再说这话,现在给我冲!”

确实,对曹操来说,后退是死,分兵是死,战败也是死,只有向前才是活路。

最终,曹操先援军一步踏入袁营,于是他活了下来。

等曹操攻破袁营,把乌巢的粮草一把火烧干净,又有惊无险地回到官渡之后,攻打官渡无果的袁军将领张郃等人因为郭图的构陷,最后一把火烧了攻城的器具,投降曹操。

一夜之间,胜负逆转。曹操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惊喜,但他很快便收拾好心情,向全军发布了对袁绍进行最后一战的命令。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军自官渡对袁军进行全面反击。这时候,断了粮的袁军士兵饥寒交迫,哪里还有抵抗的心思,十万人很快便溃不成军,曹操取得最终胜利。

是役,袁绍损失八员大将、七万士兵。临败之际,袁绍只顾得和自己的儿子袁谭带着七百人落荒而逃,就连手下重要的谋士沮授也顾不上了。沮授连同袁绍的大量珍宝、古玩一起成了曹操的战利品。

在官渡,曹操站在黄河边远眺,已看不到先一步渡过黄河逃遁的袁绍。他感到激动,也感到庆幸。经此一战,北方将再无能与之匹敌的对手,而曹操只需要逐渐稳固战果。

一战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