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悄然而至的盛世 复苏的社会(1 / 1)

公元57年,皇太子刘庄即位,年号永平。这时候刘庄已经三十岁了,而国家在刘秀的治理下已然步入正轨,刘庄只需要沿着既定路线握紧方向盘,保持方向,再适当做一些微调就可以了。

虽然刘庄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的,但并不是谁都服刘庄坐上皇帝位的。按理说,诸位王子中最不服的,应当是前任太子,也就是现在的东海王刘强。可事实是,刘庄继位之后,刘强马上收到一封匿名信,并听人说是自己的舅舅大鸿胪郭况亲笔所书。刘强不明所以,展开信一看,字迹倒是蛮像郭况的,可满篇都是大逆不道之言,感叹刘强无罪被废,郭后无辜受辱,实在是令人不平,因此建议刘强出来振臂一呼,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说当年高祖刘邦不过是个亭长,先帝刘秀也没什么像样的出身,而刘强不仅是先帝的长子,更曾是太子,先人能做到的事情,刘强更能够做到。

刘强接到这样一封信惶恐不已,赶紧连信带送信人一并扣了送到御前。虽然刘庄没说什么,刘强却受了不小的惊吓,加上本来就有病在身,没过几个月竟然病死了。而刘庄接到信和送信之人,并没有下令缉拿郭况,大肆追究,而是先把事情掩盖起来,再秘密派人去调查。结果这一查发现,主犯竟然是自己的亲弟弟山阳王刘荆。

这真是奇了,也不知刘荆是怎么想的。他是皇帝刘庄的胞弟,换句话说就是诸侯王里最得势的一个,现在却鼓动前太子刘强起来造反。如果刘强造反成功,他能得到什么?最多无非还是诸侯王里的No.1,总不可能让他来继位;要是刘强造反失败,他免不了同党的罪责,玉石俱焚。因此,刘强造反对他刘荆能有什么好处?

既然没好处,那刘荆的动机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人生于世,每行一事皆有因果,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那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

当然,答案有很多,有人读书是为了考试,有人是为了赚钱,有人是为了父母,也有人是为了国家之崛起。按照这个思路,刘荆弄出这封匿名信的目的只有一个:害死刘强。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他为什么要害死刘强?

答案是,刘荆是为了害死刘强而害死刘强的。

这句话读起来显然有些拗口。按史书记载,刘荆这个人还是有一些才能的,但是性格有问题,叫“刻急隐害”,就是苛刻、急躁、喜欢背地里阴谋害人。他单纯是为了害人而害人的,害人就是他的快乐之本,并不需要更多理由。

这个答案虽然没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但显然有些肤浅。

当刘庄知道事情是刘荆做的以后,因为两人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所以刘庄并没有责罚他,只是下令把刘荆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河南宫。没想到这家伙如此不安生,虽说家门出不去了,但他听说这时候羌人正在造反,便找了很多懂天文学的到宫里给他解释星象,看看天下有没有可能大乱,一旦乱了,再看看他刘荆有没有什么机会。

这事又被刘庄知道了,于是干脆把他从山阳改封到广陵,并且让他之国。结果,在广陵,刘荆更无法无天,竟然找相师给自己看相,还公然问了这样的问题:“我长得像先帝,先帝三十岁就做了皇帝,我今年也三十了,可以起兵了吗?”

听听这叫什么话,这不是有精神病吗!

这才是刘荆的本质,毕竟精神病人行事不能以常理度之。刘庄显然也知道,有精神疾病的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对刘荆一再宽容。但精神病人刘荆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因为诅咒皇帝被逼自杀。

刘荆这样的人,在整个皇族中并非个例。同样因谋反获罪身死的,后来还有楚王刘英、渔阳王刘平等人。他们做着不切实际的皇帝梦,却没想过国家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社会已然稳定,百姓生活安定,就连边患也只剩羌人的小打小闹。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下,谁愿意起来造反呢?

这无疑是刘庄的运气,而且刘庄清楚,这份运气不是白来的,是自己的父辈和开国的功臣们打下来的。作为一个明君,刘庄当然不会忘本。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三月,刘庄命人把开国功臣的画像依排位高低按次序挂在南宫云台殿上以示奖励,并供后人瞻仰。他们是:

太傅高密侯邓禹

大司马广平侯吴汉

左将军胶东侯贾复

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

执金吾雍奴侯寇恂

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

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

建义大将军鬲侯朱祐

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

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

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

卫尉安成侯铫期

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

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

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

骠骑将军慎侯刘隆

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

河南尹阜成侯王梁

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

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

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

左曹合肥侯坚镡

上谷太守淮阳侯王霸

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

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

右将军槐里侯万修

太常灵寿侯邳彤

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

这二十八个人就是后人所熟知的“云台二十八将”,但这里还有两个问题或许不为世人所熟知。

首先,这二十八张画像后面其实还有四张,他们是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大司空固始侯李通、大司空安丰侯窦融、太傅褒德侯卓茂,合计三十二人,这才是皇帝心目中最重要的中兴之臣。

这二十八将并不是人人都威名赫赫,至少景丹、傅俊、铫期、杜茂等在本书中就没出现过,而功劳和名气都远超这些人的伏波将军马援却榜上无名,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当然了,我没写不代表这些人没什么大本事、大功劳。古人写史书尚且挂一漏万,我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了,只能顺着历史的脉络摸下去,偶尔带出的几个人物,也仅是挑其中最重要的记述。说白了就是,要写只能写典型中的典型,也就是要写也只能写那些“帅要帅到掉渣、坏要坏到入骨”的。

既然如此,和其他人相比,马援显然是更牛的,何况刘秀当年还冤枉了他。马援实在是中兴的大大功臣!这就有了第二个问题:马援为什么不能上榜呢?

这个疑问不仅我们有,当时也有人提出来,那人就是时任骠骑将军的东平王刘苍。这是个有能力且正直的人,仗着自己是皇帝刘庄的亲弟弟,他才敢发问:“为什么不把伏波将军马援的画像挂上去呢?”

刘庄笑而不语。

皇帝不回答,刘苍当然不敢追问,于是只能私底下自己寻思。最后,他得出来的结论和我们现代人的相似:几乎就在云台拜将的同时,刘庄册立了皇后,而这个皇后正是马援最小的女儿。既然女儿是皇后,马援除了功臣之外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外戚。以马皇后一家低调的家风和她本人谦虚、严肃的性格,作为皇后父亲的马援当然不合适出现在云台之上。

当然,说实话,这个猜测不一定准确。

但即便这猜测不准,马援名落刘植之后并非因为马皇后,那也不能否认另一个不争的事实:马皇后是一个好皇后。

马皇后当年还是小马姑娘的时候,由于马援的死以及梁松的污蔑,马家不仅家道中落,还不得不忍受京城权贵的羞辱。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道中落对马家子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马姑娘小小年纪便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十岁的时候其待人接物的干练程度已经和成人无异。

又过了几年,十三岁的小马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在堂兄马严的帮助下被选入太子宫中,并得到侍奉皇后阴丽华的机会。这下小马姑娘时来运转,她的举止得体和知书达理为阴丽华所欣赏,她的美丽端庄更让太子刘庄倾心,结果刘庄一继位,马姑娘就变成了马贵人。永平三年(公元60年)春,大臣们建议刘庄立皇后,刘庄大概是属意马贵人的,可问题是马贵人还没生孩子,因此他不得不犹豫一下。这时,阴太后帮刘庄拿了主意:“马贵人德冠后宫,正是皇后的最合适人选。”

于是,马贵人又变成了马皇后。关于马皇后,她是东汉历史上与阴丽华齐名的贤后,两人除了低调节俭、谦恭宽厚,还有一个共同的优点:有能力却不干政,而且严格执行刘秀“外戚不得封侯”的基本国策。

对于外戚和宦官横行的汉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刘庄虽然是个好皇帝,但也不是什么毛病都没有。他很好地继承了刘秀的基因,甚至连刘秀对大臣的严苛也学到了,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刘庄虽然对百姓很好,对大臣们却算不上很好。和宽厚的马皇后相反,刘庄尤其喜欢检察大臣的过失,并认为能够发现和揭发别人的过错,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儿错误,都是精明能干的表现。而且,他不但喜欢检察别人,对被他揪出毛病的大臣,刘庄还喜欢亲自动手施以惩戒,颇有些事必躬亲的意思。

有一次,刘庄正坐在**翻阅奏章,身边一个叫药崧的郎官不知犯了一点儿什么小错误被他发觉,于是刘庄兴奋不已……不对,刘庄大怒,遂抄起身边一根手杖,直接往药崧身上打去。

孔子有一个有名的学生叫曾参,这家伙是出了名的孝子。有一次,他因为锄地时不小心锄歪了一株瓜苗,结果暴躁的父亲曾皙抡起大棍子朝曾参从上而下直劈下来。孔子这个被后世尊称为“宗圣”的二号弟子十分“头铁”,竟一动不动,以脑袋硬抗,以致被直接敲晕,得了轻微的脑震**。

苏醒过来之后,曾参在家休息了好几天才能去见自己的老师。

没想到孔子知道这事后,对自己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很是不屑,干脆闭门不见。曾参很是疑惑,便央求同学去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让学生传话,同学告诉曾参:“老师说,舜帝也是大孝子,他亲爹瞽叟要打他的时候,舜是怎么做的?瞽叟拿小棍子打,他一动不动地挨打;如果瞽叟换大棒子打,舜就赶紧跑。为什么?因为舜不愿让父亲背上杀子的恶名。现在师兄竟然舍身迎候父亲盛怒下的大棒,万一师兄被打死了,师兄的父亲也不免陷于不义。这就不是孝,而是愚孝了。”

所以,《孔子家语》中明确记录了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对此类事件的态度:“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这个药崧大概也是尊孔子的,眼见刘庄所用之手杖竟超过三指粗,硬挨了一下,甚疼,遂愤而起身,抱头鼠窜。刘庄没想到第一下打个结实,第二下竟然落空,十二分不甘心,遂从**弹起,持杖急追药崧。药崧听得背后劲风又至,赶紧绕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然后直接滚到床下躲了起来。

刘庄随后赶至床旁,自持身份,不能俯身钻到床底下揪药崧出来,只好用手杖一个劲儿地往床下划拉。然而,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棍状物贴地平放,纯以腕力驱动,力道十分有限,全无击打的快感,哪里有用胳膊抡圆了甩起来痛快?

于是乎,刘庄直起身子,大喊:“给朕滚出来!”

药崧也不傻,蜷缩在床底回应皇帝:“天子严肃,诸侯就惶恐,世上从未听闻有人君亲自来打郎官的!”

听罢,刘庄失笑,只好放过药崧。

从这件事来看,刘庄在管理大臣的事情上不仅着力点太过细微,而且积极过了度。但总的来说,皇帝给大臣们如此重压,也变相加强了吏治。所以,尽管有些小缺点,刘庄总体上还是个好同志,加之有和谐的后宫、干练的大臣,又没有外戚的掣肘,国家便逐渐向国泰民安的盛世方向前进。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太后阴丽华崩了。孝顺无比的刘庄哪怕十年之后梦到自己的母亲,仍然悲从心来,夜不能寐,可见刘庄与母亲的感情之深。

由于国家承平无事,加之对父母的思念,刘庄有时候不免会胡思乱想,结果某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而这场梦又引来了一股不一样的气息,给后来中国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