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以后,刘秀做着一个优秀统治者该做的一切。他的精力是如此地充沛,每天早上的朝会,他总要和群臣讨论到中午方散场,然后召公卿大臣前来讲经论理,一直到半夜才休息。等时间到了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国家已经初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此时,大臣们觉得,依刘秀勤政爱民的程度,哪怕是和三皇五帝相比也毫不逊色,可在史册上记载的七十二位封禅贤君中占一席之地,于是群臣集体建议刘秀封禅泰山。
这时候刘秀的脑子还是清醒的,他亲自下诏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朕即位三十年,天下还算不上太平,老百姓还满肚子怨气,这个时候封禅泰山,就如同《论语》中所说:‘我骗谁呢,骗天吗?’”
可当时间又过了两年,某一天夜晚,刘秀看了一册叫《河图会昌符》的符谶,忽然之间心有所感,于是很快上了东巡的马车,并在中元元年 (公元56年)二月己卯日抵达鲁地,准备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因此,有史学大家说,这才过了两年时间,刘秀的言行怎能如此前后不一?足可见史书上为了美化帝王,凭空虚构出许多言语。
我倒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建武三十年,刘秀虽老,但身体仍然强健,精力依旧旺盛。可到了中元元年,刘秀明显感觉到自己已力不从心,生命之火已熊熊燃烧了一个甲子,已然到了风烛残年。在摇曳不定的火光中,刘秀或许已经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即位三十二年来,自己先是南征北战,一统之后又致力于恢复生产、整顿吏治,每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国家和百姓带来了稳定和安宁,难道最后不值得为自己的整个人生做一个肯定的总结吗?
于是,在中元元年(公元56年)二月辛卯,刘秀登泰山以封天,下梁阴(今山东泰安市梁父山)以禅地,完成了作为一个有德之君的所有仪式。
平定天下,可称明君;娶妻丽华,永不负心。
无憾矣。
一年之后的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时年六十二岁的汉光武帝刘秀崩于南宫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