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别看黑胡蜂个头不大,却是捕猎的一把好手,为了让后代有充足的食物,它们甚至建造起专门存放猎物的房子,也难怪被称为“残忍的泥瓦匠”了。
阅读批注
和普通的胡蜂相比,黑胡蜂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它们身体的颜色相同,一半是黑色,一半是黄色。它们的腰身都非常细,盈盈一握。休息的时候,它们的翅膀都横折成两半,不会平平地展开。[1]
黑胡蜂也是建房子的一把好手。它的房子不会是一条普通的地道、一个不起眼的小洞,看上去就寒酸简陋。它会用灰浆和石头来盖房子,是真正的泥瓦匠。
不过黑胡蜂盖房子的目的可不是给自己住,而是为了安放它的猎物。它要用这些可怜的猎物来喂养自己的孩子。[2]
黑胡蜂通常会选择在露天环境下盖房子。坚固的岩石、粗壮的树枝,都是不错的选择。地点选好之后,它就要开始真正的行动了。
它会先用泥灰和小石子垒砌起一堵大约三毫米那么厚的环形围墙。接下来,黑胡蜂的任务就是在最干燥的地方干活儿。它伸出大颚把泥灰都聚集在一起,用口水弄湿它们,搅拌成黏稠的泥灰浆。[3]这些泥灰浆就像我们铺路用的水泥,能够很快凝结、干燥,以后下雨也不用害怕了。
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足够多的石头。那些长期泡在水里十分光润的小石头正是黑胡蜂需要的。它会根据石头的大小和硬度,选出自己满意的材料。
黑胡蜂是怎么造出圆形的屋顶的呢?[4]
我觉得它真的是聪明极了。首先它会在泥灰浆凝固之前把石头分散地镶嵌进去。然后等墙壁达到一定高度后,让墙壁向中心弯曲。这样一个圆形的屋顶就盖好了。
黑胡蜂还会在屋顶上留一个圆孔,像形状好看的花瓶瓶颈。这个圆孔等黑胡蜂产完卵后,就会被封起来。
我在黑胡蜂的蜂窝里找到了很多昆虫的幼虫,这就是它为孩子们提前准备好的食物,这些昆虫幼虫大多是小蝴蝶。
不过有趣的是,每个蜂窝里面存放的昆虫幼虫数目不一样,有的放了五只,有的放了十只。为什么蜂窝和蜂窝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呢?[5]
为了找到答案,我连续观察了几个月。
经过我的细致观察,我发现每个蜂窝里面的黑胡蜂幼虫的性别都不一样。雌性黑胡蜂幼虫的身体是雄性黑胡蜂幼虫的两倍,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成长,雌性黑胡蜂居住的蜂窝里面的食物会是雄性黑胡蜂的两倍。
而且最神奇的是,黑胡蜂母亲似乎具备一种神奇的能力,它可以事先判断出自己产下的宝宝到底是雄性宝宝还是雌性宝宝。然后,它会根据宝宝的性别,提前储备好相应数量的食物。多神奇!
一天,我看到蜂窝里面的黑胡蜂幼虫已经把妈妈准备好的食物吃掉一些了。为了方便观察和研究,我把它们抓回家饲养。
我用一个旧毛笔盒做成房间,里面铺上沙子做床,再把幼虫的食物放在沙**。我可是著名的昆虫生活观察家,我相信一定能养好这些小家伙的。
然而,我失败了!!!被我抓回来的这些黑胡蜂宝宝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一口我准备的食物。[6]
为什么?
难道是我拆蜂巢的时候不小心弄伤了幼虫宝宝?还是它们被我移动的时候受到了阳光的惊吓?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这一次的实验结果告诉我,这些幼虫只要离开蜂巢就会死亡。
于是,为了观察它们,我只能再次来到它们真正的家。我用刀和镊子在它们的屋顶小心翼翼地开了一个小洞,我从这个小洞望进去,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事。
黑胡蜂的卵,不是挂在食物上的,而是用一根细如蜘蛛网丝的细丝轻轻吊在屋顶上。一阵风吹过,这些娇嫩的卵便会随风摇摆。黑胡蜂准备的食物堆放在卵的下面,它们竟然是活的![7]
黑胡蜂宝宝破茧而出以后头会朝下,倒挂在天花板上,那根细丝旁边会多一个扁平的套子,这个套子是幼虫穿行用的通道。
黑胡蜂幼虫饿了的话,就会从套子里滑下来,仔细挑选自己的食物。当毛毛虫预感到危险轻轻蠕动起来时,幼虫会害怕地赶紧撤退。什么时候毛毛虫不动了,它们再从套子里滑下来。它们总是脑袋朝下,撅着屁股吃饭,这样方便随时撤退。
等黑胡蜂宝宝长大了,再也不怕毛毛虫了,尤其是长时间饿肚子的毛毛虫。它们会像真正的战士一样扑到毛毛虫身上,饱餐一顿。
黑胡蜂妈妈用其他昆虫的幼虫来喂养自己的幼虫的行为,真是可怕呢。[8]
阅读赏析
作为一部科学著作,《昆虫记》不仅因丰富的科学知识备受称颂,也因其饱含人文哲思更显可贵。法布尔始终不吝啬向读者分享自己的心情,并常常毫不掩饰地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本篇的结尾,作者就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黑胡蜂残忍的育儿行为的感慨。
直接抒情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通常不借助其他事物,直截了当地宣泄情感。另一种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顾名思义,间接抒情是借助其他意象间接地抒发感情。我们常见的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往往更加含蓄内敛,其情绪婉转,余韵悠长,耐人寻味,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经常被使用。无论哪种抒情方式,最重要的都是对作者的情感进行真实地呈现,如果能做到情感的自然宣泄,任何一种抒情方式都能因其真诚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阅读延伸
1.试着从《昆虫记》中再找出一篇使用了心理描写的文章,分析这种描写手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为了进行研究设计了几次实验,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文章结尾处对黑胡蜂幼虫进食过程的描写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段?作用是什么?
[1] 外貌描写 用普通胡蜂与黑胡蜂进行对比,通过对二者相同点的介绍,让读者快速形成对黑胡蜂的印象,便于读者理解。
[2] 开篇点题 在这两段中,作者先点出黑胡蜂是“建房子的一把好手”,紧扣标题的后半部分,说明黑胡蜂是“泥瓦匠”,随后介绍房子的用途是安放猎物来喂养孩子,进而表现了它“残忍”的一面。
[3] 动作描写 作者用详细的动作描写还原了黑胡蜂是如何砌起围墙、调出泥灰浆的,通过作者的描述,让我们对黑胡蜂的建筑技巧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也进一步说明了它们作为“泥瓦匠”的过人之处。
[4] 设问 设问除了能强调某部分内容,还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此处设问句单独成段,提示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黑胡蜂建造屋顶的方式,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 设问 和上文的设问相同,此处提示下文会介绍为什么黑胡蜂蜂窝里的幼虫数目不一样。
[6] 心理描写 即使是著名的昆虫生活观察家,也会做出失败的判断。法布尔十分大方地向读者分享他失败的经历,这一段心理描写显示出他随和乐观的性格,也让读者更加好奇后文的发展。写好心理描写,重在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心理描写重在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
[7] 细节描写 此处揭示了幼虫拒绝进食的原因,解答了前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通过细节描写生动还原了黑胡蜂卵是如何被孵化的,也用“细丝”“轻轻”“娇嫩”“随风摇摆”体现出黑胡蜂卵的幼小。
[8] 抒情 通过观察,作者再次证实了黑胡蜂的“残忍”,并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感叹黑胡蜂妈妈的“可怕”。这种直接抒情的方法也被称为直抒胸臆,能够直观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相较间接抒情更加坦率真挚,能够产生直击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