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我们已经跟随法布尔认识了许多昆虫,也见识了昆虫界很多有趣的“职业”,其实并不是所有昆虫的“职业”都是光鲜亮丽的,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以处理尸体为生的“环卫工人”——食尸虫。
阅读批注
四月份,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动物的尸体被随意丢在田间。有鼹鼠、蜥蜴、蛇……你可能觉得这些动物的死尸被丢在这里一定很污染环境吧!
哈哈哈,让我告诉你吧,你一点儿都不用担心,自然界有一种昆虫能像环卫工人清扫垃圾一样帮我们把这些动物的尸体解决掉。动物死亡后散发出来的味道对我们来说是恶心的,但对它们来说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这种昆虫喜欢收集尸体并以此为食,它就是食尸虫。食尸虫的触角顶端有一个小红绣球,胸廓上包着米黄法兰绒,鞘翅上横绑了两条带齿状花边的红色佩带,看上去很优雅。[1]想不到吧,整天和尸体打交道的小家伙身上还能散发出一股麝香味。大自然可真是太神奇了!
食尸虫不但长得漂亮、身上香,名声也好。它们不贪,不像其他昆虫见了吃的就不管不顾的,连配偶和孩子也能忘了。食尸虫很有风度,通常是尝几口后马上着手处理食物。[2]
食尸虫处理尸体的方式很简单,不像其他昆虫见到好吃的拼了命地打包回家。食尸虫会把食物就地挖坑埋起来,等食物熟透了留给幼虫们吃。听起来食尸虫更像是一个掘墓工。别看它们平时走路慢慢吞吞的,一旦碰上了诱人的食物,手脚麻利的能让你大跌眼镜。[3]
食尸虫不挑食,有什么就吃什么,小个儿的鼩鼱,中等的田鼠,大个儿头的鼹鼠、阴沟鼠、蛇……它们从来不会为了吃好的,而做丢了西瓜捡芝麻的糊涂事。
大一点儿的食物对食尸虫来说移动起来可能有点儿费事,所以干脆选择就地埋了。几个小时后,食尸虫埋东西的地方,就凸起了一个小土堆,像一座小坟冢。[4]我想死去的动物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入土为安,也算圆满吧。
我很好奇食尸虫是怎么干活儿的,所以我把一只死鼹鼠扔在地上,偷偷观察它们的反应。
过了一会儿,来了四只食尸虫,三只雄的和一只雌的,它们钻到鼹鼠下面。不一会儿,鼹鼠突然动了起来,我差点儿以为鼹鼠诈尸了,吓了一跳。
四只食尸虫用背托起鼹鼠,不一会儿,一只雄食尸虫从底下爬了出来,围着鼹鼠转圈,还翻了翻它的绒毛,大概是在观察体位吧,它看完了又钻进去,和另外三只食尸虫一起挖坑。[5]
过了一会儿它又爬出来了,好像是在看鼹鼠有没有偏离它们挖的洞。就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食尸虫们把坑挖得越来越深。鼹鼠的尸体掉进去,随即被埋了起来。
食尸虫很聪明,刚刚它们一边挖坑,一边不断晃动尸体。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适当的晃动尸体有助于尸体周围的沙土震动,能加快掩埋尸体的速度。
虽然它们的行头不错,但都不如摇晃尸体来的实用。这样做能省不少力气呢。看样子在蛮干和技巧方面,食尸虫还知道优先选择技巧,真是让人不能小觑呢!
我想看看那些被食尸虫埋在地下的尸体变得怎么样了,便屏住呼吸刨开了一个坑。一股刺鼻的气味顿时扑面而来,我都要吐了。
我把坑晾了一会儿,等气味淡一点儿才凑过去看。鼹鼠的尸体成了一块淡绿色的东西,上面没有毛,被它们加工成了圆圆的肥肉饼。[6]我想食尸虫把尸体处理成这样一定有它们的道理吧,后面我观察到的尸体无一例外都被处理成了这样,只有少数有鳞片的动物还保存着鳞片,其余大部分动物的尸体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
过了几天,我又挖开了那个坑,此时,坑里的东西你绝对认不出来是鼹鼠的尸首了,成了一个肉团。里面很宽阔,四周都是封闭的壁板。没有毛的鼹鼠肉团大小倒是和以前差不多,看来食尸虫把它们埋在这里后就没动过。
我猜这可能是食尸虫给宝宝们准备的食物,前面说过食尸虫特别顾家,它们不会因为自己饿肚子就吃孩子们的吃的,实在忍不了了顶多喝几口流出来的脓汁补充体力而已。
在肉团旁边,我看到两只食尸虫,它们夫妻两个还在搓肉团,我想可能是为了让肉团更松软一些吧。至于另外两个一起帮着埋尸体的雄性食尸虫,此时离肉团远远的,在一旁打瞌睡呢。[7]
我发现需要埋尸体的时候,雄虫总是冲在第一线干体力活儿。尸坑里总是有一对夫妻齐心合力,其他雄性食尸虫则干脆躲到一边,没有半点儿觊觎美食的想法。
在昆虫界,雄性昆虫一般不太招人待见,它们有的懒,什么都不想干,有的是不负责任,常常抛妻弃子。极少有像雄性食尸虫这样的好男人,有困难它们先往前冲,需要干重活,它们不吝啬自己的汗水。顾家、疼妻子、更爱孩子。到了该享受的时候,又总是退到后面,尽显绅士风度。[8]夫妻间懂得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把尸体上的皮毛脱干净,再把肉团捏成一定的形状,方便幼虫吃。所有工作做完后,它们会爬出尸坑,友好地分手。看来,食尸虫在进食和婚配问题上,很理智,很与众不同呢。
五月末,我又扒开一个尸坑。里面有十多只幼虫,大部分都有了标准体形。这些幼虫旁边还有一些缺胳膊少腿的食尸虫。这些食尸虫的关节缝里都趴着虱子,把我恶心得够呛。
这时我眼前出现一只重度残疾的食尸虫,浑身上下只有爪子是完好的,它就用那唯一完好的爪子支撑着残破的身体来回行动。[9]我真想帮帮它,但我没有办法帮它。
这时,一只健壮的食尸虫跑了过来,我以为它们之间能有什么好办法相互帮助一下,谁知后者一冲上来就把残疾的那只给咬死了,连肚子都给掏空了。
曾经的同伴、合作者如今变成了互相伤害的敌人,这就是那些身体残缺了的食尸虫的宿命。换个角度看,或许这样做对它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早一点儿死掉。至少它们能成为同伴的食物,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后来我才知道我大错特错了,我以为年轻的食尸虫杀掉残缺的食尸虫是因为食物匮乏。捕食同伴,既简单又省力,何乐不为?后来我才知道这跟食物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食尸虫们会在生命将要完结时,选择用不理智的残忍和荒谬行为了结自己的一生。所有食尸虫都是这样做的。[10]
这就是它们的规则,该合作合作,没事了也可以互相折磨、互相伤害。每只食尸虫都是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只有它们自己知道了。
阅读赏析
食尸虫虽然以尸体为食,还会残杀同伴,但同时也是擅长处理麻烦的“环卫工人”和风度翩翩的“好男人”。法布尔用细腻地观察切入食尸虫生存繁衍的日常,最大程度去理解和包容生命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在《昆虫记》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法布尔忠实记录各种昆虫的形态、习性和生活的同时,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知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并通过观察昆虫反思人类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可以说《昆虫记》是一部写给所有生命的著作。
法布尔习惯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章中,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产生更多思考。心理描写最常用的方式是内心独白,本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独白记述他在观察过程中的心态和情感变化,通过互动缩小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让读者获得更愉悦的阅读体验。
阅读延伸
1.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总结,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向读者介绍了食尸虫?
2.在描写食尸虫习性的同时,作者还多次写到自己在观察中的感受,试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结合前文,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 外貌描写 喜欢收集尸体并以此为食的食尸虫却有精致的外表。食尸虫的外形与习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作者用这种对比强化食尸虫的与众不同,也借此调动起读者的好奇心。
[2] 对比 将食尸虫与其他昆虫进行对比,用其他昆虫“见了吃的就不管不顾”反衬食尸虫有风度,再结合前文对食尸虫外貌的描写,食尸虫的形象逐渐讨喜起来。
[3] 对比 对比有横向、纵向和事物内部的对比,这里通过对比食尸虫自身的两种习性,体现出它虽然“很有风度”但在诱人的食物面前依然毫不手软的特点。
[4] 细节描写、比喻 “坟冢”的形容既是对土堆外形的真实呈现,也符合土堆埋藏尸体的用途。比喻贵在生动真实,喻体的选择对于比喻的表现效果十分重要。选择喻体时,要注意分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也应尽量使用常见、易懂的喻体,还要保证本体和喻体在思想感情上的统一。
[5] 动作描写 这一段以鼹鼠为例,写食尸虫是如何处理尸体的。动作描写多用于表现角色行动的过程、交代事件形成的方式,通常要完整包括事件的前因后果。动作描写同样离不开观察,正是因为作者耐心的等待和细心的观察,才会写出如此生动的动作描写。
[6] 细节描写 读者往往都没有看过鼹鼠尸体腐化后的状态,因此对于作者来说,如何将所见还原给读者是此处细节描写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在观察一个物体时,我们习惯从颜色和形状的角度来观察,因此作者选择从同样的角度入手,还原了鼹鼠尸体的真实面貌。
[7] 动作描写 作者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食尸虫夫妻和其他雄性食尸虫在处理食物的状态,并对它们的行为动机进行合理的猜测,此处既是对食尸虫饮食习性的展开描写,也交代了食尸虫群体在生活中的分工。
[8] 对比、拟人 将雄性食尸虫与昆虫界的大多数雄性进行对比,通过各种“不太招人待见”的雄性昆虫反衬出雄性食尸虫“好男人”的特点,并用人类社会“好男人”的标准评价雄性食尸虫,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雄性食尸虫的喜爱和赞美。
[9]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为了表现重度残疾的食尸虫处境之悲惨,作者详细刻画了它肢体残缺、行动不便的惨状。可以想象,作者看到这一幕时一定是无奈且悲伤的,他也通过详细的描写将这种情绪成功传达给了读者。
[10] 心理描写 经过观察和研究,作者终于知道了食尸虫残忍杀害同类的原因,得知真相的作者通过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将自己在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忠实传达给了读者。心理描写能深刻反映角色的性格,进而塑造出更加立体的人物,通过作者的自白,我们也更加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