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N个版本,为何太史公要选择这一个?
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拓片
汉画像石的荆轲故事
“荆轲刺秦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
为了展现内容的差异,作者在构图中略微作出了调整。郑先生提到:“前石室和西壁画面中的秦王和荆轲分居铜柱左、右两边,左石室中两人位置则与前两处相反;西壁盛放樊於期头的方匣和匍匐的秦舞阳紧邻铜柱并列,在前石室中两者邻柱前后排列;左石室和前石室秦王和荆轲周围刻绘了受到惊吓的侍卫,西壁限于画面空间,未刻绘侍卫。”但整体结构还是一致的,荆轲、秦王、铜柱和头匣这些核心要素都齐全了。
最接近《刺客列传》叙述的,则是陕西绥德、神木东汉汉墓墓门的两块,主要加入了力士抱住荆轲、秦王趁机拔剑反击的情节,这也是最早的荆轲刺秦王画像石。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汉画像石上的内容则与《刺客列传》越来越远。
因为目前出土的“荆轲刺秦王”汉画像石都晚于《史记》,自然不能说就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表示在当时存在不同的传说。那么,《史记》的说法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正史中的荆轲刺秦王
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一般来源于《史记·刺客列传》,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讲的:
卫国人荆轲本是齐国庆氏,大概是春秋齐相庆封后代。他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但不被任用。后来秦国将弹丸之地卫国迁到野王,失去了国家的荆轲开始流浪。开始荆轲路过榆次与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不说话乘车离开了;之后荆轲又到赵国邯郸,和鲁句践下六博棋又发生争执,鲁句践呵斥他,他又默不作声走了。对荆轲的这些“小怯”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为他日后“大勇”来作铺垫。
荆轲到了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与高渐离、狗屠等交友,并被燕国隐士田光看中。此时,因为秦王政对留秦为质的燕太子丹不友好,于是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并与老师鞠武谋划报复。过了一段时间,秦将樊於期逃到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他。鞠武建议太子丹结好三晋和齐楚对抗秦国,但太子丹认为过程太长需要快速解决。于是鞠武就把田光推荐给了太子丹,田光又找到荆轲,并以自杀来激励荆轲。
然后荆轲去见太子丹,提出劫持秦王要求罢兵还地的方案,满足不了要求就杀了他。太子丹同意了。等秦国灭赵后,燕国危在旦夕,荆轲终于决定出发,要求带上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觐见秦王的礼物。太子丹不愿意杀樊於期,荆轲就去说服樊於期自杀。于是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赵国剑师徐夫人制的良匕,并以燕国名将秦开之孙、勇士秦舞阳作为荆轲副手。
不过此时荆轲却在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史书没有说。太子丹怕他拖延时间,于是他就愤怒启程了,这件事是否关系后来成败?史书没有说。太子丹就和宾客们在燕下都的易水边,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践行。
这样的举动,实际上就是为荆轲送葬。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和秦舞阳就到了秦国,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见到秦王。
这时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一前一后进了宫殿。秦舞阳忽然开始害怕起来,而荆轲却大笑秦舞阳是北方蛮夷,没有见识,并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趁着献地图的机会,荆轲左手突然抓住秦王衣袖,右手将地图内藏的匕首拿出来,企图挟持秦王。秦王大惊,跳起来挣断了衣袖,想抽剑出来反击,但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于是只能围着大柱奔跑。
按照秦法规定,殿内大臣不让携带兵器,殿外侍卫没有命令也不准进入,只有御医夏无且应变快,及时用自己的药袋砸向荆轲,趁此间隙侍从们大喊“王负剑”!秦王趁机把剑推到背后拔出来,并砍断了荆轲左腿。
荆轲倒地,血流如注,只能用匕首投向秦王,却只击中铜柱,秦王趁机刺了荆轲八剑。荆轲自知不能幸免,于是叉开腿来辱骂秦王。当时没有**,这就是对秦王的羞辱。此时侍卫才赶忙进来,一拥而上,将荆轲砍成肉酱。
事后秦王政赏罚本案相关的大臣,称“无且爱我”,特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两百镒。之后秦国攻打燕国,燕王喜被迫杀太子丹求和,五年后,燕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又开始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被找了出来。但是秦始皇怜惜他击筑的才能,熏瞎他的眼睛留下他作为乐师。而高渐离却想为荆轲报仇,将铅块藏在筑里企图刺杀,事发后也被处死。
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太史公曰”。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当时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荆轲和太子丹的段子,比如什么“天雨粟,马生角”,还有人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些都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当初公孙季功和董生两个人与夏无且交往游玩,他们都听说过这件事,又转述给太史公听了,所以太史公才记录下来。
太史公编《史记》时,确实采用了不少口述史料。比如这里的荆轲刺秦王一事,从夏无且口中,经过公孙季功和董生,再到了太史公耳里。“公孙季功”在某些版本中也作“公孙季”,《史记》其他篇章有“公孙季”和“董生”,即公孙弘与董仲舒。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桥段,大概是来自夏无且的口述;而至于荆轲在燕国的记录,应该是参考了其他史料。有趣的是,《战国策·燕策三》也有一个《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这个故事除去荆轲在燕国之前的经历,以及高渐离故事的相对简化,其他基本与《刺客列传》的记载完全一致,包括荆轲刺秦王、夏无且投掷药箱的核心片断。
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问题,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史记》大量取材于《战国策》,这个是公认的事实。虽然《战国策》的编者刘向生活在司马迁之后,但其内容却基本都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也没有其他案例表示《战国策》曾抄录了《史记》。但为什么《战国策》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却又与夏无且对公孙季功、董生叙述的基本一致呢?
考虑到文献传承的复杂性,范祥雍、杨宽的观点可能最合理。但无论如何,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太史公父子在编写《史记》时,参考了多方面的记录,并选择了相对最靠谱的说法,这都体现出太史公父子求真的精神。
野史中的荆轲刺秦王
不过,太史公当时又听见过一些什么说法,这些故事与《刺客列传》记录的到底有什么不同,所谓“天雨粟,马生角”讲的又是什么故事呢?这些故事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认识,其实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探索。
《史记·刺客列传》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记载大同小异。不过,关于这段记载还有一个更丰富的版本,这就是《燕丹子》。
《燕丹子》共三卷,上卷主要说燕太子丹对秦王政要求回国。秦王说:“如果乌鸦白头,马头上面长角,就可以放你。”结果还真出现了这种情况。秦王只能放他回国,却又在桥上设置机关想害他,不过这些机关都没有触发。太子丹急匆匆赶到关口,这时候关门未开,于是太子丹学鸡叫,守城将士以为天亮了,于是打开了关卡,太子丹终于顺利回国。然后太子丹与老师麹武商量报复秦王,麹武推荐了田光。
中卷主要说的是太子丹与田光的对话,相对于《刺客列传》更加详细,如田光介绍燕国的勇士,“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即秦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只有荆轲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之后田光又去卫国劝说荆轲,然后自己咬断舌头自尽。然后荆轲才从卫国来到燕国,没有与田光、高渐离、狗屠等交往的记录。
下卷是整部书的**部分,开始写荆轲觐见太子丹,其中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情节。如开始夏扶问荆轲想用什么指教太子,荆轲说让燕王继承召公业绩。荆轲用瓦砖投掷池中龟,太子丹就送一盆金丸给荆轲挥霍;荆轲说千里马肝味道很美,太子丹眉头不皱就杀了好马;荆轲说弹琴的美人手太美,太子丹竟然砍下女子的手送给荆轲。两人还经常同桌吃饭,同床共枕。就这样,荆轲彻底被太子丹收服。然后才有樊於期叛逃燕国的事件。
等到荆轲和武阳出发时,夏扶自刎为他们送行。到了秦国后,又是一场图穷匕见的戏。然后荆轲谴责秦王了一顿,秦王则提出听完琴声再死。于是召来一个琴姬,琴姬一边弹一边唱:“罗縠单衣,可掣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可惜荆轲听不懂暗示,结果秦王顺利逃走,荆轲用匕首扔过去,穿过秦王耳朵插入铜柱上,秦王转身斩断了荆轲双手。荆轲破口大骂,全书就结束了。
关于《燕丹子》的成书时间,不少古今学者认为是秦汉时期古书。在《刺客列传》里也提到太史公听说“天雨粟,马生角”的说法,与“乌白头,马生角”类似,足见这种说法在太史公之前就有了;荆轲刺伤了秦王的耳朵,也是太史公曾听说过的;至于歌姬救秦王的记载,因为太史公听到了当事人夏无且的说法,所以没有采信。同时太史公又采编了荆轲在燕国之前的故事,这样才有了《刺客列传》的记录。
但是也有学者不认同《燕丹子》成书在《史记》之前,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汉书·艺文志》没有收录此书,而记载在《隋书·经籍志》中;同时此书的内容风格也更类似东汉著作。
除了《刺客列传》《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丹子》外,先秦秦汉还有不少关于荆轲刺秦的记录,但是都比较零碎。
如西汉邹阳上书说“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荆轲刺秦时出现异常的征兆;《淮南子》说“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宋意也加入了击筑的队伍;《论衡》说秦王与燕丹曾盟誓“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结果各种异兆都出现了。
魏晋之后,关于荆轲故事还有增饰,比如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荆轲字次非,有次渡河时因为船被鲛鱼夹住,无法行走,于是荆轲奋起斩下鲛鱼首级,终于风平浪静。东晋陶渊明《咏荆轲》诗说“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又指出宋意是唱歌不是击筑;南梁萧绎《金楼子》则说太子丹制作的金丸,其实是秦舞阳喜欢玩的;田光、鞠武一起去请荆轲,荆轲当时喝醉在睡觉,田光在他耳朵里吐口水,荆轲醒来后感叹道:“出口入耳,必有大事!”
《太平御览》引《三秦记》也有类似歌姬救秦王的情节,当时荆轲揪住秦王政衣袂说“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这时秦王的王美人就以弹唱来提示:“三尺虏骭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起?”笔者认为,如果点明这个歌姬就是当时被太子丹断手送荆轲的,然后又装上假肢到了秦国,戏剧效果将会更强烈。
至于1998年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也算是对荆轲形象的再创作,其中为荆轲加入了女友“赵女”,灵感可能来源于匕首剑师“赵人徐夫人”,当然历史上的“徐夫人”性别未明;而且历史上秦王政、燕太子丹也都曾在赵国做过人质,所以自然也就打造出了一段狗血的“四角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