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张仪】(1 / 1)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马王堆出土的利苍玉印

说起战国的纵横家,最出名的就是苏秦和张仪。在《史记》里,他们是鬼谷先生的弟子。师兄苏秦先出山,主张“合纵”,即联合东方六国去对付秦国,据说他身挂六国相印,让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师弟张仪晚出山,主张“连横”,即让秦国联合一部分东方国家,来对付其他东方国家。这样一来,东方六国全部臣服于秦国。虽然他们的故事非常精彩,但如此轻易玩转六国于股掌之间,不得不让人质疑。

《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

1971年底,因为工程建设,东冢受到影响。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正式对这里进行发掘,至当年4月28日结束,被命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西冢则被称为二号墓,而在一号墓封土下还发现了三号墓。1973年9月,考古工作者又对二号、三号汉墓进行发掘,至1974年1月13日结束。

马王堆汉墓有不少有价值的发现,其中三号墓一个长方形黑漆奁盒出土的一批帛书,该批帛书有十多万字之多,相较于上世纪40年代出土仅一卷和一些残片的楚帛书,这批汉帛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战国纵横家书》关于苏秦史料的发现,足以证明《史记》《战国策》相关史料不可信。其实,就算没有《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史记》《战国策》的可信度同样值得质疑。

真真假假的《史记》和《国策》

在《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中,苏秦、张仪两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徒弟。但这位惊鸿一瞥的“鬼谷先生”,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人伪托。

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出山更早,游说赵王得以合纵。但他害怕秦国攻打赵国,从而破坏他的合纵计划,所以就用激将法让张仪去秦国,并花费重金帮他坐到客卿之位。这时苏秦才透露给张仪,自己的真正目的。

张仪体会到苏秦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苏秦有生之年,张仪主政下的秦国都没有进攻赵国。苏秦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合纵,成为合纵长,身挂六国相印。齐闵王之时,因为齐大夫与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

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终于大显身手。当时魏国已经臣服了秦国,于是张仪游说楚、韩、齐、赵、燕加入连横。秦惠王去世后,因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只能离秦去魏,一年之后死在魏相任上。

《资治通鉴》据此将苏秦合纵系于前333年、苏秦之死系于前317年、张仪连横系于前311年、张仪之死系于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应当是师兄,而张仪应当是师弟。

不过,《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很多地方明显是说不通的,特别是关于苏秦的记载,就连太史公自己都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也就是说当时很多游说之事都附会于苏秦。

苏秦因为太有名了,成为纵横家中的“箭垛式人物”。特别是他还有苏代、苏厉两个哥哥,《史记索隐》引谯周曰,提到苏氏兄弟又有苏辟、苏鹄。这样一来,五兄弟的事迹都容易附会在一个人身上,就造成了苏秦活动的时代特别长。

根据《苏秦列传》,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前300年—前284年),尚在张仪之前;根据《燕召公世家》,苏秦与燕文公夫人有染,所以在燕易王时(前332年—前321年)为避祸,进入齐国实施反间,最后在燕王哙时(前320年—前314年)死于齐国。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

《孟子》曾提到当时楚国人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注意,时人认为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而在《张仪列传》中,张仪担任秦国相邦,其对手也主要是魏国的公孙衍和楚国的陈轸,三人因关系紧密而合于一传;苏秦除了帮助张仪在秦国上位,之后两人几乎没有了交集。所以太史公也不得不把两人分列两传。这些较早较可靠的史料表明,苏秦并不是张仪同时代的人物。

杨宽先生指出:“今本《战国策》中,既有比较原始的苏秦资料,也有出于后人伪造虚构的东西,可说真伪参半。而《史记·苏秦列传》所辑录的,几乎全是后人杜撰的长篇游说辞。因为司马迁误信这些游说辞为真,误认为苏秦是和张仪同时对立的人物,反而把有关苏秦的原始资料抛弃了,或者把这些资料中的‘苏秦’改成‘苏代’或‘苏厉’。因此战国中期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苏秦活动有关的,真相就模糊不清。”

可见,《战国策》本身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只是纵横家的教科书。虽然经历秦火之后,《战国策》已成为战国史基本史料,但却有杜撰和错乱之辞。《战国纵横家书》虽然与《战国策》性质一样,但其关于苏秦的内容较为可信。下面,我们讲述经考订后的张仪、苏秦故事。

张仪连横,秦国强盛

《史记》其实还记载了一个更早的纵横家,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但这与春秋史基本史料《左传》不合,大致也是战国纵横家的说辞。从春秋时期宏观政治格局来看,是晋—齐—吴与秦—楚—越两大阵营对峙局势;直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期,才萌生了纵横家产生的土壤。

战国初年,最早变法的诸侯是魏国,成为华夏第一强国。之后,秦孝公、齐威王都相继变法。此时,魏国身处中原的地缘劣势开始显现,魏惠王多次东败于齐、西输于秦。楚、赵、韩、燕四国也都纷纷变法,从而形成七大国实力均衡的局面,被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处在中原的韩、魏和二周(东周、西周),就迫切考虑通过纵横捭阖来保家卫国,这样才产生一批没落贵族和平民出身的纵横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在本国常常被当权贵族排斥,到改革最彻底的秦国方能施展拳脚。

张仪出身魏国疏族,曾游说楚王不被用,只能住在相国府上。之后有一次楚相宴饮,遗失玉璧,于是有人怀疑是张仪盗窃。楚相命令刑讯逼供,张仪始终不肯认罪,于是只好将其驱逐出境。张仪回到老家,妻子感叹:“您是因为读书才受这样的屈辱啊!”张仪却狡黠一笑:“我的舌头还在就够了嘛!”

前329年,张仪前往秦国,游说秦惠文君联魏抗楚。当时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是大良造公孙衍,他也是魏国人,号称“犀首”,曾于前332年在雕阴斩首魏军八万。

张仪的策略是连横韩、魏,他认为,韩、魏无法灭掉,但又是东进必经通道,所以只要征服就行了。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攻克魏国蒲阳,旋即又归还给了魏国。但秦国也不亏,除了得到魏国这个盟友,还得到了上郡和少梁作为回报。张仪也由此被任命为相邦,之后,他又建议秦惠文君与韩、魏互尊为王,从而把韩国也拉入连横阵营。张仪的后来居上,使公孙衍坐了冷板凳。他只好回到家乡魏国,打算与张仪硬扛到底。

当时魏国的相国是庄子的朋友惠施,他本人也是个合纵派,曾引导魏惠王将公子送给齐、楚做人质来换取支持。公孙衍到魏国后,被惠施大力赏识,于是公孙衍发起一场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称王的活动,史称“五国相王”。

不过,五国终究同床异梦,没有形成合纵联盟,反而使秦国嗅到魏国意欲背叛。前322年,秦惠文王攻占魏国的曲沃、平周,迫使魏惠王接受张仪身兼魏相,惠施、公孙衍逃到韩国避难,魏国从而完全被秦国控制。不过,张仪也没有高兴太久,就在两年之后,齐国打败秦魏联军,魏国又重新回归合纵怀抱。张仪被赶走,惠施、公孙衍回归。

张仪就继续拆散齐、楚联盟。他游说楚怀王,欺骗说以商於六百里土地换取楚、齐绝交。贪婪的楚怀王答应后,张仪却只肯履行六里地的承诺。楚怀王勃然大怒,分兵攻打秦、韩;齐宣王也以大局为重,发兵攻魏。但齐、楚都先后被秦击败,秦国反而取得楚国汉中之地,使得关中与巴蜀得以联通。

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被迫离开秦国,被魏襄王聘为相国,次年去世于任上。

张仪退出帷幕之际,正是苏秦粉墨登场之时。

苏秦合纵,齐国衰亡

前315年,燕王哙禅让给相国子之,发生燕太子平之乱。齐宣王与中山王趁火打劫,攻克燕都,燕王哙、太子平、子之都死于战火。燕昭王即位后,立志复仇,兴建黄金台招聘列国士人,苏秦就正在此时进入燕国。

齐国当时非常强盛,且又与强大的赵国、秦国同盟,其中任何一个都足以碾压燕国。如何拆散他们呢?苏秦敏锐发现,三国友好的外壳下掩盖着利益的冲突,即对宋国的争夺。前295年,燕昭王封苏秦官卿相、爵武安君,进入齐国“帮助”齐闵王夺宋。

齐国相邦韩珉与秦昭襄王关系好,苏秦怂恿韩珉联合秦、燕伐宋,把赵国搁在一边。燕国与宋国并不接壤,实际上好处都在秦、齐。有了燕昭王的支持,齐闵王当然乐得撇开赵国,大举攻宋。

赵国什么态度呢?将军韩徐为认为齐国擅自攻宋,应该联合魏相田文反攻齐国;但相国李兑却反对与齐国撕破脸,因为齐人曾承诺把宋的蒙邑送给他。李兑还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燕昭王挑拨离间之举。苏秦见计谋被发现,只好劝说齐闵王放弃攻宋。

苏秦又入赵意图搞间谍,被李兑、韩徐为关押;经过燕昭王的斡旋,苏秦才得以平安回齐。这种种迹象,让秦国相邦魏冉敏感地察觉到,齐、赵关系摇摇欲坠。于是他提出秦齐互帝的计划,以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共同消灭赵国。

赵国与秦国毗邻,接受韩、魏朝拜,是三晋的领袖,自然为秦国所忌惮。如果齐国帮助秦国,赵国则危如累卵。苏秦马上建议齐闵王,不如放弃帝号,让天下诸侯憎秦;不但如此,还要合纵攻秦,这样才能趁火打劫,攻灭宋国。

苏秦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齐国不会因为灭赵而壮大,进而威胁燕国;二来,齐国与最后一个盟友秦国关系破裂,以后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苏秦的奔走之下,齐、燕、赵、韩、魏五国形成同盟,这就是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的原型,其实楚国并未参与。

五国联盟很快就破裂,因为齐闵王伐宋遭到赵、魏反对,于是齐国又拉拢秦国,要求秦国伐魏而齐国伐宋。前286年,齐闵王终于如愿以偿吞食了宋国,然而,祸患也危在旦夕了。

魏国相邦是有名的孟尝君田文,他被齐闵王驱逐,与齐国誓不两立,于是主动与秦讲和。齐闵王灭宋后实力大增,让三晋与秦国都感觉非常不安,加上赵国也有亲秦派金投、攻齐派韩徐为,魏冉也想获得天下最富庶的原宋国定陶。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赵、韩、魏反而达成同盟,燕国自然紧随其后,燕国相邦乐毅担任联军统帅。前285年,被苏秦蒙蔽的齐闵王终于开窍,以反间罪车裂了苏秦。然而一切都晚了,齐都临淄被燕军攻下,齐闵王逃亡被杀。

那么苏秦的计策既有连横、又有合纵。“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以致苏秦事迹错乱;但这种看法不公正,苏秦本人作为“死间”,以生命完成了使命。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横家确实是战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掌控朝政、左右时局,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才逐渐走入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