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马陵两战过程如此雷同,孙膑究竟在哪场战败了庞涓?
银雀山《孙膑兵法》汉简
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的故事非常有名。据说他们是师兄弟,庞涓先到魏国做将军,因为嫉妒孙膑,陷害他使他双足被砍。后来孙膑进入齐国,辅佐将军田忌在桂陵之战大败魏军,后又在马陵之战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自杀而死,魏主帅太子申被俘。孙膑从此名扬天下。
重见天日的兵书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有兵法传于世;到《汉书·艺文志》里,还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然而,这部《孙膑兵法》却没有传下来,以致钱穆先生曾怀疑,孙膑作品其实是《孙子兵法》,而孙武其实就是孙膑。所幸的是,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的发现,证明孙膑确实有自己名下的作品。当然,这部《孙膑兵法》不完全出于孙膑本人之手,更多出于后学整理和记录,但也可一窥孙膑生平和思想。
其中最值得重视的还是《擒庞涓》一篇,可以与传世文献中的桂陵、马陵之战对照看。
《擒庞涓》讲的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
魏惠王准备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派将军庞涓率军八万,驻扎在茬丘。齐威王也派将军田忌率军八万,抵达齐魏边境准备救赵。庞涓又攻打卫国都城帝丘。田忌想直驱赵国,营救赵卫,但孙膑不同意。
他认为,救卫是违背军令的,不如进攻南边的平陵。平陵兵力比较强,不容易攻取,补给线容易切断,而齐军就应该装作不懂而迷惑庞涓。田忌同意了他的意见。齐军在路途中时,田忌问孙膑该如何进行下一步。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孙膑首战
前453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大夫灭亡最强的大夫智氏,三分其地,战国七雄的局面开始形成。此后,魏氏经过魏文侯率先变法,并于前403年接受周天子册封诸侯,成为当时第一强国;之后又经魏武侯传至魏惠王,相对于父、祖,魏惠王更加野心勃勃,他于前362年从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打算往中原开疆拓土。经过开凿鸿沟、选拔武卒、修筑长城等一系列措施,魏国达到空前的强盛,笑傲群雄。
然而,各国的变法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盛;同年也是齐威王元年,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邹忌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的提议,进行改革。一方面,主张顺从国君、修订法律;另一方面,主张选贤任能、清除奸恶。《战国策》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即发生在这个时候。在齐威王和邹忌励精图治下,齐国政治经济蒸蒸日上。此时又有个军事天才到了齐国,这个人就是孙膑。
根据《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本是齐国阿-人,“兵圣”孙武后裔,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要注意的是,后世传说孙膑、庞涓为鬼谷子弟子,这其实是唐宋以后的传说,在《史记》并未提到。
后来庞涓到魏国担任将军,自认为才能不如孙膑,暗中派人把孙膑请过去。等到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就编织罪名,砍了孙膑双脚并在其脸上刺字。这样一来,人人都知道孙膑是罪犯,自然也不能抛头露面了。孙膑的“膑”本非真名,而是说他遭受“膑”刑。
之后齐国的使者到达大梁,孙膑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秘密会见使者并进行游说。使者为之所动,将其暗中带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把他作为宾客养在府上。
有次田忌和齐王、王族赛马,孙膑在旁边观察,暗中把马匹分为三等,就让田忌尽管下大赌注。等到比赛时,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对付贵族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付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付下等马。这样一来,田忌三局两胜,赢得赌注。齐威王对孙膑大为惊奇,于是任命他为军师。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有《见威王》篇,可以补充《孙子吴起列传》没有提到的,孙膑见齐威王的问答。
魏国东迁之后,中原局面可以说是“一超三强”,鲁国(今山东曲阜)、卫国(今河南濮阳)、宋国(今河南商丘)等弱国与较强的韩国(今河南新郑)都向魏惠王朝贡,而更强的赵国(今河北邯郸)、齐国(今山东临淄)却不愿意臣服魏国。
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占领了漆、富丘,揭开了“围魏救赵”的序幕。对于赵国来说,卫国是他身边最软的柿子。但卫国作为魏国的盟国,魏惠王自然不会坐视不顾,说客季梁劝说无果。魏惠王发兵打退赵军,解除卫国危机,顺带拉上卫、宋两位,共同反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很快被魏军围困,赵成侯只好开始派人奔走相救。
卫国当然深恨赵国,而宋国却怕得罪赵国。宋剔成君派使者对赵成侯说,魏惠王实力强盛,鄙国不从命就危险,从命又不忍心,希望贵国能够体谅。使者又提议说,不如让宋国装样子,打赵国边境的城邑,而让魏军自己去进攻都城。赵成侯觉得这也是个办法,于是就答应了。这样一来,魏惠王和赵成侯都觉得宋剔成君出了力。
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对于赵国的请求,齐威王召集大臣商量,庙堂上产生了不同意见。相国邹忌比较保守,他认为不救为好。但段干纶却认为非救不可。为什么呢?如果魏国吞并赵国,那么邻近的齐国就很危险。但不能直接营救,这样与魏军硬扛,将会损失太大。不如就让一支军队驻屯在赵国郊外,这样就能恐吓魏军暂缓进攻;而让另一支军队南下进攻魏国襄陵;这样一来就算邯郸被攻下,也能趁魏军疲惫来取胜。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这段史料来自《战国策·齐策一》。而根据《战国策·齐策二》,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打算相救,召集群臣商量。大臣田臣思(即田忌)说,大王不如听之任之!为什么呢?因为燕王哙禅让给子之,百姓不爱戴,诸侯不结好。秦国攻打韩国,楚、赵一定会相救,我们不是可以借此攻克燕国了吗?这里出现了张仪和燕王哙,那么这段故事发生在齐宣王时期,且齐要救的不是赵而是韩,这与《齐策一》有何关系呢?
翻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会发现里面记录了好几个酷似《齐策一》《齐策二》杂糅的段子。先是在齐桓公(田午)五年时,秦、魏伐韩,齐王打算相救,召开群臣商量。此时又是邹忌说不救,而段干朋(纶)则认为必须救。为什么呢?因为不救的话韩就会降魏。但田臣思却反对,他认为秦、魏攻韩,楚、赵一定会救,齐国就可以趁火打劫攻打燕国了。于是假意答应韩国,使其坚持作战,而齐国趁机袭击燕国占领桑丘。
《田敬仲完世家》接下来是齐威王二十六年的剧情,与《齐策一》内容类似,应该就取材于《齐策一》;然后就是齐宣王二年的剧情,这里又是韩国向齐国求助,邹忌还一如既往坚持不如不救,田忌建议去救,孙膑则指出不应该速救,这样会让齐军替韩军遭受攻击,应该等到韩国被打得差不多时,再去发兵援救。齐宣王批准了孙膑的建议,于是田忌、孙膑在马陵大败魏军,杀死庞涓,俘虏太子申。
《田敬仲完世家》在这里存在严重的史实错误。
首先,这三个故事很明显出自同一个模板,因为相国邹忌再三坚持不救,如此冥顽不化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这里其实只有一个真实故事,那就是《田敬仲完世家》取材于《齐策一》的故事。因为邹忌、田臣思(田忌)都活跃在齐威王时期,相关史实比较丰富,毋庸置疑。即便如此,《史记》的年份也是错误的,此年是齐威王四年,而非二十六年。
回到齐威王四年(前353年),赵国向齐国求救的同时,也派大臣麛皮去向楚国求助。楚相昭奚恤也与邹忌一样,建议不救,想让其两败俱伤;而大臣景舍则认为,赵国已显露灭亡的征兆,不如少派些部队作为援军,这样一来让赵国有信心,才能与魏国拼得两败俱伤。楚宣王批准了景舍的计划,让昭奚恤对麛皮承诺相救。麛皮回赵国复命。
与此同时,齐威王暗中策反宋、卫。宋、卫一看魏国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宋国景敾、卫国公孙仓撤离邯郸,反攻魏国襄陵。
接着就是银雀山汉简《擒庞涓》的剧情了。魏惠王派庞涓带兵八万驻扎在茬丘,齐军无论救卫或者救赵,都免不了与魏军主力争锋。而孙膑则出乎所有人意料,怂恿田忌进攻战略要地平陵,又派了两个不懂军事的大夫,攻城大败而归。
这样一来,庞涓果然误判田忌不懂军事,结果孙膑又用轻车勾引庞涓回救,再用小部队示弱让庞涓轻敌。庞涓急行追逐,没想到中了孙膑的圈套。两军在桂陵相遇,庞涓寡不敌众,被田忌擒获。
中间应该还有一段《孙子吴起世家》的情节。孙膑劝田忌说:“想要解开乱结就不要硬扯,想要解救斗殴的人就不要胡打。要压制住他们的要害,让他们自行解开。如今魏赵两国互相攻打,国外的部队精疲力竭,国内的部队老弱残败,不如率领军队火速进攻大梁,让魏国放弃赵国回军援救。这样既解除了赵国之围,又让魏国自行挫败。”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这就是所谓“围魏救赵”的谋略。
马陵之战:围魏救韩,孙膑再战
桂陵之战魏军的失败讯息,很快到达魏惠王处,此时楚将景舍正进攻魏国南境。魏惠王没有多理会,坚持在前352年攻克了邯郸,同时又联合韩国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可见,桂陵之战惨败并没有伤到魏国元气。反而齐国要请景舍出面讲和,释放庞涓;而魏国也逼迫赵国结盟。这样一来,魏惠王仍然还维持了最强者的身份。秦孝公趁魏惠王忙于中原,掠夺了不少地盘。接下来,魏惠王就准备图谋秦国了。
秦孝公接受商鞅的建议,游说魏惠王于前344年召开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之会,公开称王。魏惠王称王,进一步暴露席卷天下的野心,结果只有宋、卫、邹、鲁等小国国君与秦公子少官参与捧场,不要说齐、楚、赵三大国,就连盟友韩昭侯都与他离心了。魏惠王实际上在本年才真正称王,不过史书中将此前的魏国国君也一并以王相称了。
魏惠王一看,除了秦国没别的大国支持,怒火中烧。他先是废黜卫成侯,让看起来更顺眼的卫子南劲取代,是为卫平侯。到前342年,魏惠王又派穰疵攻韩,韩昭侯向齐威王求救。这时候齐国庙堂又产生争议。
据上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二年时讨论救韩,邹忌主张不救、田忌主张救、孙膑主张缓救,结果在马陵大败魏军杀庞涓;但根据《战国策·齐策一》,则是张丐主张救、田忌主张缓救。《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年份也有错误,当是齐威王十五年。
这个点子应该来自孙膑策划,而齐威王果然再次批准,于是令田忌、田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伐魏救韩。前341年,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为将,带兵十万。据《孙子吴起列传》,齐魏两军一接触,齐军立即后撤。
孙膑采用“减灶诱敌”的招数,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量,三天从十万减少到五万,再减少到两万。庞涓一看乐了,齐军还没打就吓跑了?于是以轻骑追逐齐军直到马陵。当时天黑路窄,魏军不知不觉进入齐军包围圈。
庞涓见到一棵树被削了块皮,上面隐约有字。走上前拿着火把照耀,见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字,大惊。此时,齐军的一万名弓箭手出现,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不愿再次被孙膑擒获,长叹道:“遂成竖子之名!”自杀而死。
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俘虏太子申。此战之后,魏国终于元气大伤,无法维持超级大国局面,战国七雄进入相对平衡的状态,齐、秦、燕、韩、赵也纷纷称王,孙膑由此名声大振,但随着田忌被邹忌排挤,孙膑也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发现,如果桂陵之战叫“围魏救赵”的话,那么“马陵之战”不妨叫“围魏救韩”。两者战略、战术都颇为相似:都起因于魏国攻打某国,而齐国经过类似的辩论后,由田忌统帅援救,孙膑又以同样的轻敌之计两次击败庞涓。
但问题是,庞涓会这么容易两次上同样的当吗?《孙子吴起列传》中庞涓之死是否像是戏剧?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擒庞涓”究竟是死擒还是生擒?马陵之战的剧情是否很大程度移植于桂陵之战?
首先,桂陵之战中孙膑“禽(擒)庞涓”来自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记载,有学者为了调和《孙膑兵法》与《史记》,说庞涓被擒获后又释放了回去,不过“擒”往往也可以表示为死擒。如《吕氏春秋》说“纣为禽”,《史记·苏秦张仪列传》说越王勾践“禽夫差”,《白起列传》说白起“禽马服子(赵括)”;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孙膑也自称“取庞涓而禽太子申”,《孟子·梁惠王上》魏惠王就说自己“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可见,“禽”在《孙膑兵法》中极大可能就是“死擒”的意思,如果断定庞涓确实是在桂陵之战中战死,这当然比同样两次栽倒在孙膑脚下更合逻辑。那么,到底是《孙膑兵法》错了呢,还是《史记》的《魏世家》《孙子吴起列传》同时错了呢?因为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与《史记》都是西汉史书,从成书时代来看难分高下,所以要求助于战国历史最可信的一部史书——古本《竹书纪年》。
根据《孙子吴起列传》,马陵之战发生在桂陵之战后十三年;根据《魏世家》,桂陵之战发生在魏惠王十八年,马陵之战发生在三十年,这里就存在了矛盾。而根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也有两个版本,一说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一说是魏惠王二十八年,可能存在时间的延续,但却证明《史记》两说均误。更为关键的是,在《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的三个版本中,马陵之战的主将居然都是田朌,而不是田忌!
可见,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当为两次战争,这个没有疑问;不过重点在于,古本《竹书纪年》明确马陵之战的主帅实际上是田朌,那么田忌和孙膑又该往哪里搁呢?《田敬仲完世家》倒是有一点线索,说桂陵之战后田忌就被邹忌排挤而走,而齐宣王在位后,又召田忌回来打了马陵之战,但马陵之战不发生在齐宣王年间。所以田忌极有可能在桂陵之战后被排挤至楚国,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至于孙膑,他的靠山倒了,他也就没有了凭借。
总之,我们重新梳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当时情况大体应该是这样的:
桂陵之战,发生在前353年。齐军主帅为田忌,军师为孙膑;魏军主帅为庞涓。结局:齐胜魏,杀庞涓;
马陵之战,发生在前341年。齐军主帅为田朌,军师为孙膑;魏军主帅为太子申。结局:齐胜魏,杀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