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海昏侯墓汉简《知道》【《论语》版本】(1 / 1)

《论语》并非首次被考古发现,中学语文课本不会被修改

海昏侯墓《论语》

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后学言行的著作,可以说是孔学与儒学的基础读物。大家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言也朗朗上口。然而,海昏侯墓汉简《知道》的发现,让不少人惊呼“《论语》要更新了”“语文课本要加课了”“历史要改写了”之类。那么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到底记录了什么,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汉废帝墓的意外发现

海昏侯刘贺绝对是西汉最特殊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是唯一一位经历了王——帝——侯三重身份的人。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第五子刘髆的儿子,父亲去世后继承为昌邑王,本来他与皇位无涉,在昌邑王国平平淡淡度过一生。

然而造化弄人,昭帝刘弗陵早逝,没有生子。掌权的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他决定立昭帝侄子刘贺为皇帝。刘贺在即位后服丧期间,不但整天饮酒作乐,而且还不停提拔昌邑旧臣,但对霍光他们却没有奖励。他还将亲信任命为长乐卫尉,意图控制长乐宫的上官太后。

霍光当机立断,让上官太后召见刘贺,历数其在位二十七天的一千一百二十七件罪状,并宣布废除他的皇帝之位。之后刘贺就被打发回昌邑国,但昌邑国被取消成了山阳郡,刘贺与囚徒也就没什么区别了。继任的汉宣帝后来将刘贺封到豫章郡海昏县,称为海昏侯。

从2011年至2016年,考古工作人员对墓园、祔葬墓、车马坑和主墓等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勘探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发掘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其中遗迹包括海昏侯与夫人的合葬墓、七座祔葬墓和一座车马坑。截至2016年4月,清理出遗物一万余件,其中包括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器、草编器、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

其中竹简有约五千支,根据初步研究,其内容大约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孝经》《医书》《五色食胜》《六博棋谱》等文献。整理者指出,《论语》中发现的《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

那么,考古人员为什么会认为《知道》属于《齐论语》,《齐论语》和今本《论语》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足鼎立的古、齐、鲁《论语》

我们知道,《道德经》又叫《老子》,《南华经》又叫《庄子》,还有《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一般认为,这些古籍虽然来自后学的整理,但至少有一部分系本人作品;但何以《论语》没有《孔子》之名?

因为《论语》完全不是孔子本人所著,它不过是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记录而已,里面涉及最晚的人物是孔子最年轻的弟子曾参与孟敬子。孟敬子去世后得谥号大约在战国初期,《论语》初稿大概也是在此时完成。

不过,在孔子去世后,儒家学者就分成八个派系,也就是《韩非子》说的“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可见当时儒家学者之前就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不只是学术理念上的,更是政治主张上的。比如大家都知道战国最有名的两位儒家大佬——孟子和荀子,他们的观点就有较大差异。

这样来看,最原始的《论语》版本也不完全反映最真实的孔子,体现的是曾子这派的主张。

这个原始版本的《论语》,因为是用战国文字写的,所以一般叫作古(文)《论语》。当然,古《论语》也肯定不止一个版本,因为一本典籍在传承过程中,本身就会经历持有者的增订。那时候的书籍主要是写在简册上,要增加内容只需要编入新简。所以即使是古《论语》也只能说是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版本。

秦始皇禁毁民间儒家著作,项羽又一把火烧了秦宫官方藏书,所以官方民间的战国儒家著作基本都消失殆尽。

不过,总归还是有漏网之鱼。汉武帝兄长鲁恭王刘余扩大宫殿规模,拆除了孔府宅子。这一拆不要紧,结果发现墙壁中空处藏着一批儒家典籍,其中有一部就是《论语》。这就是汉朝唯一流传的古《论语》版本。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墙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传》十九篇”。也就是说,在班固编著《汉书》时,古《论语》还流传于世,而且还存在齐《论语》和鲁《论语》。

齐《论语》和鲁《论语》又是什么情况呢?虽然战国书籍十不存一,但毕竟秦朝国祚短暂,汉初不少学者是战国时人。虽然手中的书被烧,但心中的书还在,他们就默写出各种典籍。这些是用西汉文字书写的,所以又叫今(文)《论语》,其中又分为齐地学者的《论语》与鲁地学者的《论语》两大系统。

这是仅就整体的版本系统而言,系统内部当然又有各种版本,之间有一些略微的差异,总之,当时《论语》是古、齐、鲁三大版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西汉今文经比较占优势。汉成帝时期出了个张禹,他早年学鲁《论语》,晚年又学齐《论语》,身兼齐鲁两学的他把鲁《论语》和齐《论语》杂糅,再加上自己的见解,整理出一部新的二十篇《论语》,而并非单纯以《鲁》论语为底本删去《齐》论语两篇。

东汉因为古文经重新大行其道,贯通古今的郑玄又把张禹本《论语》和古《论语》融并作注,之后曹魏何晏以郑玄本《论语注》为底本作《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中的《论语》,才是今本《论语》的前身。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并非孔子某个弟子的书写,而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分分合合。齐《论语》和鲁《论语》的区别也肯定不仅是多两篇,其他篇章内容也不会完全一样。

总之,《论语》版本的传承是非常复杂的;无论出土了什么简牍帛书《论语》,都只能视为某一个版本,而不能当作原始版本或者唯一版本。

出土《论语》知多少

其实早在1973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八角廊四十号汉墓就出土了汉简《论语》,共有七千五百七十六个字,不足传世本《论语》的三分之一。墓主中山怀王刘修去世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比刘贺晚四年。

如果我们没有对《汉书·艺文志》先入为主的三个系统观念,那么八角廊汉简《论语》确实可能是另一个版本。不过这个版本没有流传到东汉,而在西汉就已经失传了。这样一来,《论语》的版本更加复杂了。

后者同样只有一片残简,内容是“乎张也,难与并而为仁矣。曾子曰:吾闻诸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子,孟庄子之孝,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这句见于传世本《论语·子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总之,在海昏侯汉简《论语》之前,有多个版本《论语》出现过,其中有的可能是齐《论语》的片段(肩水金关),有的又是与传世本比较接近的片段(居延、悬泉置),有的还可能与三大版本都不同(定州八角廊)。

既然海昏侯墓竹简出现了“智(知)道”两个字,而这些内容不见于传世本《论语》;刘贺担任昌邑王时的中尉是王吉,他正是《汉书·艺文志》记录的齐《论语》名家之一,所以这篇文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齐《论语》。

但就现有内容来看,类似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已存在,故不宜对其价值预测过高。好比定州八角廊汉简《论语》都整理出来四十五年了,但公众对其并没有多少关注。

总之,齐《论语》可以成为《论语》的一种版本,对于研究汉代思想史和经学史有重要价值。但是不应该认为齐《论语》比今本《论语》更有价值,或认为齐《论语》体现的才是真正的孔子,因为它仅仅是西汉流行的一个版本而已;相反,传世本《论语》经过两千多年汗牛充栋的研究,本身就是不可磨灭和更改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