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郑国东迁】(1 / 1)

“郑伯克段于*”前传,可能比《芈月传》更精彩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局部)

大家都知道“郑伯克段于*”的故事,这是《春秋左传》中记录的第一件大事,后来也被《古文观止》编为文选的首篇,可见这段史实在春秋历史上之重要。不过,这件事发生在前722年,距离西周灭亡已经过了近五十年。而郑庄公从击败共叔段开始,就迅速成了打败中原无敌手的春秋小霸。那么,郑国在“郑伯克段于*”之前,经历了怎么样的历史,才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呢?

隐没在史书中的宫斗剧

根据《左传》《史记》,郑武公十年(前761)娶申国公主武姜,生子寤生与叔段。因为寤生是难产出生,而叔段是顺产出生,所以武姜喜爱叔段,讨厌寤生。二十七年(前744)武公病重,武姜请求改立叔段为继承人,武公不答应。当年武公去世,寤生即位,是为庄公。

这个时候,武姜继续开展她的宫斗事业了,清华简《郑武夫人语孺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史料。

武姜对郑庄公说:“你父亲在位的时候,遇到国家有大事,一定会和下属商量。当年你父亲陷于大难之中,在卫国居住过三年,连国家也不能回。如果不是这些好下属,三年没有领导人的国家,不就早乱成一片散沙了吗?

“你父亲不管在卫还是在郑,国家不都是靠他们谋划的吗?现在你爹去世了,你也不需要参政,就让大夫们治国吧!你母亲我就管理好后宫,朝堂之内的事不会过问。我不会因为娘家人影响他们执政,你也不要因为宠臣干扰他们办事吧!

“你就好好向大夫们学习吧!如果这三年他们干得好,你就得到一大波良臣足以御敌,能做一个好国君;如果干得不好,那时他们的罪过就昭告天下。你也别怕,还可以向先君在天之灵祷告,来保佑国家啊!”

武姜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表面来看,是希望儿子和卿大夫共同治国,而且还保证自己绝不干政。然而,如果郑庄公真的不加强君权,武姜自然就可以趁机在幕后搞事,为小儿子段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源。

年仅十四岁的庄公无法拒绝母亲,只能答应这无理请求,把政事全部交给大臣。很快一年过去了,庄公未对国事作出任何指示。大臣边父对庄公说:“君上您什么事都不发言,让我们几个小臣为国做事,我们真是诚惶诚恐!这样下去,不会让我们既为罪臣,又有辱先君吗?我们都只是先君提拔辅佐您的人啊!”

庄公回答道:“不是这样啊!你们都是先君认可的人,先君知道你们没有二心,所以才肯把国家交付给你们。如果不是这样,谁能让先君在大难中振兴?现在虽然你们都表示希望我有所作为,也许我能尽力而为吧!但不是还要为先君守丧吗?”

庄公的意思很明显,寡人还是得遵从母意,这接盘侠你们就继续做着吧!庄公对权力表现得极度平静,让武姜松了口气,之后就是《左传》的记载。段的欲望在武姜的催化下不断膨胀,最终举起反兄长的大旗,但被早有准备的庄公击败。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了庄公的父亲武公竟然在卫国居住过三年。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记·郑世家》虽然为我们叙述了郑庄公即位前的历史,但内容非常简单。故我们结合其他史料及前人考证,来重新讲述郑国早期的历史。

郑国分封之谜

根据《郑世家》的记载,郑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厉王的幼子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王子友被封于郑地建国,也就是郑桓公;三十三年后,周幽王将王叔郑桓公任命为司徒,河洛之间百姓非常爱戴思念他;又过了一年,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国家日益衰弱,不少诸侯纷纷背叛周王。此时,郑桓公也询问太史伯说:“我要怎么样才能死里逃生呢?”

太史伯说:“只有洛水以东、黄河以南才能定居啊!”郑桓公又问:“为什么呢?”太史伯说:“因为那里靠近虢国和郐国,这两国国君贪婪好利,容易分割土地给您,您要住那边的话,百姓们都会支持您的!”

郑桓公问:“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如何呢?”太史伯说:“楚国的祖先祝融是高辛氏火正,但后代却一直不兴旺,周室衰弱后楚国一定兴盛!”郑桓公又问:“那么西方如何呢?”太史伯说:“也不行,那里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久居啊。”

桓公接着问:“如果周王室衰弱,那么哪些国家会兴盛呢?”太史伯说:“大概是齐、秦、晋、楚四国吧!齐国是姜姓伯夷后代,曾辅佐尧掌管礼仪;秦国是嬴姓伯益的后代,曾辅佐舜收服部落;楚国祖先也有功业;周成王把唐国封给叔虞,那里是表里山河之地,他的晋国一定也能兴盛的。”

桓公听完,决定将郑国迁徙到洛水东部,而虢、郐两国果然献出十个城邑,于是郑国东迁;但是两年后发生了那场有名的战争,周幽王和郑桓公都在骊山之下被杀死。

郑桓公去世后,即位的是儿子郑武公,之后就有了前文的故事。

可见,《郑世家》的这段早期郑国史,其实主要只写一件事,就是郑桓公与太史伯关于“虢郐寄孥”的对话,而这段史料出自太史公对《国语·郑语》的简化,省略的内容主要有楚国的先君世系和褒姒的离奇身世。

《郑语》另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在于,它认为郑国东迁的地盘是从虢、郐等十国处夺来的(《郑世家》改为虢、郐的十邑),但在西周末年,诸侯国还只是一个个城邑,即使在中原地区仍然地广人稀;到春秋末年,郑、宋两国之间还有六块隙地。

一般认为,虢国在河南荥阳,郐国在河南新密,与郑国东迁所在的新郑有一定距离。那么,郑桓公根本不需要“虢郐寄孥”,因为东方的郑国并非是东迁所建,而可能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分封了。

如果我们认为《郑语》的记载不可靠,那么郑国建国与东迁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其他传世文献也零碎记录了一些郑国史料,加上20世纪至今的一些出土文献,尤其是近年来对清华简的研究,不但深化了我们对早期郑国史的认识,而且也厘清了传世文献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关于郑国东迁的地点,在今天河南新郑,这个没有疑问;但郑国初建的地方在哪里?据《汉书·地理志》《史记·郑世家》索隐等,是为西汉的京兆尹郑县,也就是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一带,这也是最流行的郑国初封地说法。

不过这个说法,却与一些史料记载相矛盾。《世本》说“桓公居棫林,徙拾”,尽管《史记索隐》作者倾向棫林就是郑县、拾就是新郑,但并没有其他文献印证,相反大量证据反映,棫林在泾水以西、今陕西凤翔南一带。

西周时期,凤翔一带为周人宗庙所在地——圣都岐周,在这里出土了大量西周贵族陪葬、窖藏的文物,如今宝鸡市还成立了一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那么郑桓公与其他贵族一样,分封在此也合情合理。

我们知道,西周的地名很多来自商朝,包括整个文字系统的传承。那么,“奠”字当然也很可能与商朝的“奠”有关。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西周“奠”的来由,其用法显然与商朝“奠”一脉相承。西周的“奠”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围绕着岐周的某一类区域统称。姜姓与虢、井氏都为周人旧族,故他们应该是各“奠”的统治者。

更为复杂的是,《水经注》引《竹书纪年》提到“晋文侯二年(前779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同惠”一般认为是“周厉”或“周宣”之误。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郑桓公伐郐之后才住在郑父之丘,而之前只是一个周王子,是居住在这里原有的“郑父之丘”后才叫郑桓公的。但从目前西周金文来看,“奠”这个地名在岐周一带很常见,文献也多次提到“郑祖厉王”“郑出于宣王”“郑有厉宣之亲”,所以笔者认同郑国确实封于西周末年。但“虢郐寄孥”一说仍然存在疑问,比较可能的情况是,这里原本就存在郑桓公的封地(《公羊传》称留),并不完全是从虢、郐十国夺来的。

可以印证的是,《左传》记载,春秋前期郑庄公与鲁隐公曾经交换过土地,郑国的祊地在鲁国附近,鲁国的许田在郑国附近。这说明西周不少封国的土地比较分散,并非像后世一样集中于一个地区。郑国的祊地本来是用来祭祀泰山的,而鲁国的许田大概是朝贡成周时用的。当然,这样的封地,比之军事化的诸侯不太一样。总体来说,郑国初封时的地盘可能包括岐周附近的郑与成周附近的留、泰山附近的祊,而每处封地的功能并不相同。

《左传》提到春秋中期郑国名相子产说过,从前我们先君桓公与商人都出自周,共同合作经营这片土地居住,并且世代盟誓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掠夺你,正因此才一直到了今天。这里的商人即是被封给桓公的商朝后裔,他们在周朝从事低贱的官商工作,这就是后世“商人”的由来。

其他文献也有郑桓公灭郐的传说。《韩非子·内储说下》说郑桓公先打听到郐国豪杰良臣的情况,然后假装与他们有盟誓,说将郐国官爵与良田赏赐给他们,写在盟书中埋在城外。郐国国君发现后果然诛杀了他们,桓公趁机攻灭了郐国。

《公羊传》则说以前郑国处于留这个地方,郑伯与郐国国君关系好,于是趁机与郐夫人私通,里应外合取得了郐国,从而迁徙到了郑,而把留荒废了。《国语·周语》说郐仲夫人叫叔妘,与郐国国君同姓,因此不吉利。

《说苑·权谋》又说郑桓公东封于郑,住在宋国东边的旅舍。旅舍的老叟问:您要去哪里呢?桓公回答:我要封到郑国去。老叟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现在您睡得这么安稳,恐怕不是去就封的吧!桓公听说了,马上自己驾车,日夜不停终于十日到达郑国,当时就有釐何与他争地。

不过,这段史料与《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录高度雷同。《齐世家》说吕尚住在宋国东边旅舍,经人提醒后火速赶往齐国,正逢莱侯来争地。此处“釐何”明显是“莱侯”的误传,所以《说苑》这段史料并不可信。

至于虢国的灭亡,《左传》中武姜曾要求把制封给叔段,郑庄公以虢叔死于此为由拒绝了。过去一般认为虢叔就是虢国最后一任国君,也就是《郑语》所谓的“虢叔恃势,郐仲恃险”,在郑桓公消灭郐国后两年灭亡。

不过,清华简《良臣》却记载,郑桓公与周之遗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一起到达郑国。虢国有西虢(今陕西宝鸡)、东虢(今河南荥阳)与南虢(今河南三门峡)、北虢(今山西平陆)之分,与桓公同行的虢叔当出自西虢。

另外,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也支持郑桓公灭郐的记录,郑国的太伯在叙述先君的事迹时,明确提到:“昔吾先君桓公后出自周,以车七乘、徒三十人,鼓其腹心,奋其股肱,以协于庸偶;摄胄擐甲,擭戈盾以造勋。战于鱼丽,吾乃获函、訾。覆车袭沝,克郐迢迢,如容社之处,亦吾先君之力也。”

总之,《郑世家》关于郑桓公亡于犬戎一说不可靠,其出处应该是《郑语》的“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但“毙”的应该是西周,并非桓公。

郑桓公去世后,即位的是儿子郑武公。但郑武公即位并不顺利,据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武姜对年幼的郑庄公说,当年武公陷于大难之中,在卫国居住过三年,连国家也不能回。郑武公居然在卫国待过三年,应当与当时郑卫关系恶化有关。

这段史料应该涉及一场重大事件,限于史料匮乏,无法获取更多信息。大概可以推测出的是,与两周之际“二王并立”事件有关。

“二王并立”也是《史记》没有书写的事件,而由古本《竹书纪年》及清华简《系年》揭露而出,大致说的是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并非顺利东迁即位,而是经历了一个周平王与周携王并立的过程。数十年后,晋文侯杀死周携王,才结束二王并立的局面。

按理来说周平王弑君父为谋逆大罪,诸侯表示对他支持应该会有一个过程。郑桓公应该较早支持周平王,并为儿子娶申国公主武姜;而申国正是周平王的母国,与犬戎共同杀死周幽王的罪魁祸首。

在周平王即位之初,对其贡献最大的就是晋、郑两国,也就是《左传》说的“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并没有像《史记·秦本纪》《卫康叔世家》这样提到秦、卫的参与。卫国在成周地区地位颇高,“殷八师”就曾驻扎于卫国,两周之际的卫武公非常有名,甚至被一些文献认为就是“共和摄政”的共伯和。或许是郑桓公为了取得卫国支持,把儿子送到卫国做人质;也可能是郑武公即位前或者即位初,去卫国访问时一度被扣押。

《韩非子》记录了郑武公灭胡国(今河南漯河),说郑武公先把女儿嫁给胡国国君,之后问群臣自己可以讨伐哪个国家呢?大夫关其思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说胡国是兄弟之国,你为何要说攻打他们?胡国国君听说此事,以为郑国真的亲近自己,于是完全不设防备,之后郑国就趁机袭灭了胡国。作为对自己篡位支持的回报,平王也只能默认郑桓、武父子进行扩张。清华简《系年》说“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成为天子卿士、诸侯之长。

根据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武公“西城伊涧,北就邬、刘,萦轭蒍、邘之国,鲁、卫、蓼、蔡来见”,这也是传世文献没有记录的。

可以发现,“郑庄小霸”局面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人的努力。桓公、武公在灭国扩张时都使用了诈术,后来郑庄公能在诸侯之前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当然也有来自父祖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周天子的卿士,利用天子的余威,在春秋初期小显了一把身手。今天河南荥阳的成功广场还有桓公祖孙三代的“郑氏三公像”,郑国的建立和发展都来源于他们,也是整个郑国历史最荣耀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