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1 / 1)

新出土文献揭示的三个秘密,可能要改写《史记》相关记载

清华简《系年》

关于西周的灭亡,传世文献一个经典说法就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多次举起警戒用的烽火召集诸侯,等到敌人犬戎真来侵略时,诸侯就不再来救助了,于是幽王被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那么,“烽火戏诸侯”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呢?

烽火的秘密

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出版,该书只收录有一部古籍,整理者李学勤先生将其命名为《系年》。

《系年》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诸侯。……

这段的前半部分,说的是幽王出兵把平王围在西申,申国不交出平王。而此时西戎、鄫(缯)国趁机对幽王侧方攻击,结果幽王战败,与褒姒生的儿子伯盘双双战死。

这段史料可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与“烽火戏诸侯”说法完全不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记录于《史记·周本纪》,它是这样说的:

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宠爱天生不爱笑的高冷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粲,周天子在首都镐京点起烽火,谎称有敌情,召诸侯前来勤王。诸侯闻烽而至,却不见敌踪,看见他们瞎忙活的傻样,褒姒终于笑了。如是再三,被当成猪猴耍的诸侯,终于不再理会幽王的无理取闹了。

后来,幽王想废黜来自申国的王后以及太子,惹恼了申国国君。于是申侯联合缯国、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幽王再次举起烽火,但学乖的诸侯一个不来了,幽王也被乱军杀死在骊山脚下,美人褒姒则被犬戎抢走成了压寨夫人。最后诸侯到申国拥立太子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因为镐京被犬戎占据,平王只好东迁到东都洛邑,东周开始。

钱穆在这里指出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解释并补充说明。

其实,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疑似》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既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错了,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认识的。

携王的秘密

要解决这一连串问题,我们先关注一个陌生的名字:周携王。

在《史记·周本纪》中,忽略了一个周天子,这个天子就是周携王。而在战国史料中,这个人物又的确存在。《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作为可信度非常高的两部史书,都不约而同提到了携王其人。

《左传》说得比较简略:“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

古本《竹书纪年》则说得比较详细:“(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春秋左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

这一点也被清华简《系年》所证实,相对《史记》中周室东迁的一帆风顺,《系年》中的刀光剑影无疑更让人接受。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勾画出周幽王死后的政治画面:幽王死于战场,遍体鳞伤的宗周立马土崩瓦解。虢公翰在虢国立幽王之弟携王为天子,而此时平王被阻挡在虢国以西。可以想见当时周王朝分成两派:一派是西戎势力,包括申、曾、许等支持的平王;一派是姬周势力,包括虢、晋、郑等东方诸侯支持的携王。

然而诸侯最终却抛弃携王、选择平王,其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很遗憾,因为史料阙载,我们无法知道具体事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诸侯在两者之间,肯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权衡。表面上看来,携王是合法的继承者,似乎继承了幽王的遗志;平王虽然是谋逆,但他却又是废太子,被废的直接原因还是幽王倒行逆施。那么从嫡长子继承制的法统看,平王又是符合正统的,携王反而没有资格。

我们把眼光放到七十年前的国人暴动,当时在位的是幽王的祖父厉王,因为“专制”而被国人驱逐。国人并非是平民,而是居住在宗周一带的各族。周厉王的失败,正是因为集权触犯了王族以外的族群利益,所以他们才联合废黜了厉王。厉王之子宣王对公卿妥协,才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但宣王之子幽王上台伊始,又和执政皇父决裂,皇父、郑桓公等都东迁避难。

所以西周的灭亡,非常类似商朝,很大程度是内部矛盾恶化,才使外族有隙可乘。不同的是,西周推行了分封制,这一举措让大周得以续命八百年,并进入了诸侯时代。否则很可能没有“东周”而只有一个“申朝”了。

经过长期利弊的权衡,诸侯抛弃了携王,转而支持平王。晋国国君晋文侯得到虢公的默许后,攻入携地杀死了携王,并把晋国的势力推入到河西。郑国国君郑武公则娶了西申的公主武姜,并趁乱兼并了周边的东虢国、郐国、胡国等。后来郑武公和姜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了。

再之后,平王才被迎入成周。这里收获最大的无疑是以晋、郑为首的东方诸侯,其中晋文侯被赐方伯、郑武公成为卿士,成为周平王的左膀右臂。他们的罪恶扩张很快被洗白,毕竟,平王自己不就是这样即位的吗?

不过诸侯觉得申侯很不顺眼,要论拥立之功,申侯和犬戎比他们只多不少,而且申侯还是平王娘家人。那么,平王会不会更加亲附他们?他们会不会想要染指王权?而且,幽王怎么说也是天子,天子驾崩了,总得找人来承担责任吧?于是,罪魁祸首西申、缯国被诸侯联合绞杀,到春秋就完全销声匿迹了。唯有犬戎余波一现,在前660年为虢国击败。

至于春秋的申国(今河南南阳),为周宣王时所封,乃西申的支系姜姓国,但绝不可能参与灭周;春秋的鄫国在今天山东兰陵,是大禹之后的姒姓国,距离宗周更加遥远;此外,考古还发现了一个“曾国”,那就是随枣走廊一带的随国,是西周开国重臣南宫适的封国,自然更不可能是灭周的缯国了。

史书的秘密

《史记》的错误不仅限于“烽火戏诸侯”,以及“二王并立”的阙载。如果我们继续挖掘,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史记》很多篇章的取材,也许都在刻意掩盖一些东西。既然平王东迁不是一蹴而就,那么到底是哪年完成的呢?

按照我们最熟悉的《周本纪》,西周在前771年灭亡,周平王于次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没有携王的存在;而古本《竹书纪年》用的是晋国纪年,晋文侯二十一年杀携王,算下来是前760年,因为古本《竹书纪年》是残本,所以没有平王东迁的时间;而今本《竹书纪年》则用周王纪年,平王同样是前770年东迁,晋文侯在平王二十一年杀周携王,算下来又是前750年。

以上三种说法不同在于携王之死,而关于平王东迁的时间,古本《竹书纪年》无载,《周本纪》则与今本《竹书纪年》相对一致。

不过《周本纪》有个问题却绕不过去,因为周平王是西申支持下即位的,所以当时他的根据地应该在西方。而虢国卡在镐京至洛邑的交通要道上,那么在宗周废墟上的平王,想东迁进入成周称王,必须经过虢公的同意,以及东方诸侯的许可。而虢公在宗周覆灭后立即拥立携王,所以平王不太可能这么迅速进入成周,诸侯也不太可能马上接纳平王。

清华简《纪年》用的也是周王纪年,但说法又有不同:“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刘国忠、程平山先生的观点,在文献叙述上更合理,也更合当时局势的情况。如果其观点无误,那么我们回过头看《史记》,就发现实在太可怕了。如《秦本纪》里说,秦襄公七年参与救周,然后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之岐山以西之地;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山而去世。

《十二诸侯年表》的内容也与之一致。

但现在看来,《周本纪》的平王东迁时间很可能是错误的,那么其他世家、年表记载同样错误。既然东迁的时间在前738年,或者保守点看,按照古本《竹书纪年》的前76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之后。但秦襄公明明在前766年就已去世,他无论如何不可能护送东迁。所以《秦本纪》很可能有错误,要么襄公不是在前766年去世,要么襄公根本没参与救周。

与之类似的是晋、郑、卫三国。《晋世家》《郑世家》《卫康叔世家》记载与《周本纪》一致,分别提到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参与救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为了能让平王依照礼法正常即位,诸侯史官煞费心机篡改国史。毕竟连“二王并立”这个大事都直接被抹去了。而《史记》年代存在诸多问题是公认的,就连战国史料都存在很多矛盾。

如果继续深挖下去,似乎越来越接近真相,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前面提到,《左传》和《系年》都只提到晋和郑,那么《秦本纪》多出来的秦和《卫世家》多出的卫,似乎自始至终都是孤证。

秦和其他诸侯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和西戎有血海深仇。秦先祖秦仲曾为西戎所杀,秦族一度危若累卵,正是周宣王赐给秦仲长子庄公七千兵,并册封其为西垂大夫。襄公又是庄公弟弟。所以,秦人应该是最坚定地站在幽王一方的,幽王被杀后,秦人立即护送平王东迁,实在难以理解。秦国位于今甘肃天水、陇南,又在宗周以西,和虢国正好对平王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太史公撰写两周历史,就曾经感慨文献严重不足。唯一比较翔实的《秦纪》,也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那么,《史记》关于两周之际的历史,存在年代的错误和史实的疏漏着实难以避免。随着近代对《竹书纪年》的不断重视,以及现代清华简《系年》的重见天日,《史记》这段是否真的要被改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