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最早的《周易》,只是占筮用书,与传世版本有四点不同
清华简《筮法》
如果说最神秘的上古史著作,相信很多朋友都选《易经》。虽然《山海经》也够神秘,但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不像《易经》能够位居“五经”之列。甚至在古文经学者看来,《周易》来源最古老,还被列为“五经”之首。那么,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著作呢?
出土最古老的一部《周易》
古书流传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读懂《易经》,不应只局限于传世文献本,而要将视线放宽到出土简帛上。
地不爱宝,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湮没两千年的易学文献重见天日。其中最早的《易》版本,要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周易》;接下来就是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再往后就是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其墓主是汉初功臣汝阴侯夏侯婴的儿子夏侯灶;差不多同时代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
其中最值得一讲的,当然就是收录在上博简第三辑中的《周易》,因为这是最早的《周易》版本,虽然它只是一部残缺的《周易》,仅有一千八百零六个文字和二十五个卦画。
我们这里提到了《周易古经》,那么《周易古经》与《周易》《易经》《易》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说的《易经》,是被儒家尊为经典后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两部分内容。所以一般说《易经》的时候,指的是经加传;而说《周易》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指经加传,但严格来说,《周易》的本义是《周易古经》。因为战国时期《易》筮法不限于《周易》一种,还有《连山》《归藏》,这三部在后世又被统称为《三易》。
根据传说,最开始的八卦是伏羲画出来的,之后周文王将它推演出了八八六十四卦。再之后,孔子对卦象进行了解释说明,写下了《周易大传》。后世的学者就把经和传合为一本书,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这三大圣人合力撰写的书,在古人的朴素想法里,确实很容易相信,这是神通广大的一本书。但是,《周易》真有这么神吗?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又是谁呢?
因为上博简《周易》也不是横空出世的作品,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就要来说说《周易》到底是怎么炼成的了。
数字甲骨的发现
我们知道,商朝人喜欢用甲骨占卜,而在某些殷墟甲骨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数字。
195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殷墟,在四盘磨西区获得一片牛肩胛骨。李学勤先生认为这是一件卜骨,上面写着“七五七六六六,曰:斯御”“八六六五八七”“七八七六七六,曰:斯御”,其下限可能到商王文丁时期。而且这个“斯……”的句型从未见于殷墟卜辞,而常见于周人卜辞,说明这件卜骨可能属于周人系统。
1980年10月底,考古工作者复查1973年小屯南陶片时,在仓库发现一包卜甲,经过黏合发现是一版龟腹甲,其卜甲修治的方法与周人类似,但龟为当地之龟。上面第二、三、五句是筮数,分别写着“七七六七六六,贞吉”“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文字的刻法也类似周人卜辞。尤其是“贞吉”一词,在殷墟卜辞从未出现,而在《周易》却常见。
商代明确记有筮数的甲骨只有这两件,而且反映的可能是周人的占筮法。那么商人是否没有占筮法呢?
此外,在殷墟和其他商代遗址出土的陶器等文物上也找到了一些数字符号。传世文献也有“巫咸作筮”的传说。巫咸,一说就是商王太戊时的大臣。
这些文字不是通过观察甲骨的裂纹来占卜,而是以数字本身测算进行占筮,那么它就不是占卜法,而是占筮法。占筮与占卜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占卜是把要做的事情写在龟甲上,祈祷后焚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裂开的纹路来判断吉凶;占筮则是用蓍草茎,就类似后世的竹签来进行一定方式的数学运算,得出的结果就是一个卦,再根据这个卦象,来预测吉凶。
安阳四盘磨村不同于殷墟风格的卜骨一出现,考古工作者即认识到其文句不合卜辞通例。之后,在陕西邠县(今彬州市)和河南洛阳都出土了卜骨,它们与殷墟卜骨均有不同;1954年,山西洪赵周代遗址出土了一版刻字甲骨与一批青铜器、陶器,李学勤先生明确指出系西周之物。
1977年,周人的发祥地——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周原遗址发现了一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其中一个窖藏出土有字甲骨二百八十余片,另一个窖藏出土九片。张政烺先生指出,这类“异形文字”就是《周易》“八卦”。1979年,邻近宫殿遗址西南的扶风齐家村周原遗址,又出土了五版有字甲骨。
《周易古经》本是占筮之书
根据对周原甲骨的考察,可以认为,周人在商末时学习了商人的占卜与占筮,并将占筮发扬光大。《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传说中周文王正是八八六十四卦的发明者。而《周易古经》也提到不少商周史实。
《周易古经》本身是一本介绍占筮方法的书,其中最基本的符号就是阴“--”和阳“—”,这两个符号又叫“爻”,连叠三层,组成乾、坤、坎、震、巽、离、艮、兑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从上往下,就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上爻若是阳爻就叫“九”,若是阴爻就叫“六”。所以初爻叫“初九”“初六”,上爻叫“上九”“上六”,其他如二爻就叫“九二”“六二”等。
既然《周易古经》是从商人的占筮法发展而来,那就不会是《易传·系辞》所说的伏羲演八卦。另外要注意,其实在周人眼中,占筮也是不如占卜的,到春秋时还有“筮短龟长”的故事。
话说晋献公想娶骊姬,因为骊姬与晋献公同姓姬,违反了同姓不婚原则。晋献公有些犹豫,就先找了卜人占卜,结果是不吉利;晋献公不乐意,又找了个筮人占筮,结果却是吉利的。晋献公说,那还是听占筮的结果吧!占卜的人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晋献公不听。这件事吻合了这位卜人的预言,晋献公把骊姬娶上门后,骊姬马上展开宫斗,晋国因此内乱数十年。晋献公的儿子公子重耳因此流亡在外,十七年后才归国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可见,《周易古经》说穿了,并非什么神秘古书,它主要说的就是商末周初的占筮方法。而且周人还认为占卜优于占筮,只不过在战国以后,逐渐没人会用龟甲占卜了。从占卜走向占筮,主要还是因为甲骨原料比较难获得。那么,既然《周易古经》只是占筮资料,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孔子。
《周易大传》本是儒家论著
孔子对古文献有过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读《易》而韦编三绝。《史记》《汉书》都说孔子作《十翼》,但这一说法不太可靠,北宋欧阳修《易童子问》已辩驳。《周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作为《周易古经》的解释与补充,像辅佐的翅膀一般,故也称“十翼”。
儒家之所以将《易经》奉为圭臬,在于《十翼》反映的儒家政治哲学。《十翼》将《周易古经》的自然哲学升华为政治哲学,这是一种时代进步;但有些解释未必正确,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元亨利贞”应该是“大吉,利卜”的意思。
但从春秋鲁国穆姜开始,就把“元亨利贞”拆开解为“仁、礼、义、正”四种品行,后人基本都解释为四字。相对于《周易古经》的原意来说,这个解释当然是错的,但这么一解释,《周易》就从占筮资料升华为政治哲学,也因为有了这样的重新解释,《周易》才能摇身一变,成为儒家的教科书。可以说,《周易》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儒家的改造至为关键。他们表面上是在解读古文献,实际上旧瓶装新酒,推销的无非是自己的价值观。
至于经文之后的《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五篇,更是与经关系不大。
我们也可以发现,不管是孔子整理《周易》的行为,还是后来儒生对《周易》的解读,其实都不存在什么神秘性和特殊性。《周易大传》说穿了,更不是什么神秘古书,它就是战国秦汉的儒家著作。
孔子除了整理《周易》,还整理了《诗经》《尚书》《礼》和《春秋》,就是后来儒家的“五经”。“五经”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都是当时的历史文献。《诗经》是当时流传的诗歌,《尚书》是政府文件,《礼》就是礼仪官制,《春秋》是鲁国国史,《周易》是占筮记录。所以,孔子整理五经的本意,也就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周易》相对于其他四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而后来的儒生呢,不止改造了《周易》,也改造了《诗经》。《周易古经》是用《周易大传》来进行改造,《诗经》的“传”是什么呢?汉朝有四家传授《诗经》的学派,其中最流行的一家叫毛诗,他们的传就叫《毛诗传》;他们为《诗经》加了序,就叫《毛诗序》,就是用儒家学说去解释《诗经》。
比如《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明显就是一首求爱的民间情歌,与现代《纤夫的爱》差不多。但《毛诗序》偏要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就是用儒家的伦理来解释男女情爱了。
可见,同为儒家学说的《周易》,与改造后的《诗经》这些其他的儒家经典相比,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性。所谓的经典,都逃不过一个“六经注我”的命运,就是后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解读。其实不单是儒家,道家也把《周易》奉为圣经,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体系。《周易》本身是占筮内容,有浓厚的神秘学色彩,自然也可以为道家所用。
东汉道教刚刚兴起时,炼丹理论家魏伯阳写了本《周易参同契》,假借《周易》的爻象,论述道教炼丹理论。魏晋时期道教受到不少学者的追捧,比如何晏、王弼这些人,又把《周易》《老子》《庄子》列为“三玄”,并且以此为基础,创建出有名的“玄学”。
后世的《周易》研究,大致分成了两条路,被称为“二派六宗”,其中义理派有老庄、儒理、史事三宗,象数派有占卜、禨祥、造化三宗。从名字能看出,义理派更多是从文献学方面研究,而象数派则更多就从神秘学方面去研究。
今天如何读《周易》?
第一就是要剥去其神秘外衣,不要认为是不可知的天书,毕竟学术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第二是要对比不同版本,从上博简到阜阳简、从马王堆帛再到传世本,分析字词句中的差异;第三就是让经归经、传归传,分析其背后体现的占筮观念和儒家理念。西晋王弼《周易注》反映的是玄学思想,北宋陈抟《河图洛书》反映的是方士思想,实际上这些离《周易》本体都越来越远,至于市面上流行的《周易算命》《周易风水》,那就完全不值一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