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清华简《说命》【《尚书》真伪】(1 / 1)

出土的两篇竹简《尚书》与传世经典《尚书》不同,谁真谁假?

南宋《尚书注疏》书影

有句名言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但这里的“书”本义不是泛指书籍,而是特指叫“书”的作品。“书”是商周流传下来的政府文献,孔子曾编《书》作为历史教材,到战国时又分成《夏书》《商书》《周书》等。之后经过秦火焚烧,西汉学者将它们汇编起来,取了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尚书》。所谓“尚”就是“上”,“尚书”表示的就是前朝的文献。不过,《尚书》在古代一直就有真伪之争,而近年的出土文献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与传世本《尚书》不同的清华简篇章

李学勤先生的说法是否有依据?我们来看看《说命》讲了什么。

《说命》共有三篇,每篇均有题名《傅说之命》,李学勤先生将其命名为《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

傅说是商王武丁时的大臣,根据《史记·殷本纪》,武丁即位后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圣人,名叫说。第二天他就按照说的形象对照群臣百官,但没有一个长得像,最后在傅岩这个地方才找到了说,而说是这里服建筑役的刑徒。武丁见到他并与之交谈,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圣贤,于是就任用他为国相。武丁因此以“傅”作为说的氏,说就被称为“傅说”。

《说命上》除了记录武丁命百工画像找到傅说之外,还记录武丁命傅说攻打失仲,傅说大获全胜,却赦免了俘虏的敌军,武丁因此任傅说为公。《说命中》记录了傅说由傅岩来到商都殷,武丁对傅说进行册命,这也就是《傅说之命》(《说命》)标题的由来。《说命下》第一支简缺失,记录的是武丁的言辞,其中有一段是追述商王太戊的功绩。《殷本纪》说太戊复兴商朝,简文可以印证这一点。

在《尚书》中就有三篇《说命》,《尚书序》也提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傅诸岩,作《说命》三篇”。可见《傅说之命》就是《说命》。不过汉代流传的《尚书》中《说命》只有目录而没有正文,而到东晋流传的《尚书》中《说命》却出现了。

过去《说命》就一直被怀疑是伪作,而将《傅说之命》与传世本《说命》的内容相比较,也会发现完全不同。这样一来,传世本《说命》是伪作的证据似乎更确凿了。

再说一下《尹诰》。在《礼记·缁衣》中有两章引用《尹吉》,其中提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根据东汉郑玄的注解,“吉”应当是“告(诰)”之误,也就是《尚书序》提到的《咸有一德》,在郑玄时代已经亡佚了。

这样看来,似乎清华简的出土,足以证明《尚书》为伪作,但这种认识,还是过于简单粗暴。

比如,清华简能对应的《尚书》只有两篇,怎么能证明一部《尚书》是伪作?又比如,在《尚书》的《咸有一德》和《说命》里,某些句子是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但是在清华简《尹诰》《说命》中却未出现,这些内容甚至可以说存在根本的文本差异,而不仅仅是少量的字词句问题。

伪古文《尚书》是如何被拆穿的

如前所述,《尚书》本称《书》,是商周时期的文献汇编。虽然孔子编订了一些,但没有完全定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喜欢引用《书》来作为观点论证,引用最多的是《左传》,其次是《墨子》,其他诸家也都多少有所引用。

这些记录不少不见于后来的今文《尚书》,可见有很多已经失传了。另外,诸家引用同一内容的《书》,甚至同书引用的同一内容,文字都有所出入。这很可能来源于竹简传抄的错乱讹误。

另一个问题是,诸子为了托古改制,喜欢编造史实作为依据。除了流传下来的《商书》《周书》被改造,更有了《夏书》以及更早的《虞书》。

整体来看,越往近世的《周书》真实性越高,越往上古的《虞夏书》真实性越低。《虞夏书》其中的《尧典》《皋陶谟》《禹贡》,表现的就是儒家的一种政治哲学,这些内容又被太史公编入了《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古史。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明令焚烧《诗》《书》;而到秦始皇统一,更是将政令布到了天下。但是,仍然有漏网之鱼。

其中就有原秦朝博士伏生,将一部《尚书》藏在了家中墙壁,到西汉初年取出,经过拼凑整理后形成二十八篇。因为战国竹简已经破烂不堪,所以当时人用西汉文字抄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所以西汉今文《尚书》是传承于战国古文《尚书》的真作。西汉今文《尚书》在传承时又分为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东汉末年欧阳氏《尚书》被刻入《熹平石经》,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版本。

但从西汉中期开始,又出现了多种古文《尚书》。

第一次是汉武帝时,孔子后代孔安国所献的家传本,比今文《尚书》多十来篇;第二次是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殿,毁坏孔子古宅,在墙壁中得到的一批古文《尚书》,其中比今文《尚书》又多十来篇;第三次是汉成帝、元帝时,大儒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第四次是汉成帝时,张霸所献的一百零二篇古文《尚书》,虽然经刘向校对后认为是伪造,但其保存的《尚书序》却流传了下来。

东汉时期杜林也得到一部古文《尚书》,经过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等人传承,于曹魏正始年间刻入《三体石经》,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版本。

但是西晋末年战乱,今、古文《尚书》都失踪,两部石经也都损毁。所以在东晋初年,梅赜又献上一部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正合刘向、郑玄说的数目。其中包括伏生的今文二十八篇,但被拆分成三十三篇。除了这三十三篇今文外,还有二十五篇古文。全书标有孔安国的序和注,所以大家认为,这就是西汉孔安国家传的真古文《尚书》。

之后唐代官方颁布《五经正义》,就是以此古文《尚书》为正文,孔安国传为注,唐代孔颖达作疏,后来刻入《唐石经》中。但从唐代开始,就有人质疑。到宋代吴棫正式开始考证,之后经过明代梅鷟、清代阎若璩、惠栋等,终于认定了这部《尚书》是“伪古文《尚书》”。

当然,伪古文《尚书》也不是全伪,其中保留了二十八篇的真今文《尚书》。这就是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来历。所以传世本的《尚书》其实包含了伪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两方面的内容,伪古文《尚书》是“自觉地作伪”,是伪书;今文《尚书》是“不自觉地作伪”,是真书。

今文《尚书》的篇目,包括《虞夏书》(《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四篇、《商书》(《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五篇、《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十九篇,共二十八篇;又从《尧典》分出《舜典》、《皋陶谟》分出《大禹谟》、《盘庚》分为上中下、《顾命》分为《康王之诰》,共计今文《尚书》三十三篇。

除此之外,其余的内容均是伪古文《尚书》。

反过来说,今文《尚书》虽然是真书,可信度也有高下之分。顾颉刚先生就指出:

(1)《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等十三篇,“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可信为真”;

(2)《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金縢》《无逸》《君奭》《立政》《顾命》《洪范》等十二篇,“有的是文体平顺,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观念很重,不似那时的思想。这或者是后世的伪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记,或者是真古文经过翻译,均说不定。不过决是东周间的作品”;

伪古文《尚书》虽然整体为伪作,但是作者很聪明,他把先秦文献中引用《尚书》的内容抄录了进去。这些内容,当然可以视为真古文《尚书》。但如前所述,在战国时期,同篇《尚书》也存在不同的传抄版本,那么清华简《尹诰》《说命》同样也是战国时期的真古文《尚书》。既然这两者之间是并列的版本,自然是不能互相证伪的。

所以,真正揭穿伪古文《尚书》的,实际上更多仍然得益于历代学者的考证,而不是仅仅通过两篇出土《尚书》文献,进而认定传世本《尚书》是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