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
二里头遗址文物
近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河南洛阳偃师区正式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去参观。那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什么样的形态,出土了哪些文物,因何被称为“夏都”,是否证明了夏朝一定存在呢?我们就从21世纪一套竹简的发现说起吧。
竹简中的夏朝故事
2008年6月24日,历史学家李学勤向清华大学校党委会汇报香港市场出现了一套竹简,受到校方的重视。李学勤教授前往香港观摩实物,得知其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当系被盗掘出土的一套竹简,后来被走私到境外。后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将这批竹简买下捐给学校,并于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从此就有了“清华简”的称号。今天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可以看到清华简的实物。
从2010年12月开始,至2020年11月,清华简已经整理了十辑。
赵平安指出简文反映了传世文献没有记录的夏代历史的四个问题。
文献中记录的夏朝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禹是一条虫”公案
而《厚父》则直接体现大禹是夏朝的创建者。
然而,“禹是一条虫”与夏朝是否存在,也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理水》中提到一位“鸟头先生”,这位“鸟头先生”在小说里“吃吃的”说:“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这位“鸟头先生”影射的正是顾颉刚先生。
据《说文解字》,顾(顧)左边的“雇”从“隹”,即鸟;而右边的“页”的本义是头,如“额”“颔”“颈”这些字都是“页”字旁;顾先生本人也患有口吃的疾病;当然最明显还是其对“鲧”和“禹”的解释。
虽然顾老没有质疑夏朝存在,但实际上,如果保持对质疑大禹的标准,那么夏朝并非不能质疑。
二里头遗址姓什么?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似乎为夏朝存在加强了证据。
一般来说,某种考古学文化都以最早发现的遗址命名,不过,二里头文化比二里头遗址发现更早。1953年,河南登封玉村遗址就发现这类文化遗存,当时发掘者就提出玉村与二里岗早商遗址属于两个文化系统的观点。1956年,又在郑州洛达庙遗址、郑州董砦遗址发现此类遗存,并确定年代早于二里岗早商文化。1958年至1959年,又在洛阳东干沟遗址发现此类遗存,并确定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晚期文化。
直到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徐旭生先生带队发掘,偃师二里头遗址终于重见天日。此后又到1964年,二里头遗址共进行过九次发掘,其中有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陶窑、水井和四十多座墓葬,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若干青铜器、玉器等。其文化遗存之丰富,文化面貌之鲜明,完全有资格成为一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于是在1977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以“二里头文化”命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
此后,二里头遗址的田野考古一直持续不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
二里头遗址的整个聚落面积达到三百万平方米以上,可以分为中心区与一般居住区两部分。中心区包括宫殿区、作坊区、祭祀活动区与若干贵族聚居区,其中拥有大型宫城、宫室建筑以及两组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宫殿群、纵横交错的大路。宫殿区以南发现了手工业作坊区,其中包括铸铜作坊与绿松石器作坊,生产供贵族消费的青铜礼器与奢侈品。在最接近宫殿区三号建筑基址的中轴线发现了一座贵族大墓,墓里出土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存在于前2070年至1600年,商朝存在于前1600年至1046年。故二里头文化应该跨越了文献中的夏商两个朝代。那么作为二里头文化中心的二里头遗址,究竟算是哪个王朝的都城呢?
考古学家将二里头遗址分为四个时期,关于二里头国家的族属,也就形成了多种意见。有学者以一、二期为分界,有学者以二、三期分界,有学者以三、四期分界,认为前夏后商;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都是夏文化;又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都是商文化,当年的考古队长徐旭生先生就认为是商都。
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质疑夏朝的存在,不等于质疑华夏传承。如前所述,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毋庸置疑。许先生虽然偏向二里头遗址是商都,但也认为它是“最早的中国”,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或者先夏后商,实际上不影响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发展,对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没有丝毫影响。
这样的争论,其实不限于夏朝,三皇五帝也都有。而对于这种注定没有结果的争论,我们完全可以跳出去,把历史回归于文本。正如顾颉刚先生主张的“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得出,周人认为夏朝存在,这一事实完全成立;具体来说,是《尚书》最早提到的夏,遂公盨和《诗经》最早提到的大禹。
笔者个人还是倾向于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因为就目前证据来看,还是夏朝的可能性最大,符合的证据最多。问题就是关键性证据缺失,这个事实不得不承认。那么只能寄托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文字释读与历史研究了,我们自然期待会有那么一天的。